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公攤這事,一直是很迷的。
不僅讓消費者無法判斷房屋真實的價格,還無法判斷且明確自己購買時的真實面積。
類似菜市場的鬼稱。
隨著建筑規范和安全標準的不斷加強,高層住宅設施設備的升級,越是后期的產品,基本上公攤越大,有新聞報道青島購房者發現自己的公攤高達46%。
從消費者的角度,一個不明確的“公攤”對購房者是極不公平的,那為什么一直無人推進改革。
因為公攤面積的存在,交易的稅費、維修基金、土增稅等,有利于地產財稅。而公攤面積的存在,也有利于地方將本應有地方推動建設的公建配套,轉嫁給開發商再由消費者買單。
而在棚改時代,公攤的存在實際上也降低了地方的實際拆遷成本。
這也是為什么官方沒有主動推動“取消公攤”的邏輯。
熟悉我的讀者應該都知道,政策的出現,一般是利益相關者推動的。如今“取消公攤”這件事能被推動到“熱搜層面”,肯定是官方層面的意識轉化。
官方有意主動推動“取消公攤”。
也就是說,如今“取消公攤”的利益遠遠超過了“保留公攤”的利益,購房者只是被動獲得“紅利”。
我們都知道,公攤越低的房子越好賣,無論是公攤時代還是如今的取消公攤,在規范允許的前提下,開發商不會愿意做“增加公攤”的事。第四代住宅,就是在地產下行周期中,地方無法取消公攤但又想增加開發商產品能力的“擦邊產品”。
想辦法給房子搞出“0公攤”,甚至“負公攤”,這樣就可以增加產品的競爭力,讓產品賣出一個高價格。產品能賣好價格,土地出讓的熱度和價格自然也就能保持。隨著土地價格的增加,也可以在市場上營造出“上漲”預期。
從而帶動地產的止跌回穩,再帶動土地的上漲。
要知道,在第四代產品出來以前。高層住宅的公攤基本在16-24%之間,部分高層超過了30%。取消公攤后,房價的計價邏輯自然也變化了。
意味著“取消公攤”后的產品,對比如今“有公攤”的產品,價格增加30%。這樣以來,地產的名義價格直接調增30%。
統計同志都大呼“騷氣”,畢竟地產數據真的爛到沒法看。
如今我們的經濟,是以高質量發展為精神的,取消公攤后的產品,自然也就成為新時代的房地產產品。
每個時代都有勝利者,每個時代也都有失敗者。一旦取消公攤后,0公攤的房東,也就成為高質量資產的擁有者,而那些手握公攤面積的二手房房東,也就成為這場改革的“祭品”。
當然,無論取消公攤,還是保留公攤,本質上這只是一個計價邏輯。對房價的改革整體變化不大,但有利益房價的透明化,影響最大的,還是一些公攤偏大的房產。
我只記得前些年,群眾取消公攤的呼聲很高。住建的同志說:
“取消公攤房價會變高。”
如今,我們取消公攤,也就是希望,能讓房價重啟,而不是單純為了取消公攤。但,總歸對百姓有益。
學習強國,走進新時代
關注一下,防止失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