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重慶市最北端的大巴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以森林生態系統為主的自然保護區。保護區內重巒疊嶂,峽谷相間,森林覆蓋率高達79%以上,其中更是存在著大片的原始森林。優越的自然環境也吸引了無數野生動物在這里繁衍生息,目前保護區內已被人類探明的野生動物就多達700多種,其中不乏云豹、林麝等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對象。
在重慶大巴山自然保護區內,生活著一種叫黃喉貂的小型捕食者,它們雖然體型很小,但實力卻非常強悍,常常能以小博大獵獲較大體型的獵物。
黃喉貂現身大巴山,鏡頭前一閃而過
近日,重慶大巴山自然保護區內的工作人員在整理紅外相機監測數據時,就驚喜地發現了黃喉貂的身影。只見在一處山坡上,一只黃喉貂突然從鏡頭前一閃而過,迅速消失在畫面里。
但過了一會兒,這只黃喉貂似乎察覺到了紅外相機的存在,于是又跑了回來,仔細打量了一番,見沒啥特殊情況,這才蹦跳著離開了。它的行動速度很快,動作非常敏捷,跳躍著行走的時候身體一起一落,非常有節奏感。
黃喉貂是一種鼬科動物,在一些地方,它們又被稱為青鼬、黃瑤等。因為喜食蜂蜜,所以在不少農村里,又常常將其稱為“蜜狗”。黃喉貂的的身體很小,并且較輕,成年之后的體重多為2-3公斤,跟一只普通的家貓差不多大小。不過跟家貓相比,黃喉貂的身形更加修長,四肢較短,尾巴長長的。
它們身上的毛發主要為黃色跟黑色,從吻部到頸背部為黑色,體背部為橙黃色,喉部為淺黃色,身體后半部分及尾巴為黑色。但它們的毛發顏色并非是邊界分明,而是在體中部有漸變過渡。
行動迅猛,狩獵能力極強
黃喉貂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很強,在我國分布十分廣泛,從南至北、從東到西均有分布。它們主要棲息于海拔3000米以下的森林里面,尤其以那種食物豐富,遮蔽物眾多的森林環境最為適宜。
黃喉貂這種小動物,其行動起來給人的感覺就是非常之迅猛,尤其是當它們追趕獵物的時候,更是有這種感覺。在奔跑中,黃喉貂常常會進行較大距離的跳躍,甚至可以用“快如閃電”來形容它們的速度。
黃喉貂的爪子十分發達,這也賦予了它高超的攀爬技巧,其爬樹本領,不會輸給一些小型的貓科動物。在日常生活中,黃喉貂主要以松鼠、鼯鼠、鳥類等動物為食。它們的狩獵手段多樣,而且狩獵成功率很高。
平日里,當黃喉貂在林中覓食活動時,聽到有異常的響動,會立馬停下腳步,探起腦袋,仔細窺聽。一旦發現獵物,會如閃電般追擊過去。有時候它們也躲在樹上,仔細地觀察著地面的動靜,發現獵物之后,會跳下去將獵物撲殺。
短小精悍,合群能捕食大型獵物
黃喉貂的體型不大,只有幾斤,但它們的實力卻是非常強悍的,可以用“短小精悍”來形容它們。網上流傳著這樣一個視頻,兩只黃喉貂遇上了一只恒河猴,但卻只有一只黃喉貂動手。只見它先是圍著猴子不斷轉圈的同時尋找機會下手,期間將猴子攪得煩躁不已。
最終趁猴子不注意,一把將其咬住,最終猴子被活活咬死了。而整個過程中,另外一只黃喉貂就在旁邊看著,始終沒有參與戰斗,可見即便是單挑,黃喉貂也能拿下一只體型比自身大幾倍的猴子。
黃喉貂通常是單獨或者成對活動的,但是偶爾在遇到大型獵物時,它們往往會多只一起行動,合伙狩獵。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就多次觀察到幾只黃喉貂一起合伙狩獵野豬、林麝等大型有蹄類動物的現象。
或許單只的黃喉貂沒有辦法對付那么大體型的獵物,可一旦合群,它們的戰力就能成倍增長。四只黃喉貂就能拿下一只半大的野豬,它們分工明確,將野豬團團圍住,然后一擁而上,將野豬啃咬抓撓得遍體鱗傷,最終被小小的黃喉貂成功捕食。
黃喉貂還有一個可能潛在的事跡,那就是重創大熊貓,之所以說是“潛在”,是因為沒有確切的證據,是人們根據大熊貓身上的傷口懷疑的。2014年唐家河保護區的工作人員曾救助過一只野生的大熊貓,取名叫坪坪。
可惜的是坪坪傷勢太嚴重,最終沒能活下來。其腹部有嚴重的傷口,懷疑是遭到了其他動物的攻擊,其中最大的懷疑對象就是黃喉貂,可見黃喉貂是多么的兇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