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賡戰功赫赫,為何大將排名要在徐海東、黃克誠之后?
在十位開國大將中,要論軍界資歷,張云逸毫無疑問當居首位,他是同盟會的老會員,曾參加過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廣州起義和黃花崗起義。
不過,要論黨內資歷,陳賡在所有開國將軍中都要靠前,他是1922年的老黨員,與蕭勁光大將是同一年同一月入黨,時間僅比朱老總晚一個月,比開國上將傅鐘晚一年。
論戰功,粟裕是十位開國大將中獨一檔的存在。紅軍時期和抗戰時期,他的軍功雖然比不過陳賡,但是在解放戰爭時期異軍突起,成為華野實際上的最高軍事指揮員,打了不少硬仗、惡仗,這其中當然也不能忽視陳老總的作用。
徐海東在大將中排名第二,有一定的歷史因素。首先,他和吳煥先領導紅25軍堅守鄂豫皖蘇區,而后又率領這支青年軍獨立走完長征,與劉志丹領導的陜北紅軍共同鞏固了陜北革命根據地,為中央紅軍提供了落腳點。
其次,在中央紅軍最困難的時候,徐海東秉持著對黨和革命事業的無限忠誠,及時伸出援手,為中央紅軍送去5000大洋,解了燃眉之急。要知道,當時紅15軍團的經費并不算充裕,7000大洋的家底要養活整個軍團7000多人過冬,還有四五千元缺口。
盡管如此,徐海東還是毫不猶豫地拿出5000大洋交給前來借錢的楊至成,同時又為中央送去輕機槍、步槍、衣物、布匹、藥品等等,甚至送去了一個騎兵團。
這兩件事情,毛主席多年后仍然念念不忘,他說徐海東“對中國革命有大功的人”、“是最好的共產黨員。因此,雖然徐海東缺席了大部分抗戰時期和全部解放戰爭時期,但是毛主席堅持授予徐海東大將軍銜,而且還要排到第二。
值得一提的是,徐海東在鄂豫皖蘇區當團長的時候,陳賡剛好是他的師長。這下好了,老部下都超過自己了。對此,陳賡并不感到委屈,反而覺得自豪,他對別人說:“我這輩子最光榮的一件事,就是當了幾天徐海東的領導。他外號叫“徐老虎”,打起仗來不要命,我領導他,他沒咬我,卻幫我打了許多硬仗。”
那么,黃克誠為何能力壓陳賡,排名大將第三呢?說起來,黃克誠和陳賡相比也有幾點優勢。
大革命時期,黃克誠的職務略高于陳賡
首先,在黨內資歷上,陳賡是遠超黃克誠的,黃克誠是1925年9月加入組織的,要比陳賡晚三年。
陳賡生于1903年,黃克誠生于1902年,兩人還都是湖南老鄉。別看陳賡比黃克誠小,他13歲就去湘軍當兵了,而黃克誠直到21歲才入伍,參加北伐戰爭。
從黃埔一期畢業后,陳賡參加了北伐戰爭,而后被派往蘇聯學習保衛工作,1927年參加了南昌起義,最高職務是營長。而黃克誠自衡陽湖南省立第三師范學校畢業后,又進入國共兩黨合辦的廣州中央政治講習班學習,結業后參加了北伐戰爭,最高職務是團政治指導員。在大革命時期,黃克誠的職務略高于陳賡。
土地革命時期,陳賡和黃克誠的職務相當
南昌起義后,陳賡經香港轉往上海,先從事了三年的地下工作,而后被組織派到鄂豫皖蘇區,先后擔任紅四軍團長,紅四方面軍師長、參謀長等職。
1932年10月,紅四方面軍主力撤離鄂豫皖蘇區,陳賡因作戰受傷,不得不離隊前往上海治腿,期間不幸被叛徒出賣被捕,兩個月后從南京逃出,前往中央蘇區,先后擔任彭楊步兵學校校長、中央軍委干部團團長。中央紅軍長征到達陜北后,陳賡被任命為紅一軍團第一師師長,并在抗戰全面爆發前夕短暫出任過紅31軍軍長。
黃克誠在土地革命時期的經歷比較曲折。他長期在紅三軍團工作,擔任過軍團代政治部主任、軍政治部主任、師政治委員、師政治部主任等職。由于個人性格原因和歷史因素,黃克誠曾多次被降職,在長征的時候,不到一年時間,直接從師政委逐漸降為大頭兵。
中央紅軍長征到達陜北后,黃克誠重新被啟用,擔任過中央軍委衛生部部長、紅一軍團第4師政治委員、紅軍總政治部組織部部長等職。
抗戰時期,陳賡和黃克誠的職務和軍功不相上下
抗戰時期,陳賡領導的八路軍129師第386旅,那是名震天下,被時任美國駐華武官埃文斯·卡爾遜上校稱為全中國最好的旅。1941年8月,在386旅的基礎上,組建太岳縱隊,陳賡擔任縱隊司令員兼軍區司令員。1945年4月,陳賡當選七大候補委員。
黃克誠則先后在八路軍、新四軍系統工作,擔任過八路軍115師第344旅政治委員,八路軍第四縱隊政治委員,八路軍第五縱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新四軍第三師師長兼政治委員,蘇北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等職,大部分時間軍政一肩挑。如果說,陳賡的386旅是八路軍最好的一個旅,那么黃克誠的第三師也絕對是新四軍實力、戰斗力最強的一個師之一,并不比第一師差。1945年4月,黃克誠也當選七大候補委員。
解放戰爭時期,陳賡和黃克誠的職責不同,表現難分難解
解放戰爭初期,陳賡便有高光表現,他率領太岳縱隊獨立在晉南地區作戰,多次痛擊黃埔同窗胡宗南,受到連中央軍委首長都公開高度贊揚其卓越的軍事指揮藝術。1947年7月27日,陳賡被任命為“陳謝兵團”司令員,與陳粟、劉鄧兩路大軍形成“品”字形的戰略格局,互相配合,互為犄角,大有逐鹿中原之勢。而且,“陳謝兵團”是受中央軍委直接指揮的“準戰略集團”,不受劉鄧大軍節制。
解放戰爭后期,陳賡率部協同兄弟部隊攻占洛陽,隨后在宛西、宛東和江漢三戰三捷,鄭州解放后又率部參加了淮海戰役,在戰役的第2階段中,協同兄弟部隊殲滅黃維兵團12萬人。
渡江戰役后,陳賡率領第四兵團一路南下,經江西、福建、湖南,轉戰兩廣,西進云南,累計殲敵17萬余人,剿滅土匪20萬人。
抗戰勝利后,黃克誠曾向延安建議派10萬大軍搶占東北。在得到延安的批準后,黃克誠率領新四軍第三師晝夜兼程北上,第三師也是進軍東北的部隊中人數最多,戰斗力最強的一支,為穩固東北局勢發揮了不小的作用。
黃克誠在解放戰爭的貢獻主要集中在后方建設,如根據地建設,后勤保障、支前等等,他曾擔任東北民主聯軍副司令員兼后勤司令員、東北野戰軍第2兵團政治委員等職,指揮過遼沈戰役中著名的塔山阻擊戰。
由此可見,在整個戰爭年代,陳賡和黃克誠的職務,基本不相上下。論戰場上的軍功,陳賡肯定更勝一籌,但是綜合所有來看,黃克誠也不落下風。
建國初期,黃克誠的職務略高于陳賡
建國初期,陳賡相繼擔任西南軍區副司令員、昆明軍事管制委員會主任、云南軍區司令員,而后又率兵援越。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后,陳賡在朝鮮呆了一年左右,擔任過志愿軍第三兵團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志愿軍副司令員、志愿軍代司令員等職。1952年6月16日,陳賡奉命回國,調任軍事工程學院院長。
平津戰役結束后,黃克誠任天津市軍管會主任、中共天津市委書記,不久調任湖南省委書記、湖南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1952年11月任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兼總后勤部部長。
值得一提的是,陳賡也擔任過解放軍副總參謀長,不過是在1954年10月31日,要比黃克誠晚兩年。因此,1955年授銜前的職務,陳賡是要略遜于黃克誠的。
其次,黃克誠在歷史時期有四個特殊貢獻,第一是抗戰初期向中央建議恢復被取消的政治委員制度,第二是抗戰勝利后以個人名義向中共中央發電建議立即派部隊搶占東北,第三是率部創建西滿根據地,第四是為東北地區建立起較完善的后勤保障體系和規章制度。
最后,在十位開國大將中,黃克誠是屬于相當全能型的,根本找不出第二人,他長期軍政一肩挑,能領兵打仗、政治工作出色,同時又具備獨到的戰略眼光,在根據地創建、地方治理、后勤管理等方面也頗多建樹,這或許也是他能夠力壓陳賡,位列第三開國大將的原因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