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時,我國軍隊的編制中絕大部分都是師—旅—團級的架構。無論是調整師還是整理師,基本都是2旅4團制。除了各師之外,還有一些獨立旅,這些獨立旅通常是2團制,也有少部分為3團制。
那么當時的旅級建制,通常會有多少人呢?
以中央軍的嫡系部隊來說,一個師的兵力通常可以達到11000人到12000人。其中每個旅的兵力約5000人上下,加上部分師直屬部隊組成全師。
具體到旅一級來說,旅部本身只有機構沒有直屬部隊,因此步兵旅的主要兵力是在團一級。
當時經過充實的步兵團往往可有2500人左右,因此兩個戰斗團加上旅部那些人員的話,總計就有5000人左右。
以當時參加南口戰役的中央軍第89師為例,全師有軍官666人,士兵11851人。不過直接參戰的人員沒有這么多,計有軍官609人,士兵9160人。可能是負責后勤的一些兵夫,沒有直接參戰,故而有統計差額。
以第89師統計的數據,第267旅旅部實際參戰26人、小炮連(原本應屬于團,但由于不敷分配,故收歸旅部)128人、第533團1874人、第534團2016人。這些人員加起來有4044人。
如果加上沒有直接參戰的人員,估計一個旅的人數在5000人左右差不了多少。
值得一提的是,中央軍的這套2旅4團制步兵師的編制,在其整軍過程中是對外推廣的。
比如東北軍、川軍、桂軍、滇軍、粵軍等,在1937年時先后進行整編,均為二旅四團制。因為最初整編時,都是基于現有部隊的調整、充實,所以一般來說在兵力數量上差不了太多。
以滇軍的情況來說,是在全面抗戰剛爆發時整編的,按照當時任第182師師長的安恩溥將軍回憶,當時滇軍一個步兵團的兵力即為2500人左右,兩個團組成的旅就有5000人左右,外加旅部少許人員,全旅就是5000余人。
當然,也不是說所有部隊的編制都是如此統一化的。
比如當時在平津地區的第29軍,它的步兵師編制就不是二旅四團制,而是四旅九團制。具體每個步兵旅依然是轄2個步兵團,但師直屬1個特務團,故而全師實力有9團之眾。
具體到第29軍的步兵旅來說,它的每個步兵團兵力是2000余人,故而整個旅的兵力就是4000余人。
而在閻錫山的晉綏軍中,當時完全打亂了軍、師、旅、團建制,在晉綏軍中既有2團制的旅,也有3團制的旅。
因為晉綏軍的一個步兵團滿編是1500人,故而其一個2團制步兵旅的兵力就只有3000余人;如果是3團制步兵旅的話,再加上旅部及可能的配屬部隊,則會有5000人兵力的情況。
另外在一些規模比較小的地方軍中,可能會出現差額比較大的情況。
比如在楊虎城將軍的第17路軍整編過程中,主力都是整合到了第17師中,故而這個師兵力有1萬多人,下轄的每個步兵旅估計也有5000人左右的兵力。
不過第177師的話,充實度就要低很多了,該師派往前線的第529旅,全旅兵力就只有3000余人。
特別有意思的是當時開上前線的陜軍教導團,雖然是一個團的編制,但兵力卻有將近3000人,因此也被當時指揮的將領認為,該團戰斗人員近乎于一旅之眾。
值得一提的是,紅軍主力改編為八路軍后,每個師的正式編制也是2旅4團制。不過我們當時每個師額外編1團,另外各直屬營配齊(實為步兵營),因此各師兵力反倒不少。
如第115師兵力超過了15000人,最少的第129師也有13000人,具體到各步兵旅來說分別為:
第343旅6500余人、344旅5000余人、358旅5000余人、359旅5000余人、385旅5000余人、386旅5700余人。
探察八路軍當時的各旅,其實基本上也是2個比較充實的步兵團加上旅部,跟中央軍一個旅的兵力差不多。
其中第343旅和第386旅的兵力稍多,尤其是第343旅兵力達到了6000多人。
而且這兩個旅還不僅僅是兵力多,戰斗力也特別強,全面抗戰初期八路軍打的一系列經典戰斗,很多都是這兩個旅打出來的。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八路軍開赴抗日前線后不久,即將每個旅充實到了3個步兵團。
因為當時參加八路軍的人很多,所以每個團的兵力有3000多人的情況并不罕見,再加上旅直屬部隊的話,就有兵力上萬的情況出現。
比如王震將軍率領的第359旅,在完成三團建制及旅直屬隊編配后,兵力曾一度高達12000人之多,幾乎可當一個滿編師使用。
因此關于全面抗戰初期旅級建制的兵力數問題,還是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