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抗戰勝利前夕召開的“七大”,在我黨建設發展歷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引人注目的是,在選舉“七大”候補中央委員時,有兩個參加革命沒幾年、“資歷淺、黨齡短”的軍隊將領被選為中央候補委員,他們都是東北軍出身的將領,一個是時任晉綏軍區司令員的呂正操,一個是時任山東軍區濱海軍區副司令員的萬毅。
兩人的當選,還是出乎很多人意料之外的。要知道,后來的開國十大將,有幾個人都未能當上“七大”中央候補委員。而呂正操和萬毅他們倆個,為何卻能當選呢?
呂正操將軍
一是著眼全黨即將下大力發展東北的特殊戰略需要
面對即將勝利的抗戰,共產黨下一步主要劍指何方,無疑是個首要的重大戰略問題。綜合分析對比當中,毛澤東把他的戰略目光首先投向了東北。東北戰略地位極為重要,不但是中國重要的重工業基地,而且也是中國重要的產糧基地,特別是背靠蘇聯。毛澤東在“七大”講話時這樣深刻指出:
“東北是很重要的,從我們黨,從中國革命的最近將來的前途看,東北是特別重要的。如果我們把現有的一切根據地都丟了,只要我們有了東北,那么,中國革命就有了鞏固的基礎。”
正是基于對東北戰略地位特殊重要性如此深刻的認識,毛澤東在考慮“七大”中央候補委員人選時,進一步認為,“我覺得這次要有東北同志當選才好”。
既然“要有東北同志當選才好”,那么誰又合適呢?原東北軍53軍呂正操團、57軍萬毅旅等部在抗戰興起后,先后脫離國民黨和東北軍,加入到了中國共產黨的陣營。他們兩人都成為名噪一時的抗日名將,他們率領的隊伍也都成為華北、山東抗戰中的勁旅。選他們二人當選中央候補委員,自然很有代表性和說服力。
萬毅將軍
二是著眼東北人建設東北保衛東北的特殊戰略需要
中共中央和毛澤東對八路軍、新四軍進軍東北的設想是極為超前的。抗戰勝利后立即作出了“向南防御,向北發展”的重大戰略部署。而“向北發展”的重中之重無疑就是進軍東北。
在進軍東北的選項中,毛澤東不僅下令原東北軍呂正操、萬毅等部向東北挺進,還要求“各根據地的東北籍干部全部前往東北,為東北新根據地的開辟與鞏固,發揮重要的作用”。
毛澤東的這一招顯然非常高明且極富遠見。依靠大量東北籍干部及官兵,可以發揮他們“解放家鄉”、“建設家鄉”的積極性。他們地理、民情、社情等各方面都非常熟悉,這對開辟新區、建立強大的東北根據地無疑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呂正操和萬毅,都是地地道道、土生土長的東北人,由他們這樣的人擔綱“解放家鄉”、“建設家鄉”任務,無疑是再合適不過的了。
進軍東北
而與共產黨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進軍東北的國民黨軍雖多為中國遠征軍的精銳,但由于他們“人生地不熟”,相形之下開展工作便處處顯得被動。這也正是國共兩黨在東北的綜合實力特別是軍事力量對比較量,很快朝著對中國共產黨有利態勢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所在。
三是著眼團結東北籍廣大人民群眾的特殊戰略需要
毛澤東在《論聯合政府》中指出:“對于流亡到關內的東北人民,應當加緊團結他們,準備收復失地”。他還進一步深刻指出:“大城市是一個大量的普遍的東西。東北四千萬人口也是一個大東西”。盡管這一“大東西”還不是一個眼前的現實問題,還不容易被人發覺到注意到,但毛澤東等人認為“它將很快引人注目”。龐大的人口基數,雄厚的工業基礎,豐富的物產資源,這要求共產黨人必須牢牢盯住東北這一“大東西”。毛澤東甚至強調:“我們在這個問題上,如果犯了錯誤就不得了”。
“九一八事變”后的十幾年,大量東北人民背井離鄉,他們思念東北、思念白山黑水,想看到那“森林煤礦,還有那滿山遍野的大豆高粱”。可以說,進軍東北、還我河山成了關內廣大東北人民心中的“夢”。而呂正操、萬毅當年都追隨過張學良,甚至都當過張的侍從副官。他們這一曾經的特殊的身份,以及現在的抗日名將身份,無疑對廣大的東北民眾是一個強大的感召和激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