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民國時代政治上呼風喚雨的人物,蔣介石非常重視培養自己的兒子孫子。
他希望兒孫們能夠繼承自己的位置。
1975年,蔣介石去世后,他的兒子蔣經國如他所愿,順利的成為了臺灣領導人,執掌臺灣大權。
而蔣經國上臺后則繼續為兒子鋪路,意圖將臺灣打造成蔣姓江山。
遺憾的是,蔣經國的五個兒子沒有一個能繼承他們衣缽的,在政壇上,誰的名字都沒有留下。
這到底是怎么回事?
01
蔣介石敗退回臺灣后,就想牢牢抓住臺灣的掌控權。
除了他自身必須強大外,他還想通過培養自己的子孫去實現這一目標。
所以趁著蔣經國還小,就帶著他隨身打仗,吃穿住都和將士們一樣,沒有絲毫偏袒。
而這樣的期望和栽培也成功讓蔣經國成為了臺灣的領導人,繼續掌控臺灣大權。
蔣經國的成功讓蔣介石更堅定了自己的想法,所以之后他把培養的目光放在了孫輩們身上。
蔣孝文是蔣經國的長子,身為長孫的他,在孫輩中是最受蔣介石關注的。
只是人上了年紀,總有些“隔輩親”,這也導致蔣孝文從一開始就被養廢,整天惹是生非,無法無天。
早在讀書期間,蔣孝文就在學校無故毆打同學,老師讓他給同學道歉,他非但不聽,還拿出蔣介石孫子的身份叫囂。
學校知道他大有來頭,也不敢過分批評他,同學知道后也不敢再隨便招惹他,即便被打,痛苦也只能往肚子里咽。
蔣介石聽說長孫在學校犯錯時,第一反應不是批評教訓,而是庇護。
老師同學的忍氣吞聲和蔣介石的一味縱容,導致蔣孝文越發無法無天。
那時蔣經國整天忙于職務要事,抽不出時間來管教孩子,而等他知道了這一切的時候,已經錯過了將蔣孝文掰正的機會。
但蔣孝文畢竟是長子,蔣經國還不想輕易放棄他。
所以之后就重點關注蔣孝文的情況,甚至還會私下里向老師了解兒子在學校里表現,還會邀請老師家訪。
對兒子動不動就借著蔣介石名頭欺負同學的行為,他經常警告又打罵的教訓,最狠地一次,光藤條就打斷了兩根。
然而,蔣介石對孫兒實在嬌慣,甚至還會親自給孫子撐腰。
對此蔣經國只能感嘆:以前有人說清朝的八旗子弟個個都是敗類,我還不信,現在到了自己身上才真的明白緣由。
后來為了杜絕這種情況,蔣經國干脆和蔣介石商量,把蔣孝文送去美國讀書,讓他在美國好好歷練歷練。
但誰能想到,蔣孝文沒有束縛后直接放開自我,在國外酗酒、惹是生非等等。
甚至還酗酒違章駕車,被美國警察逮到,直接關進了監獄,這件事還登上了美國的《新聞周刊》。
蔣經國氣得直接減了他的生活費,想讓他沒有囂張的資本。
因為蔣孝文實在不堪,最后直接被美國當局遣送回來。
回來后他依舊不思悔改,沉迷于酒色,甚至還在酒后撞死了一位低級軍官,事發后還死不承認,讓同行的人替自己頂罪。
一次又一次的事情后,蔣經國終于失望透頂,徹底放棄了這個長子,轉而將目光轉向二兒子蔣孝武。
02
而蔣孝武其實也是不學無術。
之前蔣經國的目光大都放在長子蔣孝文身上,對于蔣孝武這個次子,雖不說忽略他,但也沒太放在心上。
因此對于蔣孝武平時犯的錯誤,大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長輩的縱容,讓本就沒受到太多關注的蔣孝武越發放縱。
在軍校里,常常做出違背軍紀的行為,抽煙喝酒打架一樣不落。
也從來不聽教官的訓話,更甚的是毆打教官。從學校里傳回家的沒一句夸獎,全是這些壞消息。
蔣介石無奈地發出感嘆:“都是些不成器的東西。”
蔣經國看出來蔣孝武在軍校混不出什么名堂來了,就花錢送他去大學讀書,不對他的成績抱有任何期望,但好歹能有個文憑。
在那個年代,出國留學被認為能夠接受到更好的教育。
對蔣孝武還抱有一絲期待的蔣經國又送他去德國留學,送兒子走之前,語重心長地囑咐他:
在國外好好學習,收收心,不說能成為一個多么優秀的人才,但起碼可以養活自己。
可是蔣經國的希望再一次落空了。
蔣孝武在德國學習成績也一般,不怎么出彩,不過好歹學成歸來,所以也給安排了一個職務。
因為對兒子的實力很是了解,所以這個職務并沒有多么重要,只是對蔣孝武的測試。
只不過蔣孝武并沒有安分多久,就又開始沉迷放縱,花天酒地。甚至在周圍人的追捧下忘乎所以,做出了讓美國政府都難以接受的事情。
一位美籍華裔的作者,筆名江南,在《蔣經國傳》中披露了太多關于蔣家或真或假的內幕。
蔣孝武認為這個人太過放肆,讓蔣家蒙羞,遭世人詬病,就派人在美國暗殺江南。
可江南畢竟是美國公民,而且在美國有一定的影響力。
因此美國聯邦調查局對這件事比較重視,抽絲剝繭地調查出了結果,最終證據直指蔣孝武。
消息傳回國內后,蔣孝武受到了輿論的討伐,連帶蔣家也不能幸免,而這個二兒子是徹底廢了。
最后只剩下了蔣孝勇這個小兒子了。因為被視為最后的繼承人,他的培養極受重視。
為避免出現前兩個兒子的情況,蔣經國干脆直接安排蔣孝勇去軍校讀書。
蔣孝勇作為最后的希望,也沒有辜負祖輩父輩的培養之心。
在軍校中嚴格遵守紀律,積極訓練,不僅在學習成績上名列前茅,在各種訓練中也拿到了很出彩的成績。
蔣介石等本以為后繼有人,卻沒想到一次軍訓中,蔣孝勇翻越一條障礙時意外扭傷了腳。直接影響到了他的行走能力,再沒有辦法繼續從軍了。
之后蔣經國本想把他送往政壇,但蔣孝勇實在提不起興趣,只想經商,蔣經國只能同意。
至此,三位蔣姓兒子的繼承人培養歷程落幕。
蔣經國接受美國《時代》雜志采訪時,無奈地說:“臺灣領袖將依法選舉產生,不考慮由蔣家人士擔任。”
蔣家江山到這一代終結。
03
但其實蔣三代還另有兩位。
他們是早年蔣經國和秘書婚外情時所生的章孝嚴和章孝慈。
兩人是一對孿生兄弟,從小隨母姓,而在兩兄弟6個月大時,母親就意外去世了。
他們從小跟著外婆長大,后來又跟著外婆投奔臺灣的舅舅家。在兩兄弟的記憶里,沒有父親的存在的。
小時候面對其他人的指指點點,他們也曾抱怨過為什么自己沒有父親。
直到兄弟倆上了高中才知道自己的父親是蔣經國,好奇之下兩兄弟更迫不及待想見父親,靠近父親。
但實際上蔣家根本就不承認他們的身份,如果承認他們也不會一開始就隨了母性。
然而,即使身處尷尬的境地也沒有阻止得了兩兄弟成才。
為了向父親證明,也為了心里的那口氣。兄弟倆拼了命的學習,最終都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臺東吳大學。
而在兩人畢業后,章孝嚴成功進入政界,從普通職員一路晉升到了部長的位置。章孝慈則回到了母校任教,后來成為了校長。
他們兄弟倆從來沒有停下認父親的腳步。但認祖歸宗的路上總是障礙重重,光是尋找他們的出生證明,就跑遍了整個中國大陸和美國。
而章孝慈在這之前就突發腦溢血病逝。章孝嚴只能帶著弟弟的遺愿繼續奔波。
直到2002年,歷經了半個多世紀的努力,年過60歲的章孝嚴才終于在自己的身份證上填上了父親蔣經國的名字,三年后才終于從章姓改為蔣姓。
而這時距離蔣經國去世已經17年了。
蔣經國培養三個兒子數十年,煞費苦心地為其鋪路,但一個也沒有培養成功。
相反,另兩位兒子沒有受過蔣家的培養,卻能成為如此優秀的人物,還要辛苦為了認祖歸宗而努力。
這個過程就像蔣經國自己說的那樣,有時候優渥的家境帶來的不一定是好處,反而是思想上的懶惰和不思進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