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8月7日下午,在第五次反圍剿接連慘敗的情況下,紅6軍團全軍9758人,奉命分三路由遂川橫石村向西南方向突圍。
這支隊伍,就是中央紅軍的長征先遣隊,他們的作用就在于偵察探路、牽制敵人,為中央主力的轉移爭取時間。
肩負著偉大的使命,紅6軍團用鮮血趟出了一條長征路,損失慘重。這其中還有一樁歷史謎案:18師紅52團在順利完成掩護任務之后,竟突然神秘失蹤杳無音訊。
直到70年后,通過貴州一山村的神秘風俗,才總算解開這個疑團。他們究竟去了哪里?又為什么會與一個民俗有關呢?
紅52團離奇失蹤
自“九一八事變”之后,日本對我國開始了肆無忌憚的侵略,然而,面對全國人民的抗日怒潮,蔣介石卻因為一己之私,堅持“攘外必先安內”,將幾乎能動用的全部兵力,都用來圍剿紅軍。
接連四次大圍剿,都被紅軍給粉碎了。蔣介石氣急敗壞,又全國調動了百萬軍隊,借了大量的錢購買武器,自己做總指揮,還聘請了兩個來自德國的軍事顧問,氣勢洶洶的對中央根據地發動了第五次“圍剿”。
所謂“大將無能,累死三軍”,此時紅軍的領導,是從蘇聯回來的博古(秦邦憲)還有王明。這倆人雖然讀了很多年的書還是留學生,說起話來引經據典馬克思理論背得滾瓜爛熟,但根本沒有什么實戰經驗。
眼看戰爭打響,聽說蔣介石請了很厲害的德國軍事顧問,有一次博古和一個德國人聊天,聽說他打過仗,便請他來做顧問。這個人就是李德,當過連長,后來參加了蘇聯紅軍,在莫斯科的一個軍事學院學習過,發表了幾篇軍事論文。
李德、博古
蔣介石請的是退役司令和上將,博古請來一個連長,聽上去雙方都是德國人做軍事顧問,這差距可不是一星半點。
博古對李德很欣賞而且信任,本來雙方的兵力就有10倍的懸殊差距,再加上一通瞎指揮,最后第五次反圍剿慘敗收場,中央根據地都待不下去了,只能長征保存力量。
紅6軍團作為先鋒部隊,按照上級的命令要求,他們要向西挺進湖南、廣西,并最終與紅3軍團會師。這支隊伍,由任弼時、蕭克、王震率領。
任弼時、蕭克、王震
紅6軍團的出動,立刻便引起了國民黨軍隊的察覺,蔣介石得到情報,調派了中央軍以及粵、桂、湘、川等地方軍隊,以10倍的兵力來進行攔截,下定決心要將紅軍的這支精銳部隊全部殲滅。
紅6軍團一路遇到了重重封鎖,在湖南境內,更是在必經之路上,被敵人以逸待勞設下了4道陣地戰。在兵力、武器、補給全方位落后的情況下,紅6軍團依舊勢如破竹殺出了一條血路,不但突破了重圍,反而使國民黨損失慘重。
一個軍團,調了10倍兵力竟然都拿不下,老蔣因此大為光火,但同時他也意識到,打仗不能硬來,哪怕對方的兵力很少。
“逼則反兵,不若消其斗志,散而后擒-----就定在石阡吧!”
蔣介石
吃了幾次虧之后,蔣介石定下了新的策略,決定對待紅6軍不再正面硬剛,他嚴令湘、桂、黔三省作好防守,等待時機集中兵力對他們進行包圍,而后各個擊破。
這之后,紅6軍團的前進之路開始順風順水,敵人總是還沒開始打呢就跑了,這些舉動很反常,但也有可能是被打怕了,這一點沒有引起太大重視。
除此之外,老蔣為了迷惑紅6軍團做到“消其斗志”,還派人在沿途偽裝老百姓和郵差,到處散播蔣軍的不利消息,什么“軍隊撤離”、“兩廣反蔣”等,營造出一種老蔣自顧不暇沒空打仗的氛圍。
在這種情況下,全軍的情緒便難免有些放松,恰在此時,博古又遙控指揮發來了錯誤的命令:絕未令你們渡烏江向西行動-------
紅6軍團本來有渡烏江的打算,一連收到三份急電,便決定聽從命令,改為向東北走,經過石阡進入江口。
這一下,正中蔣介石下懷,石阡縣山高勢險正適合做伏擊,他集結了湘、桂、黔三省24個團近4萬的兵力,在石阡縣甘溪鎮做好了埋伏。
1934年10月7日,上午10點左右紅6軍團陸續到達了甘溪街上,然后開始埋鍋造飯準備休息。幾天以來沒有遇到什么敵人,而且賀龍的紅3軍團也就在幾百里之外了,勝利在望,大家難免有些松懈。
中午12點,正是饑腸轆轆該吃午飯時,戰斗打響。起初只有一小股士兵,讓人以為是當地的民團毛匪,等到隊伍被沖散,才發現他們已被重重包圍。
這場仗打得異常慘烈,激戰10天傷亡過半,最后只剩3000多人沖出重圍勝利會師。更讓人扼腕抱憾的是,紅52團800名戰士,竟離奇失蹤-------
神秘民俗揭開真相
因為甘溪戰役太過慘烈,為了保存全軍的有生力量,紅52團既做前衛又做后衛,擔負著掩護全軍突圍的重任。
為了順利完成任務,52團在師長龍云和團長田海清的帶領下,他們不斷向南轉移,與主力遠遠避開,吸引走了大批的敵軍,主力部隊才因此得以沖出重圍。
在下達任務時,軍團長蕭克幾次強調,讓52團甩開敵人后就盡快與大部隊匯合,千萬不可戀戰。然而,大部隊都已經會師多日,紅52團卻再也沒有出現。
蕭克
難道他們全部戰死了?甘溪一戰傷亡慘重,也不是沒有這種可能。但當時紅軍大部隊也已經開始長征,兩萬五千里徒步行軍,一路千難萬險困難重重,沒有能力來追究這件事。一直到1936年10月長征結束,紅52團的800多名戰士也依舊沒有任何消息。
之后,又是8年抗戰及解放戰爭,紅52團就這樣成為了我軍歷史上的一樁疑案。
但領導心里是掛念著他們的,新中國成立后,中央便幾次派人到貴州的石阡縣去尋訪,但沒想到是一無所獲,竟沒有人見過這支隊伍。
一直到2002年,這樁疑案都還沒有揭曉,中央再次派了楊又鑄同志調查此事。
楊又鑄當時任職石阡縣委黨史研究室副主任,接到這個任務之后,便開始查閱相關史料。紅軍兩次進出石阡,留下的史料和戰斗記載很多,但都跟52團的失蹤沒有關系,遍翻史冊,他終于查到了一個困牛山戰斗,但對這個戰役,也只有一句話的記載。
困牛山
但這個戰役與52團的關系很大,為此,楊又鑄帶上一些生活用品,便和幾個同事一起到困牛山去實地考察走訪。
困牛山是石阡縣龍塘鎮境內的一座山頭,這座山雖然只有500米的海拔,但卻懸崖林立河谷環繞,非常的難以辨識。就是因為有人在這山上放牛,結果牛迷路下不了山,所以才得名“困牛山”。
到了龍塘鎮,楊又鑄便和同事們,圍繞困牛山的幾個村子,分頭入戶挨家挨戶的走訪。
沒想到,走訪幾天還是一無所獲。為了盡快找到答案,楊又鑄一行干脆住到了村民們的家里,與他們拉家常攀親戚的閑聊,就這樣無意之間,有些老人會說起當年紅軍戰斗的事兒。
雖然他們說的不清楚,但紅52團曾在困牛山戰斗,這幾乎是確定無疑的。楊又鑄還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那就是每到清明節、重陽節,附近的村民都會帶上祭品香紙等物,到困牛山上去進行祭拜。而困牛山上,并沒有哪個村的祖墳,他們去祭拜什么?
“我們不知道,這是本地傳下來的規矩,已經好幾十年了吧。”
問了幾個人,他們都不知道自己為什么去祭拜,但這是他們這一帶的風俗。
困牛山,隱藏著很多秘密,而且當年的事跡,已經過去了68年,如果有知情人,他最少也要年近80歲了。
此后,楊又鑄便特別留意附近村子里的老者。
有一個已經94歲的老人名叫蔡應舉,雖然年紀很大,但他身體硬朗頭腦清晰,而且以他的年齡,當年他正是身強力壯的時候,不比小娃娃不記事。為此,楊又鑄跑了一次又一次,軟磨硬泡,有一天,這個老人終于開始講述那一段往事。
“其實那天戰斗打響,我就躲在對面的老君山。紅軍因為人少,且戰且退,最后就被逼上了困牛山,困牛山只有東面地勢平緩能上去,其它三面都是懸崖斷壁,南面的懸崖有70多米高,下面正是虎井溝。我們年年去那里祭奠,祭奠的正是紅軍戰士-----”
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楊又鑄找到了目擊證人、知情人795個,還找到了幸存戰士陳世榮。陳世榮當年只有17歲,因為年紀小身體輕,被掛在樹上才得以活命,最后被當地村民收養。
除了目擊證人,楊又鑄還找到了田海清團長的墳墓和他用過的水壺,還有一個軍號,這都是非常重要的物證。至此,當年的那一段歷史,才總算得以大白于天下。
原來,當年紅52團從軍團的先鋒又變成后衛,負責著最艱巨的任務,當他們退守到困牛山上時,幸存戰士已經不足400人了。
困牛山三面懸崖,唯一的出口還有敵人在把守,山頂上也沒有糧食和水源,敵人的意圖很明顯,就是想以此來逼死他們。
靠著身上攜帶的干糧和水,再采摘野果野菜補充,戰士們頑強的與敵人對峙。而師長龍云經過勘察,發現懸崖邊有很多藤條,這些藤條很結實,于是他便帶領戰士們用藤條編織出粗壯的繩子,順著繩子下到懸崖底部突圍。
有兩百多名戰士成功的下到了涯底,但不幸的是,敵人有數倍于他們的兵力,早已經將困牛山圍了個水泄不通,他們才剛到涯底不久便被發現。最后戰士們陷入了包圍圈,全部壯烈犧牲,師長龍云被抓,因為不愿投降,也被殺害。
為了對付山頂剩余的紅軍戰士,敵人在附近村子抓了許多百姓,讓他們在前面帶路當肉靶子。
面對無辜的老百姓,紅軍戰士自然不能開槍,就這樣步步緊逼,他們被逼退到了懸崖邊上,再次陷入了絕境。
不知道是誰喊了一句“紅軍不傷百姓,也絕不投降,跳崖!”
10月16日的黃昏,當日正是重陽節,晚霞如血,染紅了半邊天空,170多名戰士,他們摔碎了槍,就這樣縱身一躍,全部跳下了懸崖。
“我們到第二天才敢去看,就在虎井溝底,尸體多到是一窖一窖的。”
蔡應舉老人如是說。之后又是連年戰亂,村子里的人都小心翼翼的活著,每逢清明,他們就會到虎井溝底去祭奠。后來戰爭的硝煙散去,雖然老一輩的人逐漸離世,但困牛山附近的村民還保持著清明祭奠的習俗。
楊又鑄將此事上報了國家,很快,困牛山建起了紅52團烈士陵園,修建了宏偉的烈士壯舉紀念碑。這段在歷史的塵埃中被隱藏了70年的英雄故事,終于重見天日,讓無數人為之流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