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全面抗戰時,中國軍隊的武器裝備以中央軍校教導總隊為最好。前幾天我們介紹過這支部隊下屬步兵團的武器配置情況,不過對比該部當時的人數以及武器的具體配置,其實有些挺有意思的點倒值得探討下。
自全面抗戰爆發到當年年底的南京保衛戰,其實教導總隊是有兩個不同狀態的。
第一種是抗戰全面爆發時,該部轄3個戰斗團及直屬單位的狀態;第二種是教導總隊自淞滬前線回撤,之后擴編為軍級的狀態。
我們重點談的是第一種狀態,因為恰好有1937年7月該部的兵員及武器數的詳細統計,可以據此作出更有價值的研究。
1937年7月23日,教導總隊副總隊長周振強提交《關于中央軍校教導總隊教育防務人事軍械方面的報告》。報告中提到:(教導總隊)現有軍官617員,軍佐118員、軍屬99員,總共834員;士兵共計12291名,缺額1181名。
在武器方面有德造毛瑟1924式步槍8577支、捷克式機槍351挺、馬克沁重機槍102挺、20毫米機關炮22門、37毫米戰防炮18門、75毫米(步兵)榴彈炮18門、82毫米迫擊炮28門、75毫米博福斯山炮12門。
武器簡單合計有步槍8577支、輕重機槍453挺、各類火炮98門,此統計尚未涵蓋教導總隊當時裝備的駁殼槍,當時該部裝備駁殼槍極多。
當時教導總隊的基本編制是加強師級,除了直屬的若干特種營連外,主要的戰斗部隊為第1團、第2團、第3團等3個戰斗團,每個團的滿編兵力為3200余人。
這樣的1個團下轄有3個步兵營,每個步兵營轄3個步兵連,每個連轄9個戰斗班,每班裝備2支駁殼槍、12支步槍、1挺捷克式輕機槍,每個步兵連即裝備108支步槍、30支駁殼槍(含連排人員裝備)、9挺輕機槍。
每個步兵營屬1個機槍連,裝備8挺重機槍,另外步兵營還有1個迫擊炮排,裝備2門82毫米迫擊炮。
在團一級直屬有榴彈炮連,裝備6門Le.IG18型75毫米步兵炮;小炮連,裝備6門蘇羅通20毫米機關炮;戰防炮連,裝備6門PaK-35/36型戰防炮;此外還有個通信連,每個團有16個連。
這樣武器及人員配置的步兵團在當時的中國軍隊中自然是第一流的,別的先不說,光是這個團就裝備了輕重機槍105挺,比當時中國軍隊中一些裝備較差部隊一個師所裝備的機槍還要多。
而這樣一個團還裝備有4種類型,數量達24門的火炮。
無論是直射、還是曲射,無論是反坦克、還是防空,至少都要趁手的裝備。其中如平射炮之類,當時很多中國軍隊的軍級單位都未必有1門。
以上是教導總隊步兵團基本的編制情況,但對比教導總隊在1937年7月的人員及武器統計數來看,其當時所擁有的武器大部分還都是超編的。
如輕機槍一項,按照每個連裝備9挺的配置來算,整個部隊的最低配置是243挺。即便是加上一些直屬單位裝備的機槍,也不至于總裝備量達到351挺。
再如重機槍一項,按照每個步兵營配置8挺的配置來看,整個部隊的裝備量為72挺,也有明顯富余。
其他,如蘇羅通20毫米機關炮超編4門;82毫米迫擊炮超編10門;37毫米戰防炮、75毫米步兵炮、75毫米山炮則是正好的配置。
至于步槍數,則超過編制需求更多。
按照教導總隊步兵團的實際配置,其下屬3個營合計裝備步槍1104支,加上團直屬連裝備的步槍,也不會超過1400支,以此3個團所裝備的步槍只有4000支左右。
除此之外,教導總隊直屬單位也會裝備部分步槍,但為數顯然也不會很多。
所以這8577支的實有步槍數,對比教導總隊當時的步槍兵數量來說,是多出不少的。
很明顯,當時教導總隊的武器,除了戰防炮、步兵炮、山炮等武器受限于進口量有限,只是滿足基本編制數之外,其余的武器都是超編的。
其實提到教導總隊具體配置武器數的這篇文章,讓筆者想起了在之前寫過的另外一篇文章,即全面抗戰之初龐炳勛第3軍團的軍力及武器數的探討。
這個第3軍團只下轄1個第40軍,40軍又只下轄第39師,整個龐系部隊的全部兵力是4個正規團、1個補充團、1個騎兵連、1個手槍連、1個特務營、1個炮兵營、1個輜重營、1個通信營、1個工兵營,全部兵力一共13000人。
雜牌部隊的番號大,實力小在當年是非常常見的情況,這一點倒沒什么,關鍵該部的武器配置比較驚人。
據時任該部40軍總參議的王瘦吾回憶:當時該軍有步槍約8000支、手槍約900支、重機槍約60挺、輕機槍約600挺、迫擊炮約60門、擲彈筒200具、山炮4門。
有些朋友可能覺得,這也一般啊,合起來平均每人還分不到一支槍呢!能有啥?
不過大家要明白,當時的中國軍隊從來就沒有一個人就得有一支槍之說,甚至日軍中也不是每個人都有槍的。日軍一個滿編師團有2萬多人,步槍才多少支?
以當時的中國軍隊來比較,教導總隊這種單位比較特殊,我們暫且不論,就以調整師之一的89師來說。
該師參加南口戰役時,全部兵力為12517人,其武器為:步槍4500支、手槍658支、重機槍72挺、輕機槍324挺、迫擊炮24門、歐利根機關炮12門、37毫米戰防炮6門、山炮12門。
之所以不是人手一支槍的原因很簡單,有些非戰斗人員不配槍,而且機槍手、炮兵等也有大把人不配槍,還有的支援單位配槍也很少。
89師只是兵力數略少于第3軍團,但在槍械數量上反倒比對方要少不少。
所以很明顯,龐炳勛的部隊和教導總隊一樣,除了部隊基本編制所需的武器外,都還有武器庫存。
對于龐炳勛這種獨立性較強的雜牌部隊來說,其實有自己的武器庫存是非常常見的行為。甚至于其裝備到部隊的武器只占到了實際擁有武器數的一小部分,畢竟在軍閥混戰年代,兵好招募,而武器卻不易得到。
當時的國軍中,除了嫡系中央軍,其實絕大多數具有獨立性的地方軍都有自己的武器儲備,獨立性越大的部隊,這種儲備就會更多。
比較典型的例子,如東北軍。
東北軍在失去了沈陽兵工廠后,武器補給不如從前,但依然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多次利用庫存武器補充自己。甚至到全面抗戰開始后,其庫存武器依然數量不小,如49軍在淞滬會戰后損失巨大,便以庫存武器裝備了新的109師,該新建師憑借庫存武器依然可以達到每連有6挺輕機槍、營有重機槍連、團有迫擊炮連的配置。
當然了,這個師裝備齊全后卻被老蔣直接中央軍化了,此為后話。
而在川軍中,劉湘在四川便有巨量的庫存武器。劉湘死后,顧祝同給老蔣的報告中稱:
據報劉湘所存儲械彈計步(槍)彈三千萬發,分存嘉定、宜賓兩處,未發捷克式機槍五千余挺,路易式機槍八百八十挺,已發存劉樹成部路易式機槍六百余挺,捷克式機槍百余挺。
劉湘所部有兵工廠打底,此外還進口了不少武器,其庫存如此其實也可以理解。
但反過來說,龐炳勛這種小的派系,其部隊規模雖然不大,但多少也是有點家底的。所以我們便看到了其13000人的部隊,卻有為數不少的武器。
當然了,為防止過于“顯露實力”,也為了防止一次損失掉后將家底打沒,這些武器并不會全部裝備到部隊,而是大量儲存了起來,這恐怕是龐炳勛部在臺兒莊戰役時給人以武器裝備低劣印象的最大原因了。
在全面抗戰初期,地方雜牌軍在上報戰損程度的時候,存在兩種情況。
第一種是多報損失,此類情況發生在本部不想損失太大、打掉老底時向上匯報,以求得援軍或換防下來,同時也是為了盡可能爭取更多的兵員和武器補充。
第二種是少報損失,此類情況發生在本部人員損失嚴重,地方雜牌軍害怕就此被取消編制的情況下。
具體戰報中以何種方式呈送,其實要看當時的戰事情況以及地方雜牌軍首領的抉擇了。
所以,國軍當時的戰報其實細究起來都是一塌糊涂,軍隊到底傷亡損失了多少,恐怕誰都說不清了。
而且當時還出現了在戰役前后,同一支部隊上報了多種戰損的詳報。如害怕被取消編制時則少報,但事后得悉不會被取消編制,則又會拿出另外一份戰報。
反正對地方雜牌軍來說,能得到老蔣的補充那是最好了,實在得不到那就只能用自己的存貨來補血了。
老蔣自然也不傻,因此很多啃骨頭、當肉盾的仗都拋給雜牌軍去干;雜牌軍也滑頭,很多時候稍微一打就跑了。在全面抗戰初期,大家協作還好些,但到了抗戰中后期,其實誰的想法都不少,這也是造成當時國軍往往一觸即潰的重要原因。
而在中央軍中,各大派系的部隊其實也都有自己的“小金庫”,不過一般不會由師級單位來掌控。如89師是湯恩伯的嫡系,其本師統計人員武器數一般不會有什么大差錯,反正老湯也能協調來裝備。
不過1937年的教導總隊是一個很特殊的單位,它就是中央軍最直接的嫡系,所以除了正常的編制裝備外,有一部分武器庫存倒是可以理解的。
之前筆者曾想過,這多余的庫存會否是教導總隊當時即準備擴編的武器基礎。后來仔細想想,教導總隊的擴編幾乎是翻了兩三倍,這略多余的儲備顯然也是不夠用的,應當就是教導總隊當時本隊的庫存武器。
當然了,后續教導總隊戰損及擴編,必然要用到這批武器,同時也新應當撥付了武器給新部隊。但是由于南京方面的庫存也不是無限的,所以到南京保衛戰時,教導總隊的裝備就不可與之前同日而語了。
而南京戰后,教導總隊余部只帶出來了重機槍2挺、輕機槍18挺、步槍360支,其余裝備全部損失,而且一些進口武器也再未能得到補充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