解放后,有不少的老紅軍放棄優厚待遇,毅然回到貧窮的家鄉,用雙手建設美麗家鄉,他們中有少將甘祖昌,也有部級干部喻杰,但更多的是普通的老紅軍戰士,比如貴州沿河縣的張獻柏,他們為廣大群眾樹立了榜樣。貴州沿河縣是紅2方面軍根據地之一,有很多沿河縣人參加了紅軍,其中就有張獻柏,他年輕時為人民解放離開沿河縣在外征戰幾十年,革命勝利后,上級安排他擔任湖北省武漢人民銀行黨委書記,武漢作為大城市,張獻柏本可以在這里好好享受一下大城市的生活條件,但他放棄了這一職位,主動要求回到貧窮落后的家鄉貴州沿河縣。張獻柏后半生一直在沿河縣,為改變家鄉落后面貌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張獻柏出生于1909年2月28日,貴州銅仁市沿河縣鐘南鄉陜富坪村人(現沿河縣淇灘鎮),他在家鄉生活貧困,他說參加革命前連褲子都穿不上,經常吃不飽飯,饑寒交迫。1933年紅三軍到湘黔川交界的鳳凰、松桃、沿河、秀山、酉陽一帶時,張獻柏就參加了紅軍,開始他分在紅軍沿河獨立團,團長是1955年授銜上將的賀炳炎。接下來講一講張獻柏的幾段經歷。
長征前,1934年參加解救中央蘇區來的交通員,后參加攻打沿河縣城。中央紅軍長征前,1934年5月派了一名交通員從中央蘇區到紅三軍傳達情況,當時紅三軍在沿河一帶,7月20日交通員在重慶彭水縣龔渭清幫助下,從烏江坐船由紅三軍交通員傅懷忠帶著到沿河縣,可到沿河縣淇灘時,交通員被當地黔軍抓了關到了沿河縣城。傅懷忠趕到紅三軍報告情況,賀龍就命令賀炳炎帶隊把交通員救出來。賀炳炎先派沙子坡游擊大隊長蔡海華進城偵察情況,然后帶上蔡海華、張獻柏、彭德英等人進城救人。
張獻柏背著背兜在進城時被守門的敵兵攔住,不準進,張獻柏說進城走親戚。但敵兵還是不準進,張獻柏想了想說讓敵兵把捎帶的東西帶進城,敵兵就問是什么東西,張獻柏說是臘肉、雞蛋,還有剛摘的空心李。敵兵走到張獻柏身邊翻看背篼時,傅懷忠繞到敵兵身后把他解決了,賀炳炎就帶著大伙進了城。到了關人的屏峰寺,蔡海華率人控制守衛,賀炳炎、張獻柏、傅懷忠朝牢房走去,把交通員解救出來,然后眾人跑到城外河灘處安全撤退。
沿河縣烏江,張獻柏曾在此戰斗過
不久,龔渭清又組織了28擔西藥中藥材,準備送給紅軍,但是走到沿河縣時龔渭清被敵軍殺害,藥材被沒收,傅懷忠也被關進監獄。1934年10月賀龍決心重返沿河城,拔掉楊暢時這顆釘子,打通川東和黔東的商路,同時救出交通員傅懷中,替龔渭清和死難烈士報仇,沿河獨立團人熟路熟,參加了這次戰斗。10月13日凌晨,張獻柏隨沿河獨立團參加第一次強渡烏江戰斗,沒有成功,13日下午,賀炳炎指揮在沙坨渡口、斯壩溪渡口實行強渡,雖未成功但將敵軍吸引住,15日清晨,沿河獨立團和紅9師從兩處渡過烏江,進攻沿河縣城,敵人大潰,楊暢時部除楊暢時逃跑外全部被殲,紅軍救出了交通員傅懷忠,奪回了龔渭清從彭水運來的藥材。
參加長征,爬雪山為了戰士們能吃上飯,信念堅定背上行軍鍋負重前行。長征時,老紅軍張獻柏27歲,在部隊炊事班當炊事員,行軍時他除了背一支步槍和背包外,還要背一口煮飯的大鐵鍋。1936年,在爬雪山時,張獻柏有一次連人帶鍋從山上滾到了深溝里,當時就昏迷了一天一夜,等他醒來后卻爬不上去了。直到第三天,后面路過的紅軍隊伍發現了他,派人下去才把他救上來,當時張獻柏又累又餓又冷,虛弱得都走不動路了,有戰士勸他把帶起費力的大鐵鍋丟了,但他卻一聲不吭,用頑強的毅力,一直背著這口大鐵鍋,沿路為戰士們用大鐵鍋做野菜、燒熱水。張獻柏走完長征路,到了陜北,也把大鐵鍋背到了陜北,別人問他怎樣走到陜北的,他說:“就因為堅定不移的信念,我才戰勝了那些難以想象的困難得以生存。”
革命勝利后,老紅軍張獻柏回到家鄉沿河縣,一輩子保持老紅軍本色。90年代時,老紅軍張獻柏住在沿河縣城的一個半山坡上,房子是低矮的磚瓦房,里面沒有一件豪華的擺設,家中最奢侈的東西就是一部黑白電視機。在90年代,地方都有照顧老紅軍的政策,如果老紅軍張獻柏說一聲,他住的條件肯定會是當地最好的吧,但他并沒有這么做!老紅軍張獻柏還勤儉節約,穿著簡樸,只有在見客人時,他才會穿上最好的一件衣服,一件滌卡做的中山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