糞水澆出來的蔬菜,是不能吃的“垃圾”?2018年11月,我國中科院專家曾毅在接受采訪時提出“糞水施肥有病毒”,而且糞便中的潛在病毒,還可能比現實生活中的垃圾病毒還多!
這樣的“病毒”蔬菜,曾專家表示是絕對不能食用的,一旦長期食用,身體就會出現各種疾病。
可此話一經說出,立馬引起網友們一片嘩然,紛紛指正專家的“謬論”,認為他是在仗著自己的假學識來誤人子弟,不懂裝懂。
老祖宗千百年來留下的傳統文化,怎么古人吃了沒問題,到了現代,專家卻說不能吃?究竟是專家學養淺陋,還是此事確有其因?
千百年來流傳下來的“糞水澆菜”
早在西周時期,農業生產實踐中的人們就已經認識到雜草腐爛之后所具有的顯著肥田作用,這一認知并非憑空而來,而是基于長期的觀察和實踐經驗的積累。
在《詩經?周頌》中 ,“荼蓼朽止,黍稷茂止” 這句生動的詩便是極具說服力的例證。
詩中所描繪的景象,仿佛讓我們看到了雜草逐漸腐朽,而黍稷在這片肥沃的土地上茁壯成長、枝繁葉茂的畫面,而這,也是“糞水澆菜”的開始。
到了風云激蕩的春秋戰國時期,農業領域又迎來了新的突破和發展,出現了 “糞種” 的明確記載。
所謂“糞種”,就是將肥料與種子巧妙地混合在一起,然后進行播種,在那個時代,人們主要使用的肥料便是人畜糞便。
這一選擇并非偶然,畢竟在當時人口逐漸增多,畜牧業也有所發展,人畜糞便的獲取相對較為容易,為了解決人畜糞便的堆積問題,經過長期的摸索,人們發現人畜糞便富含氮、磷、鉀等多種植物生長所需的營養成分,能夠有效地提高土壤的肥力,促進農作物的生長和豐收。
既能將人畜糞便清除,還能解決糧食蔬菜問題,何樂而不為呢?
于是“糞水澆菜”,便開始逐漸興起,不得不承認的是,這一發現直接解決了大多數家庭的困苦。
到了秦漢時期,施肥技術得到了更進一步發展,在這個時期,農家肥的態勢迅速擴大,為農業生產注入了強大的動力。
據《泛勝之書》記載,當時的肥料種類非常豐富,其中人糞尿作為常見且便捷的肥料來源,為土地提供了不可或缺的養分,而牲畜糞肥,源自牛、羊、馬等各類家畜,因其數量眾多且肥力充足,成為了農田的重要滋養品。
還有蠶矢,這是來自養蠶業的產物,也被巧妙地利用起來,包括一些家禽的糞便等,都被納入了肥料的范疇,甚至連碎骨,經過處理后,也能成為增加土壤肥力的有效成分。
不夸張的講,秦漢時期的農業領域,已經完全得到了全面性的發展,而且在施肥的方式上,基肥、種肥和追肥的施用在當時已經分別進行。
在宋、元時期,農業領域的探索和發展持續推進,對此南宋農學家陳旉提出 “若能時加新沃之土壤,以糞治之,則益精熟肥美,其力常新壯矣”這一深刻的觀點,他的這一論述清晰地闡述了 “用糞得理” 以及用糞如用藥的精妙道理。
這一時期,糞便肥料的種類實現了顯著的增長,從原本的 60 多種品種已經大幅上升到了 100 多種,而《知本提綱》更是對這些豐富多樣的糞便肥料進行了系統而細致的歸納,將它們分為人糞、畜糞、草糞、火糞、泥糞、蛤灰糞、苗糞、油粕糞等十類。
在王禹偁的《種菜雨下》中,曾有這樣一句“廢畦添糞壤,胼手捽荒蕪。”,其描繪了在荒廢的菜畦中添加糞壤,辛勤勞作整治荒蕪菜地的場景,體現了糞肥對菜地的滋養作用。
“兩桶肩頭承重受,壓彎扁擔囀吱悠。澆波菜圃隴南綠,自食春盤笑隱愁。”
這是出自朱桂林的《七絕?農村九十老翁挑糞澆菜》,生動地刻畫了一位九十老翁挑著糞水澆菜的畫面,展現了通過糞水澆菜使得菜圃呈現出一片綠色生機的景象,以及老翁自食其力的滿足與欣慰。
從眾多詩人筆下的內容中不難看出,糞便和糞水作為一種傳統且營養豐富的有機肥料,在當時的意義可謂是十分重大,也正是知道了“糞水澆菜”這一理念,才有了現在的農業化肥。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雖然化肥逐漸普及,但在一些偏遠地區,農民仍然保留著使用糞水澆菜的傳統習慣,這不僅是因為其成本低廉、原材料易獲取,更是一種延續千年的農耕文化的傳承。
既然糞水澆菜這一方式從古傳承至今,那為何專家卻宣稱“糞水澆菜”所產出的菜不能食用?
專家為何說“糞水澆菜”不能食用
實際上,曾毅院士所明確表達的核心內容并不是不能吃“糞水澆菜”的蔬菜,而是“不能食用新鮮的糞水澆菜”。
很多網友只聽進去了不能吃“糞水澆菜”的蔬菜,而這就導致了不少網友被帶偏的現象。
可為什么“不能運用新鮮的糞水澆菜”呢?要知道,這些細菌極有可能會附著在菜葉子上,進而順著食物鏈悄然滲透,最終給人們的身體健康造成諸多不利影響。
在他的觀點中,如果貿然使用沒有歷經發酵腐熟這一過程的糞水來澆種蔬菜,情況將會變得十分棘手,因為這樣未經處理的糞水里充斥著大量的有害病菌和寄生蟲。
在這種情況下,蔬菜很可能會由于受到此類污染而喪失原有的衛生品質,倘若人們食用了這種遭受污染的蔬菜,那么人體就有極大的可能會患上各類疾病,從而嚴重威脅到自身的健康狀況。
另外錯誤的使用“糞水澆菜”,其含有的病毒甚至遠遠高于垃圾!
垃圾場中的腐爛有機物也可能滋生細菌病毒,如一些環境中的噬菌體,噬菌體可以感染細菌,并且在細菌群落豐富的垃圾環境中存在。
垃圾中的病毒載量因垃圾類型、來源和環境條件等因素而異,在醫療垃圾中,如果有大量病毒感染患者的廢棄物,病毒載量可能較高,但在一般的生活垃圾中,病毒分布相對分散。
如果是在腸道病毒感染爆發的環境下,輪狀病毒、諾如病毒引起的腹瀉,糞便中的病毒載量在局部區域就會遠遠高于一般垃圾中的病毒。
這時如果沒有經過發酵處理,直接用來澆菜,那么就會存在極大的可能致使食用者患上蛔蟲病等疾病。
在20 世紀 70 年代,當時我國農村地區蛔蟲感染率普遍在 50%-80% 左右,城市相對較低,但也在 20%-30% 左右 ,其中小孩的感染比例更高,部分農村地區兒童蛔蟲感染率甚至可高達 90%。
“糞水澆菜”的錯誤使用,讓大多數國人都不可避免的患上了蛔蟲病,這個病一直持續到90年代,化肥開始在農村普遍使用,這才有所好轉。
雖說古人并未因食用“糞水澆菜”所產出的蔬菜而直接死亡,然而或多或少都呈現出了蛔蟲病的癥狀,可反復不斷的實踐過程中,在部分古代的家庭里,農民想必也知曉應當使用發酵后的糞水來澆種蔬菜。
但我們與古代人終歸有一些信息誤差,這就導致了蛔蟲病的誘發。
由此看來,曾專家對“糞水澆菜”的看法和擔心實際上是具備一定的科學依據的。
除此之外,未經腐熟的糞水直接用來澆種蔬菜,從蔬菜生長的角度來看,也是極為不妥的,這是因為糞水在發酵的進程中會產生熱量,其所釋放出的高溫極有可能會對菜苗的根部造成燒傷。
這種燒傷的后果不容小覷,情況較輕時,會影響菜苗的生長強度,導致菜苗生長緩慢、發育不良;情況嚴重時,甚至會直接致使菜苗死亡,給種植者帶來巨大的損失。
這一系列的不良影響,都充分說明了未經腐熟的糞水直接用于澆種蔬菜的危害性和不可取性。
不過隨著化肥的興起,憑借其高產、可靠的特性,我們在生產方面也可以不再依賴糞水,選擇化肥未嘗不是一個良策。
化肥也能成就農業
化肥含有高濃度的植物必需營養元素,如氮肥(尿素含氮量約 46%)、磷肥(過磷酸鈣含有效磷約 12% - 20%)和鉀肥(氯化鉀含鉀量約 60% - 62%)等。
這些高濃度的養分能為農作物提供大量的氮、磷、鉀,滿足不同生長階段的需求,就比如在小麥拔節期追施氮肥,可以促進小麥莖稈生長和分蘗,增加穗數和粒數。
與糞水不同的是,化肥可以根據土壤肥力測試和作物需求進行精準配方,通過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能夠確定土壤中缺乏的營養元素,然后針對性地使用化肥。
這就比如在一塊缺鉀的土壤中種植香蕉,就可以施用鉀肥來補充鉀元素,提高香蕉的產量和品質。
化肥在施入土壤后,能迅速被農作物吸收利用,使農作物的生長狀況得到快速改善,當農作物出現葉片發黃的癥狀時,施用氮肥后,短時間內葉片就能恢復綠色,光合作用增強。
這是因為氮肥中的銨態氮或硝態氮能被植物根系快速吸收,促進葉綠素的合成。
同時,化肥還能改善農產品的品質,在水果種植中適量施用鉀肥可以使果實更加飽滿,色澤鮮艷,口感更佳,而這些優勢可都是糞水不能精準覆蓋的方向。
至于糞便除了作為化肥之外,經過適當處理的糞便可以作為蚯蚓的食物。
蚯蚓以糞便中的有機物為食,在消化過程中,將其轉化為蚯蚓糞和蚯蚓蛋白,蚯蚓糞是一種優質的肥料,含有豐富的微量元素和有益微生物;蚯蚓蛋白則可以作為動物飼料的添加劑,用于養殖雞、鴨、魚等。
在水產養殖中,添加蚯蚓蛋白的飼料同樣也可以提高魚類的生長速度和免疫力,所以“糞水澆菜”也并非是唯一解決糞便的唯一途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