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7月,根據木門會議的決定,紅四方面軍以入川的4個師為基礎,加上川陜地方部隊,擴編為四個軍。
其中,原紅10師擴編為紅4軍,原紅10師編制下的第29團擴編為紅4軍第11師。
紅11師第一任師長由陳再道擔任,政委是葉成煥;第二任師長是周時源,政委是陳錫聯。
1955年我軍首次授銜,陳再道、陳錫聯都是上將,葉成煥犧牲于1938年,作為八路軍129師386旅的頭號戰將,如果不犧牲,極大可能也是上將軍銜。
然而,周時源卻在1955年只獲得大校軍銜,這是怎么一回事呢?
1914年,周時源(原名周世元)生于安徽金寨,15歲加入紅32師,歷任班長、排長和手槍連連長。
1933年,紅四方面軍在川陜擴編,周時源升任紅31軍第93師第274團第2營營長。次年7年,四川軍閥劉湘以8個旅的兵力進攻萬源地區,紅方面軍總部指決定以青龍觀為突破口組織反攻,拿下青龍觀這個任務就交給了周時源所在紅274團,他的第二營為攻擊尖刀。
趁著夜黑,周時源和副團長易良品率領第2營悄悄插入到青龍觀西面的甕柏寺附近,出其不意地控制了制高點,并占領敵旅部指揮所。在其他兩個營的配合下,紅274團成功拿下青龍觀險峰,全殲敵人一個旅。
夜襲青龍觀讓周時源一戰成名。戰后,周時源升任紅274團團長,他所在的第2營也榮獲紅四方面軍總部頒發的“夜襲常勝軍”獎旗一面。
1935年3月,紅四方面軍強渡嘉陵江,開始長征。紅31軍奉命攻取劍門關,掃清主力部隊西進障礙。周時源率274團從劍門關東側進攻主峰,配合兄弟部隊,一舉拿下劍門關陣地,全殲敵人一個旅。
1936年,周時源升任紅4軍第11師長,這一年他只有22歲,與他搭檔的師政委是比他還小一歲的陳錫聯。不過,兩人后來的發展卻大相徑庭。
全面抗戰爆發后,陳錫聯被任命為八路軍第129師385旅769團團長,不久便率部取得陽明堡大捷,炸毀日軍戰機24架,一戰成名。
1938年6月,八路軍組建新的385旅,陳錫聯被任命為旅長,旅政委是謝富治,同樣在建國后是上將。當時,陳錫聯只有23歲,正值當打之年,儼然成為一顆冉冉升起的將星,前途不可限量。
而周時源在抗戰爆發后,并沒有在129師任職。或許是考慮到他是安徽金寨人,上級安排他去新四軍任職,擔任新四軍游擊支隊副參謀長(1938年10月)。
相比老搭檔陳錫聯,周時源的發展略顯緩慢。此時,陳錫聯已經擔任新385旅旅長有一段時間,新385旅成立時總兵力是8000多人,而游擊支隊成立時只有1000多人,規模還不及新385旅的一個團。
這個游擊支隊于1940年2月改編為新四軍第六支隊,由名將彭雪楓領導。第六支隊下轄3個主力團、1個特務團、4個總隊(各轄兩個團)和3個獨立團,共計17800余人。
周時源擔任第六支隊副參謀長(相當于團級)兼主力第3團團長,主力第1團團長是張太生,主力第2團團長是滕海清。
1955年,騰海清被授予中將軍銜,張太生被授予少將軍銜。按照這個發展趨勢,如果一切順利的話,周時源在建國后大概率會被授予中將軍銜。
周時源也的的確確是一員猛將,多次率部在永城、蕭縣、碭山等地粉碎日、偽軍的進攻。可惜他犯了紀律問題,多次被上級批評,并于1942年被調回延安抗大學習,從此遠離抗日前線。
1945年8月,周時源被重新啟用,擔任吉林省乾安縣縣長。解放戰爭爆發后,他從地方調回作戰部隊,擔任遼西軍區保安一旅第三團團長,參加了四平保衛戰、三渡松花江、錦州戰役、天津戰役。可惜的是,雖然周時源的表現可圈可點,還多次受到軍區表揚,但是他的職務始終沒有提升,一直在二線部隊擔任團長一職,這自然影響了他在建國后的軍銜。
新中國成立后,周時源調任廣東軍區西江軍分區代司令員,職務上沒有提升,還是團級。直1951年5月,廣東軍區擴編為華南軍區,周時源終于升到正師級,因此在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也算合理。
周時源獲得的三枚勛章分別是一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和三級解放勛章,從勛章的等級也可以看出,他一直處于高開低走的狀態。
1964年,周時源晉升少將軍銜,職務來到了第28軍副軍長,這對老將軍來說也算圓滿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