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丨不知春齋
賞石屬于審美范疇。在中華五千年的歷史長河,賞石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在現代社會更是以其特有的韻味、精神和意趣,吸引著眾多的文化人、富貴人家,甚至大眾百姓,為生活增添了生趣,使賞石藝術在現代文明社會里風采獨具。我們思考著賞石藝術的發展前景,思考著賞石藝術怎樣繼承傳統,構筑賞石藝術的理想境界。
與時俱進——傳統與現代的糅合
從舊石器時代起,人類對石頭就有了一種特殊的感情。在中國,從玉器出現開始,古人便逐步形成賞石經驗及相應的理論,特別是園林的出現,奇石便真正意義上走進了人們的生活,并逐步形成比較系統的賞石理論,至宋代,大書畫家、賞石藏石家米芾明確提出了“瘦、皺、漏、透”的賞石觀念。這一觀念廣泛被接受。隨著社會的進步、生產力的發展、交通的改善,人們采石的范圍和能力有了極大的改善,新的石種不斷涌現,人們對美石的觀念也不斷豐富多樣。不論是初習賞石者或是賞石家,都不應囿于傳統的賞石理論,應與時俱進,不斷總結豐富與創新。我們應該樹立這樣的賞石理念:不但“瘦、漏、皺、透、丑”之石是美的,而且“形、質、色、紋”之石也是美的,不論何種石頭,只要它具備“丑、漏、皺、透”、 “形、質、色、紋、境”其中之一者,皆可賞玩,皆為美石,當然,能兼備越多的要素則該石頭越難得、越珍貴,越有收藏價值。如果我們主觀地去定所謂的賞石原則,去生搬硬套所謂的理論,按圖索驥來賞石,那便是僵化。在人們追求快節奏的今天,只要你賞玩起來心里感到舒服,那就是美石,它便具有藝術之美。
求同存異——高雅與世俗的融合
現代賞石的理想境界,應該是陽春白雪與下里巴人并存,高雅與世俗融合。賞石既是一種審美活動,它必須受制審美主體,即賞石者的閱歷、學識、個性、心態、年齡、職業的影響。在石界,存在一種不良風氣,一些自以為或被捧為所謂的名家、專家甚至“一言九鼎”的人,動則拿自己的觀點、標準去評判他人,甚至譏笑石農為“石豬”,這是很不應該的。社會是復雜的,人也是各色各樣的。人們的賞石境界也不盡相同,為政者從中看到事業和升遷,為文者找到慰藉和文章,經商者看到財富和平順,平民百姓則看到收獲和福氣,順達者看石頭如珍寶,受挫者對石頭傾訴衷情……總之,有一千個賞石人,便有一千種的心情、數不清聯想,賞石不僅是高雅人的專利,也是世俗百姓的所愛。所以,從賞石個體上講,體驗到了美,便是賞石理想境界,從賞石理論的界定上講,應該是百花齊放,走高雅與世俗相融合的路子。
寧靜致遠——激情與中和的延伸
賞石過程,首先是激情的迸發,然后是喜悅,然后是平靜,然后致遠,達到中和。中和之美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審美準則,也是賞石的理境界。賞石要達到中和,首先人格要完善。石不言最可人,賞石作為客觀存在的客體,它的美體現在賞石者的內在感驗及外表的身體語言。靜臥的賞石,展示的是一個奇妙的世界,賞石者的人格如何,使在賞石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只有賞石者的人格與石之品格一致,賞石之意趣才可能達到中和之境界。所以現代賞石的理想境界,對賞石者的道德修養指出了更高的要求。
注重美趣—— 人品與石道的統一
賞石,自其產生之日起,其目的便在賞心悅目、松弛緊張之身。在其后的發展過程中,逐漸被一些人蒙上了功利色彩。賞石的理想境界,應是注重美趣、摒棄功利、人品與石道相一致。時下,有個別人把玩石等同于經商,一方面標榜自己,把自己包裝成一個賞石“大師”,指點眾石,輕言優劣;評點玩者,妄定高低。而私下里卻把奸商的一套拳腳使出來,游蕩于眾人之中,坐收漁翁之利。殊不知此舉有傷賞石之美趣。賞石之道,尤重人品;山水有情,包容眾生;奇石不言,唯在德性。品評、賞玩奇石,品高者,一言一行,自有清剛雅正之氣;品下者,雖激昂頓挫,儼然師者,其利誘物欲,未免流露在外??梢哉f,有德者,必為賢明之士,眾人共推;而有石道無石德者,雖有才識,必遭唾棄,宗微宗時宰相蔡京,能詩善文,書法亦名列宋四家之中,其賞石水平更是精絕。只因其為人奸詐,玩弄權術,名聲太壞,后人不齒,而同時代的米芾,品性高雅,流芳至今。
學海無涯,石亦有道。賞石者,往往“八萬里山河,盡收眼底;五千年歷史,默數胸中”。有著悠久歷史傳統的賞石藝術,在新的歷史時期,一定會融合時代精神,涵納現實風云,從而達到一個新的境界。
| 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感謝分享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