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開國中將中,論作風過硬能打仗,陶勇絕對算一個。提起這位戰將,很多人對他有兩個惋惜,一個是他在“文革”期間離奇的去世,一個是覺得他授中將軍銜有點低了。本文僅就他授中將軍銜問題略作探討。
先論陶勇所打的仗。
陶勇戎馬一生,戰功赫赫。僅以解放戰爭為例,陶勇打滿了整個戰爭的全過程。他的縱隊是粟裕的老底子部隊,是粟裕最器重的一個縱隊,是每次重要戰役必不可少的一個縱隊。從蘇中七戰七捷,到魯南戰役、萊蕪戰役、孟良崮戰役,再到豫東、淮海戰役,直至渡江戰役、上海戰役,這一系列著名的戰役,都留下了四縱(后為23軍)光輝的戰斗足跡。每次戰役,陶勇縱隊都是作為主力縱隊參加,打出了赫赫威名與戰功。
僅以淮海戰役為例,陶勇和他的四縱真可謂是威風八面、所向披靡、橫掃千軍。據戰后統計,該縱共“殲敵72863人,其中俘敵58018人,繳獲各種槍炮兩萬余件”。整個解放戰爭,陶勇縱隊“總計殲敵19.8萬余人,其中生俘15.2萬余人(含徐州‘剿總’副司令杜聿明等6名中將,27名少將),是解放戰爭縱隊(軍)一級殲敵最多的部隊”。
再論陶勇的勇敢。
陶勇打仗,勇在無畏、勇在膽略、勇在智謀。他跟隨粟裕打仗多年,深得粟裕用兵真傳,可謂是有勇有謀。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陶勇的勇敢與膽量,在我軍高級將領中那是掛了號的,真是令人拍案叫絕。
黃橋決戰時,在最關鍵的時刻,作為縱隊司令的陶勇“脫去外衣,揮著戰刀,帶頭沖向敵陣,硬生生地把進入黃橋之敵反擊了出去”。坐鎮黃橋指揮的粟裕,親眼目睹了這場慘烈至極的拼殺,對陳毅說:“陶勇真是一個拼命三郎??!”
與陶勇經常協同作戰的葉飛、王必成等人,對陶勇打仗不講價錢、敢于沖鋒、身先士卒這一點,也都十分佩服。
據說,在國民黨編著的名人辭典里,也有一條專門介紹陶勇的條目,把他稱為一名“勇將”。
三論陶勇的資歷。
陶勇1929年參加游擊隊,1932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紅軍時期,曾任班長、排長、連長、營長、團長、教導師師長。
抗日戰爭爆發后,陶勇調任新四軍第一支隊副參謀長,后任第二支隊第四團團長、蘇皖支隊司令員、蘇北指揮部第三縱隊司令員、第一師三旅旅長兼蘇中軍區第四軍分區司令員、蘇浙軍區第三縱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
解放戰爭時期,陶勇歷任華中野戰軍第八縱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第一師副師長,華東野戰軍第四縱隊司令員,第三野戰軍第二十三軍軍長。
綜合來講,如果按戰功而論,陶勇的戰功足可支撐他授上將軍銜。但按資歷來講,陶勇的資歷在中將當中處于中規中矩。紅軍時期的師職,解放前最高職務為縱隊司令、正軍職,在全軍第一次評級時為副兵團級,這樣的資歷和級別評為中將軍銜,應該說是合適的、客觀的。
一些人會拿他和授上將的葉飛相比,因為陶勇與葉飛、王必成并稱三野的三員“虎將”。既然葉飛能授上將,陶勇戰功可與葉飛比肩,也應授上將。但實際上,葉飛的資歷是老于陶勇的。他是紅軍時期閩東根據地的創建人。這一資歷,是陶勇無法比的。
另外,葉飛在新四軍時期,曾當過一師的副師長,是陶勇的上級。解放戰爭時期,每當一、四、六縱聯合行動時,也總是臨時授予葉飛統一指揮王必成、 陶勇。因此,在授銜問題上,陶勇是不好和葉飛相提并論的。
盡管陶勇未能評為上將軍銜,但他那勇冠三軍之威猛、橫掃千軍之氣概、建立戰功之赫赫,將永遠被人們所銘記與謳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