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丁玲出訪美國,接受了當地媒體的采訪。記者在問及她在中國的往事時,提出了一個非常尖銳的問題:“您是如何評價毛主席的呢?”
在當時的政治大環境下,記者這番刁鉆提問,很顯然是不懷好意的。中美關系“破冰”伊始,美國普遍的輿論,還是對我國不太友善的。
記者無疑是想聽丁玲抱怨中國,贊揚美國的“自由”氣息,可她失望了。丁玲無比誠摯地回答說:
“我對他是一往情深的,現在有些人在指桑罵槐地說他,我心里是很難受的?!?/p>
丁玲是如何走上左翼先鋒作家的道路的?她和毛主席,產生過怎樣的交集?
為什么晚年接受美國記者采訪時,她的那句話是什么意思?
進步作家
1904年出生的丁玲,青年時期深受“五四運動”精神的影響,將魯迅等進步作家奉為自己的偶像。二十三歲的那一年,她創作了自己的處女作,正式走上了文學道路。
剛提筆寫作的時候,丁玲的左翼傾向還不是很明顯,作品中更多透露著青少年普遍的迷茫情緒,以及對個人問題和家國大事的初步思索。
丁玲在這一時期的代表作《莎菲女士日記》,女主莎菲是一位初步覺醒、渴望自由的進步知識女性,試圖掙脫封建家庭的枷鎖。
小說中的莎菲,正是丁玲本人的真實寫照。她出生于舊式士紳家庭,因接受了新式進步教育的洗禮,于1922年毅然離家去上海念書,奔向全新的世界。
來到上海的第二年,丁玲被我黨在上海開辦的大學錄取了,她和共產主義的緣分,也就此初步結成。只不過這個時候,她的主要精力還是放在學業上面,對政治沒太多深入思考。
在上海讀了一年中文專業之后,丁玲又在1924年輾轉前往北平,成為了當時的“北漂”文藝青年。那一年,丁玲剛滿二十歲。
來到北平的丁玲,內心是極為苦悶的。她在這里找不到穩定的謀生渠道,在個人財務方面捉襟見肘,老家傳來弟弟去世的消息,更是給了她極大的心理打擊。
這個時候,一位名叫胡也頻的文學編輯,給了她極大的安慰。兩人在一場文人集會上邂逅,因為對文學的共同愛好,彼此越走越近。
隨著交往的深入,胡也頻對丁玲生出了情愫,他總是盡己所能照顧對方。聽說丁玲的弟弟去世了,胡也頻給她送去了一大盒玫瑰花,稱自己是她“新的弟弟”,希望能夠寬慰對方。
胡也頻的心意,丁玲領會到了,但她此時因為囊中羞澀,不得不打道回府。1925年,丁玲回到湖南的老家,她以為自己與胡也頻的緣分算是盡了。
沒想到,胡也頻因為思念丁玲,竟然一路追隨她到了湖南??粗矍霸徒o自己一盒玫瑰的“弟弟”,丁玲怦然心動,決定與對方共度一生。
丁玲與胡也頻很快便喜結連理,兩人婚后的生活十分甜蜜。闖蕩北平的經歷拓展了她的視野和格局,家庭的幸福又豐富了她的心靈世界,丁玲的文筆愈發生動、成熟。
1928年,丁玲夫婦與沈從文先生,一起在上海創辦了進步雜志《紅黑》。丁玲在這一時期發表了大量優秀作品,在文壇聲名鵲起。
褪去了青澀的丁玲,不但寫作技巧更加嫻熟老練,作品中蘊含的思想也更加深刻了,字里行間流露著濃濃的左翼文人情懷。
1930年,丁玲加入了我國近代文壇赫赫有名的“左翼作家聯盟”,并很快成為了其中的骨干力量。同一年,她的丈夫胡也頻加入了我黨。
很難說丁玲與胡也頻夫婦,究竟是誰影響了誰,總而言之,他們倆的思想幾乎完全同頻了??稍谀莻€時候成為左派人士,甚至是共產主義者,是十分危險的。
1930年,正是國民黨反動派大搞“白色恐怖”的時候。每次胡也頻進行黨組織的工作,都要冒著極大風險。就在他入黨的第二年,意外到來了。
1931年1月,胡也頻在參加黨內會議時,會場突然被國民黨特務們闖入。他和他的作家同志們,都不幸落入了反動派的手里。
丁玲在得知噩耗后,找遍了自己能夠接觸到的全部人脈,希望能夠搭救丈夫??伤呐翢o用處,胡也頻最終被國民黨反動派殘忍殺害了。
參加革命
愛人不幸犧牲,對丁玲的文學創作以及整個人生,都稱得上是一個巨大的轉折點。她之后的作品體現出了堅決的革命性。
除了寫作,丁玲還大量閱讀馬列主義的著作。一開始,她只是想徹底弄明白自己的愛人究竟是為了什么而犧牲,到了后來,她自己也蛻變成為了一名堅定的共產主義者。
1932年,丁玲正式加入我黨,并成為了一名地下工作者。因為她著名左翼作家的身份,組織對她十分保護,她好幾次面臨險境,都在同志們的幫助下化險為夷了。
可好景不長,就在1933年5月,由于被叛徒泄露行蹤,丁玲不幸被國民黨反動派逮捕。因為丁玲實在太有名,國民黨方面怕殺了她引起輿論公憤,就暫時將其秘密拘禁了。
于是乎,無比活躍的左翼作家骨干丁玲,突然在文壇消失了。作家聯盟的成員們為了營救她,紛紛組織抗議隊伍,還專門成立了一個“丁玲營救會”。
國民黨面對公眾“釋放丁玲”的要求,既不愿意放了她,可也不敢殺了她,干脆一拖了事。這一拖,丁玲便在國民黨的大牢里關押了整整三年之久。
在這三年里,沒有人知道丁玲情況如何,甚至不知道她是生是死。魯迅先生甚至覺得丁玲很可能已經犧牲了,專門為她撰寫了一篇悼詞。
據丁玲自己的回憶,三年的牢獄之災,將她活活磨礪成了“餓狼”。她恨國民黨反動派殺害了愛人,還虐待囚禁自己,發誓要以筆為劍,刺入敵人的咽喉。
主席大恩
1936年,丁玲終于得到了機會,逃出了生天。重獲自由的丁玲,沒有一絲一毫的猶豫,立即動身前去陜北革命根據地。
就在一切都向著好的方向發展時,殊不知,這段經歷也讓她在后來被迫放下了筆桿子。
在中央蘇區,丁玲見到了毛主席等一眾我黨領導干部。她一看到毛主席,就覺得分外親切,因為兩人雖然之前沒見過,可緣分匪淺。
丁玲和毛主席都是湖南人,毛主席的妻子楊開慧烈士,和丁玲還有過同窗之誼。丁玲在少女時代,曾從楊開慧的口中了解到毛主席,后來加入了我黨,她對毛主席敬仰之情日深。
而毛主席這一邊,也早就聽說過丁玲的事跡,對文采斐然又堅強勇敢的她十分佩服,稱贊她是“文小姐”和“武將軍”。
由于國民黨的持續打壓,陜北革命根據地長期處在戰爭動員狀態,戰士很多,文人極少。而丁玲,是第一位從“白區”來到根據地的作家。
毛主席對丁玲十分重視,第一次見面便委以重任。他讓丁玲負責根據地的文化建設工作,丁玲聽到后真是又驚又喜。
在上海的時候,許多人因為丁玲年紀輕輕又是女性,總是不自覺地抱以輕視和偏見態度。她雖然是左翼作家聯盟的管理者之一,工作卻經常遭遇瓶頸。
如今毛主席如此信任自己,認可自己的能力,丁玲十分感動。她立志努力工作,不能辜負毛主席這番知遇之恩。
在丁玲的努力下,陜北革命根據地很快便建立了文藝協會,丁玲是首任協會主席。除了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努力工作,丁玲與偉大領袖私下里也是頗為熟稔。
毛主席十分欣賞這位小老鄉的才華和革命意志,經常和她談天說地。每次丁玲去毛主席那里吃飯,毛主席都會多加一道菜,款待這位革命老區的著名女作家。
丁玲在陜北如魚得水,她創作的一系列作品,不光謳歌了我黨戰士們的偉大犧牲精神,還深刻揭露了國民黨的反動本質。
以筆為劍的丁玲,完成了自己昔日在大牢里立下的誓言。中央領導干部們,對丁玲的工作成果都十分認可,毛主席還曾特別贈《臨江仙》一詞來勉勵她。
轟轟烈烈的革命年代結束了,但丁玲的筆沒有停下。建國之后,她依然筆耕不輟,創作了大量動人心弦的文學作品。
在丁玲看來,自己回報毛主席知遇之恩的最好方式,就是用作品替代自己的嘴巴說話,用文字表達對毛主席、對黨和祖國的無限深情。
然而,當50年代末的風浪襲來時,丁玲也受到了影響,當年被國民黨關押的歷史遺留問題,被人惡意揣測。無奈之下,主席讓她去黑龍江和山西等地參加勞動。
也正因如此,丁玲晚年訪美時,面對記者不懷好意地刁鉆提問,她沒有順著對方的話茬兒回答。丁玲始終強調,毛主席對自己很不錯,有很大的知遇之恩。
丁玲這么“不上道兒”,讓專門來迎接她的當地華裔們心中有些失望,還有人說酸話,說她“裝腔作勢”。丁玲對此不以為然,她只說自己的心里話。
1983年,在毛主席誕辰九十周年的紀念會上,丁玲以作家代表的身份進行發言。丁玲誠摯地表示,毛主席是個了不起的偉大領袖,總是比別人看得更高更遠。
紀念會結束之后,有人跟丁玲聊天,詢問她對自己和毛主席關系的評價。
丁玲默默思索了一會兒,用一句話作出了總結:
“我們對人民對黨應該是一往情深的,不能等價交換,等價交換就要算賬了……毛主席最了不起了,但認識自己也那么難,他對我怎么樣,不管,但我對他是一往情深的?,F在看到很多人還在指桑罵槐地說他,我心里是很難受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