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7月,正值蔣介石對中央蘇區發動第五次“圍剿”之際,中革軍委給在湘贛邊區永新、寧岡一帶活動的紅六軍團發去訓令,要他們撤離湘贛根據地,向湖南中部轉移,在那里創造新的根據地,并且對行進路線和地域都做了規劃,
彼時,中央蘇區已由原來的縱橫近千里,縮小到300余里,中央軍委也不得不考慮離開蘇區,進行長征。
于是到了8月7日,中央代表任弼時、軍團長蕭克、政委王震執行了軍委命令,率領全軍9000多人踏上西征之路。
直到這時紅六團才知道,原來自己是起到先遣隊的作用,目的是吸引敵軍,開辟新區,為中央探路和減輕中央蘇區的壓力。
此外,當六軍團向湘西山區進軍時,尋淮洲率領的紅七軍團也開始向敵軍力量強大的東北方進軍。
其實在此之前,正當“福建事變”爆發時,毛主席就曾提出過一個挽救中央蘇區的策略。他主張趁機派紅軍主力挺進包括皖南在內的蘇浙皖贛地區,尋求機會決戰,可以迫使敵方的“圍剿”大部隊回援。
然而遺憾的是,當時毛主席并沒有決策權,于是這個良策就此擱淺。
那么如今看來,就算現在再派小股部隊深入險地,其本來的效果和意義也不復存在,不過在情況萬分危急之際,中央嘗試丟卒保帥也未必就沒有一點道理。
可是遺憾的是,由于決策者中途頭腦發熱又變了卦,導致一盤好棋給下的亂七八糟。
紅七軍團從瑞金出發后,沒過幾天中央軍委忽然改變計劃,讓其停止北上,攻取福州。
要知道,當時守城的國民黨部隊是王敬久第八十七師,那可是“中央軍”里戰斗力最強、兵員素質最高的勁旅,曾在著名的廟行大戰中與日軍常備師團對攻,絕對不容小覷。
而反觀紅七軍團,經過連續消耗后全軍團僅剩4000多人可以戰斗,再加上武器裝備不夠,所以打了福州城一個晚上都沒有拿下。
無奈之下,紅七軍團只好向閩東轉移,然而在奔波的路上卻暴露了實力。很快蔣介石任命浙江省保安處處長俞濟時為“追剿軍”總指揮,對紅七軍團展開圍追堵截,形勢顯得岌岌可危。
當時閩東有一塊蘇區,領導人是菲律賓歸國華僑葉飛,不過當時葉飛有人沒槍,而紅七團有槍沒人,于是雙方協商一番,葉飛給紅七軍團補充了1000多名新兵,方志敏留下多余的槍和傷病員。
按說當時如蘇區挺不錯,如果紅七軍團能留下來,可以更好地起到配合中央紅軍主力長征的目的,可是軍團的中央代表曾洪易不同意。
就這樣,紅七軍團離開閩東后,又在閩北一連打了幾個小勝仗,可是最后到達閩北蘇區時,部隊已經疲憊不堪,不得不就地休整。
其實這時“皖南暴動”已經失敗,那么再建立皖南蘇區也有點不現實,如果中央軍委能隨機應變,讓紅七軍團留在閩東、閩北作戰,其牽制作用要比去皖南好得多。
但可惜的是當時在中央主持軍事的是24歲的博古,不僅缺乏軍事經驗,而且做決策也非常機械古板。
9月30日,當紅七軍團千辛萬苦到達皖贛邊時,才知道皖南暴動失敗了。
當時還只是軍團參謀長的粟裕提出建議,不如在皖贛邊就地開展游擊戰,先消滅尾追之敵再等待時機。
然而軍委那邊卻傳來新的命令,讓紅七軍團進入閩浙贛蘇區接受整編。
就這樣,紅七軍團進入方志敏創建的老蘇區,并且與該區的紅十軍合并為紅十軍團,軍團長是劉疇西,尋淮洲擔任師長。
12月10日,紅十軍團集結于黃山東南的湯口,國民黨圍追堵截的各路部隊聞聲而來。
于是紅十軍團被迫向北轉移,由烏泥關進至黃山東麓的譚家橋。而彼時國民黨軍補充第一旅的旅王耀武正緊追不放,于是紅十軍團高層做出決定:打一場漂亮的伏擊戰,拿這個王耀武開刀祭旗。
然而,在部署細節方案中,軍團長劉疇西與尋淮洲和粟裕都產生異議。
其實劉疇西的資歷是沒有問題,但來到閩浙贛蘇區后時間不長,與尋淮洲和粟裕相比,缺乏指揮大兵團作戰的能力和經驗。
而且他當時以為王耀武的補充第一旅是一支二流部隊,所以非常盲目自信,決定打一場硬碰硬的陣地戰。
結果在譚家橋戰役中尋淮洲不幸犧牲,而紅十團也處于危險境地。
最終,在敗局已定的情況下,身為紅十軍團政治委員會主席的方志敏下達了撤出戰場的命令。
然而誰知道,就在紅十軍團轉移時,突然遭遇一個保安團。如果說這時劉疇西能審時度勢,下狠心全軍撲上,是有望予以全殲的,但他摳摳搜搜,只派了一個營上去作戰,結果直接把殲滅戰搞成了消耗戰。
要知道,方志敏搞政治可以,但軍事方面欠缺,再加上他也不愿意與劉疇西鬧得太僵,只能在一邊干著急。
1935年1月10日,紅十軍團高層在浙西遂安開會,為未來的方向做決定,當時粟裕主張就地分兵游擊,以減小目標,保存實力,而方志敏和劉疇西則提出,應繼續大兵團作戰,爭取早日返回閩浙贛蘇區進行休整。最終方志敏拍板定案,決定采用后者。
其實方志敏的初衷是好的,希望讓疲憊的紅十軍團得到休整,然而問題是,彼時在前往蘇區的路上有敵人的十幾道封鎖線,而且蘇區內外地域狹小,要想打大兵團戰難上加難。
就這樣,當部隊在路上與一個個攔路虎交戰的時候,方志敏和劉疇西突然失去了聯系。
1935年1月27日,劉疇西被搜出,僅隔兩天,方志敏也被捕入獄。8月6日,方志敏在南昌英勇就義。
由于當時方志敏烈士屬于秘密殺害,所以很少有人能知道他的遺體準確位置。
20多年過去了,昔日刑場的烈士,何處葬英魂?
1955年,黨中央作出了尋找方志敏遺骨的決定。很快,江西省成立了以方志純(方志敏的堂弟)等領導組成的方志敏遺骨調查小組,并且向社會發出通告,號召人民群眾積極提供線索。
由于方志敏臨刑時還帶著腳鐐,所以調查小組認為他的遺體遺骨肯定有鐵鐐相伴,然而人們在挖掘的尸骨中卻一直沒有發現鐵鐐的蹤影,可以說這個線索始終難以尋覓。
直到1957年春,一個重大發現突然傳出來,就在江西化纖廠在南昌下沙窩破土動工之際,工人在挖地基時發現了一堆骨殖,并伴有一副腳鐐!
很快,這個消息傳到了調查小組那里,專家和有關人員趕緊奔赴現場進行勘察,并且將一份加急電報發給了當年兼任看守所所長的凌鳳梧先生。
當年凌鳳梧與方志敏經常接觸,他被這位共產黨人的浩然正氣所感動和懾服。當方志敏提出改換沉重鐵鐐以減輕痛苦時,凌便想方設法給他換上了一副最輕小的腳鐐。
后來方志敏犧牲后,凌鳳梧還按烈士生前的規勸,當了一名人民教師。
很快,凌風梧風塵仆仆地趕到了南昌,隨即與方志純等省委領導驅車直奔下沙窩實地勘察。
“就是這副腳鐐,就是啊……”面對著深埋地下達22年之久的骨殖,凌風梧忍悲含淚地審視著,他輕輕的用手指抹去一些剝落的銹屑,內心在顫抖……
當時調查小組從下沙窩方志敏就義處小心翼收集了共計79塊殘缺不全的骨骸,隨即送到了江西省公安廳的法醫工作室進行鑒別。結果發現只有九塊骨骸確實是方志敏的遺骨。
然而,為了確保鑒定無誤,張偉納又把遺骨帶到上海,交送當時的司法部法醫研究所,請求再次予以審定,最終專家們反復切磋,化驗分析,結果證明張偉納的鑒定是正確的。
方志敏在世人眼里,是一個錚錚鐵骨的漢子,他做事果斷、雷厲風行。但他又是一位深情而又至情至性的丈夫和5個子女可敬的父親。
方志敏妻子始終沒有改嫁,一直陪伴在方母身邊,直到1977年因病去世,享年68歲。
而他的幾個孩子中,除了長子方松因在1950年病逝外,其他也都各個成為棟梁之材,想必方志敏烈士也會含笑九泉。
向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先輩們致以崇高的敬意!向方志敏烈士致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