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和韓國在軍事上遭重創、武力取勝無望的情況下,被迫表示愿進行停戰談判。1951年7月10日交戰雙方停戰談判在朝鮮開城來鳳莊正式開始。
中朝方面派出的談判陣容分為三條線:
第一線:朝鮮人民軍第二軍團長南日將軍、朝鮮人民軍前方司令部參謀長李相朝將軍、朝鮮人民軍第一軍團參謀長張平山將軍、中國人民志愿軍副司令員鄧華將軍,中國人民志愿軍參謀長解方將軍。
第二線:喬冠華、柴成文。
第三線:中朝代表團總指揮李克農。
李克農
李克農,唯一沒統過兵、沒打過仗的開國上將,名副其實的“特工之王”。他在朝鮮戰場主持運籌了700多次談判,在停戰談判上立下了汗馬功勞。
談判進行至1951年7月26日,歷經16天的唇槍舌戰,好不容易通過了談判的5項議程,它們分別是:1、通過(會議)議程;2、確定一條軍事分界線,并建立非軍事區;3、為實現停火與休戰作出具體安排,包括成立一個監督停火休戰的機構;4、關于戰俘的安排問題;5、向雙方有關國家政府建議事項,即對外國軍隊的撤出及政治上解決的各個問題提出建議。
接下來,圍繞著第二項議程,即“確定一條軍事分界線,并建立非軍事區”這一點進行著激烈的爭論。
聯合國方面提出來一個方案:要把分界線劃到平壤、元山以北,這相當于讓中朝方讓出12000平方公里土地,理由竟然是:中國只有陸軍參戰,美國是海陸空三軍,所以要給海軍和空軍補償!
中朝首席代表南日反問:“既然現有的戰線靠海陸空三軍聯合才能守得住,中朝雙方憑什么再給海空力量以補償?”
雙方因此爭得不可開交,互不讓步。到8月10日,經過連日無休無止又毫無結果的爭吵,雙方已經無話可說了。在這一天,雙方代表一言不發地隔桌對坐,竟然就這樣在沉默中度過了2小時又11分鐘的時間。——《朝鮮:我們第一次戰敗》(貝文·亞歷山大)
會場空氣如同凝固一樣,壓抑到喘不過氣來。此時考驗的是代表們的心理素質,稍有不慎便會被敵人順著走,甚至落入敵人的圈套。此時柴成文離開座位,到離會場不遠處的一個帳篷內,會見李克農。
李克農沉思片刻,在一張紙上寫了三個字:“坐下去”。柴成文回到談判現場將紙條傳給身邊的人。
中朝代表接到指示后精神面貌大變,不再焦慮、煩躁,而是寧靜、從容、淡然。
最后美方首席代表喬埃實在是受不住了,提議休會,這種場面才被打破!
......朝鮮停戰談判期間,李克農父親病逝,在此關鍵時期,他無法回國奔喪。此后直至談判結束,李克農再也沒有刮胡子,他為沒能盡孝而愧疚......
二、美軍甩鍋韓國
談判正在艱難進行,前方傳來噩耗!
早在談判開始后不久的7月14日,雙方便將以開城為中心半徑5英里的圓形區域劃為中立區,其中部署了少量擔任軍事警察的中、韓士兵。
8月19日凌晨,志愿軍排長姚慶祥帶領戰士們在板門店以東巡邏,遭到了美軍和韓軍偷襲,姚慶祥身負重傷。敵人朝還未死的姚慶祥額頭又補了兩槍,隨后搶走了他的手槍、手表、鋼筆、日記本和腳上的鞋子。
姚慶祥
消息傳來,中朝代表怒不可遏。可美軍卻百般抵賴,說這事可能是韓國干的,與美軍沒有關系,把責任全部甩到了其韓國盟友身上。
8月22日晚10點20分,中朝代表團的駐地上空竟然飛來一架美軍轟炸機,低空盤旋了五圈后,對代表團駐地進行了掃射并投擲了9枚炸彈!所幸無人傷亡。中朝方面震怒,美軍派聯絡官肯尼來到開城展開調查。
8月23日,中朝方面拒絕參會,來鳳莊會談休會。在收到中朝代表停止談判的通知后,美軍談判代表揚言:讓炸彈、大炮和機關槍去辯論吧!
金日成和彭德懷致電李奇微,對談判以來美軍的種種行徑加以斥責:“你們破壞和談,殺我警察,還想害我代表團,我們的忍耐是有限度的!”
但李奇微卻耍起無賴,死不承認,稱襲擊是來路不明的飛機造成的!他回復道:“最近的事件非常荒謬,顯然是你們自己制造的,假如你們不希望談判破裂,我們就重新談判。”
1951年8月27日,毛澤東致電斯大林,表示“敵人在朝鮮停戰談判中因軍事分界線問題相持不下,便采取了連續的挑釁行動”(見俄國檔案館解密電文)
《毛澤東關于敵人在中立區進行破壞問題致史達林電(1951年8月27日)》——俄國檔案館解密
1951年8月29日,斯大林在兩天后進行了回復:“我們同意您對目前開城談判情況的評價和你們的立場”。(見俄國檔案館解密電文)
俄國檔案館解密
這樣一來,陷入僵局的停戰談判首次中斷了。隨著這次中斷而來的,則是兩場異常慘烈的山地戰。
三、鮮血覆蓋荒山:美軍的“血染嶺”與“傷心嶺”
在停戰談判陷入僵局、即將中止之時,李奇微多次致電華盛頓,認為如果不把中國軍隊打疼了,談判是不會有結果的。并且,在第五次戰役中,聯合國軍確實打出了不錯的效果。此時,聯合國軍便已在戰場上恢復了攻勢,力圖用戰場上的進展迫使中朝在談判桌上讓步。
而此時的志愿軍確面臨后勤供給的困難:1951年入夏以來,朝鮮北部暴雨激增,各地出現的大規模的洪澇災害,洪水沖毀94座橋梁和當時朝鮮境內50%的公路、鐵路,很多山區公路都是一片汪洋,根本沒法修復。
當時,中朝部隊前沿一共有60個戰斗師,每個師一天的補給物資是40噸,如此,后勤部隊每天的運輸量至少是2400噸。運送一天的補給就需要600輛卡車,從鴨綠江到志愿軍前線往返需要10天,這樣完成運輸任務至少需要6000輛卡車。而用火車,每天就至少需要120節車皮到達前沿戰區。
李奇微瞅準時機,發動了新的空地立體作戰。
空中,美軍劃出一個重點攻擊地區(北緯38度15分—39度15分),以大批量的空中火力進行長期持續轟炸,攻擊目標是志愿軍的鐵路、公路運輸系統。
李奇微說:“我們就是要用空中轟炸這根繩子,一下子把中國巨人勒死。”
美軍每天出動5~6批次、每次60~100架大編隊轟炸機集群,集中向目標投彈。據統計,在一條長73公里的鐵路線上,美軍就扔下了38186枚炸彈,平均不到2平方米就有一枚炸彈。
到8月底,這個重點區域所有鐵路、橋梁已經沒有一處可以通車,志愿軍前線發生了斷糧的情況。
地面,自8月中下旬,在西起朝鮮半島中部山岳地帶、東至海邊寬達80公里的戰線上,處在聯合國軍右翼的美國第10軍和韓國第1軍一西一東地齊頭并進,向前方由西向東一字排開的朝鮮第5、第2、第3軍團發起了進攻。根據美第8集團軍司令范佛里特的計劃,此次攻勢,聯合國軍的右翼戰線計劃向前推進12公里。
這次進攻,聯合國軍最主要的攻擊目標,是位于美10軍右翼部隊正面的一處名為“大缽”的盆地。這座盆地的西面聳立著幾座陡峭的山頭。其中,在盆地西南側的一組相連的山頭被聯合國軍命名為“血染嶺”,盆地西北側的另一組相連的山頭則被聯合國軍稱為“傷心嶺”——當然,這兩個名字都是不久后聯合國軍經歷了血腥的山地戰、付出慘痛的代價之后起的。
“血染嶺”、“傷心嶺”、“大缽”盆地一帶地圖
在這兩片山嶺上,由朝鮮第一名將方虎山擔任軍團長的朝鮮第5軍團依托險要山勢,構筑了連綿不絕的堅固工事,構筑了不計其數的火力點。在接下來的兩個月里,將大批聯合國士兵消滅在了這里......
8月18日,美第10軍第2師首先對“血染嶺”發起了進攻。
血染嶺是一座有3個山頭的陡峭山峰,分別是983高地、940高地和773高地,也統稱叫983高地。
在進攻中,美軍首先運用了著名的“范佛里特彈藥量”,對目標山頭進行了飽和式炮火轟擊和飛機轟炸,將山頭打得“寸草不生,只剩下橫七豎八的樹干和一片灰黃的景象”。
在接下來的5天里,配屬給美2師的一個韓國團進行了一次又一次正面突擊,都被朝鮮軍的火力趕了下去。
接著,美2師的3個美國團相繼投入戰斗,對“血染嶺”進行了更大規模的連續進攻。位于美2師右翼的美陸戰1師也隨之向北推進,穿越“大缽”盆地,攻占了盆地北面的一些山頭。圍繞“血染嶺”的爭奪持續了半個多月。
美軍在“血染嶺”上戰斗的情形
“第2師常常是剛剛奪取一個山頭就又被趕了下來,接著幾小時之后,又被迫重新再打回去。第2師在連續二十四小時之內曾先后向一個山頭發起過整整11次沖擊,但是仍不能肅清那里的敵人。”——《朝鮮戰爭》(李奇微)
至9月5日,美2師在付出了傷亡近2800人的代價后,終于占領了“血染嶺”。——《朝鮮:我們第一次戰敗》(貝文·亞歷山大)
而在“血染嶺”北面不遠處,更為險峻的“傷心嶺”是聯合國軍的下一個攻擊目標。
1951年9月13日上午7時,美國第10軍第2師第23團兩個營對“傷心嶺”(兩處名為851高地和931高地的陡峭山頭)發起了進攻。
傷心嶺
這一天,戰場上空鉛云低垂,美軍戰機無法為地面部隊提供空中支援。而在山頭等著他們的是朝鮮第5軍團精銳部隊,他們已經在山頭構筑了堅固的永備工事,各種掩體也都進行了精密的偽裝。
每當美軍以猛烈的炮火正面轟擊朝鮮軍防守的山頭時,朝鮮軍便隱藏在山的背面,也就是軍事地形學中所說的“反斜面”上。等到炮擊結束,美軍步兵發起沖擊,朝鮮軍便登上山頭,居高臨下地開槍、投擲手榴彈,將美軍趕下去。——《朝鮮戰爭》(日本陸戰史普及會編)
根據戰史記載,朝鮮軍的機槍和輕武器在“一系列隱蔽的、互相支援的掩體內射擊”,各種口徑的炮彈也射向了美軍。由于朝鮮軍的火力點實在太多,美方戰士在描述當時的情景時說:“真是捅了馬蜂窩”。——《停戰談判的帳篷與戰斗前線》(沃爾特·G.赫姆斯)
面對這樣的射擊,兩個美軍營只能退到兩座高地間的山谷中避開敵人的直射火力,在炮火的不斷轟擊下掘壕防身,度過了這場漫長山地戰中慘烈的第一天。——《朝鮮戰爭》(日本陸戰史普及會編)
這時候,美國第2師還不知道,為了奪取這片名叫“傷心嶺”的山地,他們將在這里苦戰整整一個月,付出數以千計的傷亡代價。
經過兩周的苦戰,美2師死傷了近2000人,卻沒有獲得任何進展。該師第9團團長亞當斯上校因此告訴師長揚格:按照這樣的打法,再打下去就是自殺。美2師的攻勢只得停了下來。
經過幾天的休整,美2師再次發起了進攻。這一次,該師組織起一支坦克部隊,從西面的河谷繞過“傷心嶺”,切斷了“傷心嶺”后方的補給線。
10月13日,在付出了傷亡3700多人的代價后,美2師終于占領了“傷心嶺”。
整整一個師的美軍耗費了30天,死傷達到3745人(85%是迫擊炮彈造成),僅僅只是得到了一座毫無用處的山峰。
而“傷心嶺”背面又聳立著另一座大山,美軍再也沒力氣進攻了。第2師新任師長羅伯特·N·揚格少將的作戰總結報告結論:“這是一個大失敗”。
在1951年9月~10月間,雙方經歷了慘烈的小規模戰斗,到1951年10月中旬,聯合國軍在付出了數以千計的死傷后,卻僅僅得到了一些被鮮血染紅的荒涼山頭。攻勢不得不落下了帷幕。
在10月25日,流夠了一輪鮮血的聯合國軍又回到了談判桌前。雙方在這一次新選定的談判地點,擁有一個至今都聞名世界的地名——板門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