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預估國共遲早必有一戰后,在解放戰爭正式開打前,曾分別請何應欽和陳誠制訂了“清剿”共產黨軍隊的作戰計劃。何應欽制訂了一個2年消滅共產黨軍隊的作戰計劃,而陳誠則提交了一份6個月消滅共產黨的計劃。
顯然,陳誠6個月的作戰計劃更契合蔣介石急于徹底剿滅共產黨的意圖和心理。蔣介石欣然采納了陳誠的作戰計劃。于是乎,1946年6月國共內戰爆發后,國民黨氣勢洶洶,不可一世,上下都充斥著半年內消滅共產黨軍隊的狂言聲。
在國民黨內,陳誠素有“小委員長”之稱,向以精明務實著稱,為何制定這樣一個狂妄的作戰計劃呢?
一是基于國民黨軍總體兵力和武器裝備上的壓倒性優勢。
國共開戰,必先對比雙方的綜合實力。作為國軍參謀總長,陳誠非常清楚國軍在總兵力和武器裝備上的優勢。加上國共停戰協議達成后,共產黨對國民黨作出了最大的讓步,根據協議我有的戰略區進行了規模不小的整編和復員,導致戰力大損。
國軍的這種兵力優勢特別是裝備上的絕對優勢,還在東北戰場上得到了一定的實戰檢驗。雙方在全面開打前,即進行了四平之戰的大打。結果是共產黨的軍隊撤軍四平,國民黨的軍隊乘勢北進,直抵松花江邊。東北的共產黨軍隊大都是精銳主力,這樣的部隊與國軍交手尚且是如此的結局,這使陳誠等心態更加膨脹,更加篤定了可以輕松擊敗共產黨軍隊的念頭。
二是基于國民黨軍在海、空軍方面占據的絕對優勢。
經過二戰的洗禮,經過抗日戰爭的八年苦戰,使國共稍有現代戰爭意識的人都深知:海、空軍對戰爭的制勝作用具有重要的影響。在這方面,國民黨由于有美國的大量援助,海軍和空軍建設都有一定程度的發展。在海、空軍方面,國軍對共軍占據的是絕對的優勢。因為我軍當時在空軍和海軍建設方面幾乎為零。海、空方面的這種完全碾壓式的優勢,無疑極大地助長了蔣介石和陳誠等人的威風與狂妄。他們以為有了海、空軍的絕對優勢,整個戰事會事半功倍,甚至共軍這仗根本沒法打下去,打下去是根本無法想象的。
三是基于曾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迫使紅軍進行長征的慣性思維。
紅軍時期,由于在第五次反“圍剿”時,國民黨軍占據了完全主動,使得中央紅軍不得不進行戰略轉移,不得不進行萬里長征。陳誠這些人都是當年與紅軍作戰的中堅和骨干。紅軍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無疑使陳誠這些人滋長了與紅軍作戰的優勢心理。而通常來講,這種優勢心理和慣性思維一直到下一次被對方徹底打敗之前,都會占有。事實上,陳誠也正是在這種慣性思維主導下制定的作戰計劃,以為我軍還是當年反圍剿時弱小的紅軍一樣,是經不住國軍打的,幾個月就可收拾掉。
四是基于在抗日戰爭時期國共摩擦中占盡的諸多便宜。
在整個抗日戰爭期間,國共統一戰線是主流,統一合作抗戰是主流,但這之中,也不乏出現了多次“摩擦”,甚至是反共高潮和兵戎相見。著名的黃橋決戰、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就是國共“摩擦”矛盾激化的鮮明例證。在這種“摩擦”之中,共產黨出于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整體大局,對國民黨給予了一定的讓步。這在相當一部分國軍高級將領當中,認為共產黨軟弱可欺、不堪一擊。這種便宜占多了、占時間長了,必然導致極度狂妄、導致根本不把別人看在眼里的心理。
不過,陳誠的自信歸自信,戰爭實踐很快告訴他,他的自信是建立在狂妄和托大的基礎之上的。六個月過去了,共產黨的軍隊非但沒有被陳誠計劃的那樣被打掉,還堅決頂住了國民黨軍的“三板斧”,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勝利。
等到再一個六月過去時,不僅是國民黨軍繼續失敗,連陳誠本人的參謀總長位子也保不住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