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為了病人,拒絕了開國大典的邀請,她說,那天我出門診,我的病人更需要我!
她是“萬嬰之母”、“生命天使”,接生五萬多個嬰兒,卻終生未婚,膝下無子無女;
90年前的9月、即1930年9月7日,她為一名叫華靜的產婦接生,生下一名男嬰袁小孩,他就是后來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她出生在廈門的鼓浪嶼,抗疫英雄鐘南山院士也出生于鼓浪嶼,他們是遠親,鐘院士見到她,會叫一聲“姑婆”。
她就是我國婦產科醫學的開拓者、奠基人——林巧稚。
出生成長
1901年12月23日,林巧稚出生于廈門鼓浪嶼的一個教師家庭。父親林良英畢業于新加坡的一所大學,他為這個女兒取名“巧稚”,意思是靈巧而天真。開明的父親不像那個時代的很多人一樣重男輕女,而是從小就教她學習英語會話和讀寫,接受良好教育,后來把她送進了廈門女子師范學校。
在這所學校,林巧稚不但學習成績特別優秀(十二門課程她有九門名列年級第一),而且應了自己的名字,有一雙靈巧的手。在一次手工課上,她的老師贊嘆道:“好靈巧的手!有這樣的雙手的人應當做外科醫生。”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小女孩記在了心里。因為林巧稚5歲時,母親就被女人的疾病——宮頸癌奪去了生命,她想解救像母親一樣患病的人,她愿意一輩子與醫結緣!
一次未完成的考試
機會來了,1921年北京協和醫院落成,在全國共招25人,林巧稚去參加了考試。考試在酷暑的7月進行,在考林巧稚最擅長的英語科目時,考場內一名女生突然中暑暈倒,正奮筆疾書的林巧稚毅然放下未完成的試卷去救治同學。女同學安然無恙了,她卻因為救人未來得及完成英語試卷中的作文。她的行為被監考老師看在眼里。考試結束后,監考老師專門給協和醫學院寫了一份報告,向學校稱贊了林巧稚遇事沉著冷靜、樂于助人的行為,他認為這樣的人正是醫學院需要的。校方結合林巧稚的成績,最終錄取了她。
經過8年的學習,林巧稚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獲得了畢業生的最高榮譽——“文海獎”,并留在了協和醫院婦產科。
對病人一視同仁
在林巧稚的眼里,病人從來沒有什么高低貴賤之分,更沒有什么身份特殊普通之差別,她對所有的病人都一視同仁。她常常說:“醫生給病人開的第一張處方,應該關愛”。在她的出診包里,除了產鉗、藥品,她還會放些錢,用來接濟那些經濟困難的產婦和病人。她眼里的特殊病人就是病情重的病人,是需要更盡心更盡力救治的病人,而不是什么身份特殊的人。
一輩子的值班醫生
林醫生的眼里心里滿滿地裝著病人,病人的安危是她永遠放不下的牽掛。她說,只要我一息尚存,我存在的場所便是病房,存在的價值便是醫治病人。家里的床頭放著一部電話,醫院有危重病人,電話就命令,她說自己隨時隨地都是值班醫生!這樣的值班醫生,她一做就是一輩子。
她的接生工作堅持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就在她逝世的前一天,她還接生了6個孩子。臨終前,她已陷入昏迷,在昏迷中她嘴里喊出的還是:“快,快!拿產鉗來!產鉗……”
逝世后,她將遺體獻給醫院做醫學研究,平生積蓄的3萬元捐獻給首都醫院幼兒園、托兒所,骨灰撒在了故鄉——鼓浪嶼的大海里。
結語:這里不再細述半個世紀以來她行醫過程中的一個個動人的故事,也不再贅言林先生在胎兒宮內呼吸、女性盆腔疾病、婦科腫瘤、新生兒溶血癥等方面所做的開創性貢獻。只想說,她終身未婚,卻有最赤誠的愛,她無子無女,卻是最偉大的母親。林巧稚用一生的奉獻踐行了醫者的仁心和大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