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良崮戰役,總的戰場態勢是,我27萬對敵45萬。具體到中心戰場,是我1、4、6、8、9五個縱隊圍殲第74師,并同時擔負阻援第25師、83師、65師。再往外延展來看,還有“10個整編師在反包圍著我這5個縱隊”。這些“整編師到主戰場不過一兩日的行程”。而對付這10個整編師的打援部隊,主要是我2、3、7、10四個縱隊,再加上一些地方武裝。
眾所周知,在中心戰場上,畢竟是圍殲國民黨軍第一大主力整編第74師,其戰況之慘烈可想而知,可以說是解放戰爭開打以來所少見。這一點各種軍史、戰史及影視文學作品均有所反映。
那么,外圍戰場打得又是如何呢?戰斗激烈嗎?
當時外圍戰場的主要情況是,左翼的第2縱隊、第7縱隊,右翼的第3縱隊、第10縱隊,打援對付的也都是國軍的一些硬角色。比如左翼的第7軍、第48師,號稱“猴子軍”,極為難纏難打;右翼的第5軍、整編第11師更不肖說,是國軍“五大主力”之中的兩個。可以說,打援的任務一點也不輕松。
粟裕在他的戰爭回憶錄當中,對于外圍阻援戰斗是這樣描述的:
“阻援戰斗則是艱苦的陣地防御戰。我軍利用既設野戰工事進行了頑強的阻擊,象一座座堅固的堤壩,擋住了敵人一波又一波的沖擊,敵第5軍被我第10縱隊鉗制住;敵第11師被我第3縱隊抑留于蒙陰以北;敵第65師在我第1、第6縱隊各一部阻擊下,前進不到10公里;敵第7軍和48師被我第2、第7縱隊鉗制住;敵第20師、第64師被我魯南軍區地方武裝牽制,未能及時趕到青陀寺”。(《粟裕戰爭回憶錄》第503頁)
盡管粟裕的描述比較概略,但可想而知:外圍的戰斗同樣也是激烈的。事實上,國共雙方都知道,孟良崮戰役已經演變為華東戰場上一次準決戰,加上蔣介石的嚴令督戰,國民黨軍也都不敢怠慢。
粟裕在最初籌劃戰役部署時,對于外圍的戰斗也早就做了周密考慮。比如,他對胡璉的整編第11師就格外重視。盡管11師距離孟良崮戰場較遠,且中間還隔著整編65師、25師,但粟裕還是充分考慮到胡璉積極增援孟良崮戰場的可能性,故在作戰命令中專門賦予能打阻擊的第3縱隊,擔負阻援胡璉的任務。作戰命令這樣寫道:
“第3縱隊于南線戰斗打響后,即南移新泰以東,并以一部,分別插入新泰南北地區,用各種方法阻延11師之南援,保障南線作戰順利結束”。(《粟裕文選》第二卷,第296頁)
果然,戰役打響后,胡璉即開始積極向孟良崮方向增援,與我第3縱隊纏斗在一起。
孟良崮戰役陣中日記5月15日22時記載:“粟(裕)令3縱:11師南援可能極大,務截斷常路及新顏間交通,阻敵南援”。(《粟裕軍事文集》第315頁)
當張靈甫看到包圍圈起來越小,面臨全軍覆沒時,確曾給他的同鄉、同學和好友胡璉發出了救援電報。胡璉為了救張靈甫,也毫不含糊,命令部下加快速度,“要象救火一樣前去救援”。
然而,盡管胡璉增援如此積極,但他的整編11師距離孟良崮戰場百八十公里,加之第3縱隊頑強阻擊,胡璉遠水根本不可能解了近渴,只能望洋興嘆,看著張靈甫覆滅被殲。
總的看,盡管不能同中心戰場的強度相比較,但外圍戰斗打得還是比較激烈的。當然,外圍就是外圍,比如5軍離戰場更遠些,7軍與48師是桂系部隊,出力打些折扣也是在想象之中的。顯然,對于這些,粟裕在設計和籌劃這場戰役時,都充分進行了考慮。可以說,粟裕已把圍殲74師的各種“局”都布設得天衣無縫。74師想逃出生天,那是不可能的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