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鼎立,逐鹿中原,各家為了奪得天下大權奮戰多年。從東漢末年大亂起,各方勢力虎視眈眈,以曹、劉、孫三家劃分絕大部分領地。
天時、地利、人和各占一方,此后拉鋸多年。然而,劉備一方后期逐漸處于劣勢,多次戰敗之后,劉備本人駕鶴西去,留下諸葛亮輔助不成器的漢后主劉禪。
將復興漢室的重任留給扶不起的阿斗,此時劉營內已人心惶惶。再加之多次北伐中原之后,諸葛亮病死五丈原,蜀漢更是風雨飄搖。
原本有著明君及神算軍師孔明,尚且不能奪得天下,諸葛亮死后更是形勢慘烈。此時原本是其他國家進攻蜀漢的最佳時機,沒了諸葛亮,打起戰來勝券在握。
但不好容易將諸葛亮熬死之后,昔日的死對頭司馬懿卻毫無動靜,沒有一絲想要出兵攻打蜀漢的意思。老謀深算如司馬懿,不出兵也有自己的一番打算。
換句話說,他的野心或許完全不在于滅蜀。那么,本文便來分析,司馬懿得知諸葛亮死后,為何沒有趁機一舉滅掉蜀國?
多次交手,熬死孔明
在三國歷史上,諸葛亮和司馬懿始終處于對立面。實際上,它們也有許多相似之處。
諸葛亮昔日隱居隆中,劉備三顧茅廬才終于請得他出山。而在成為曹魏的權臣之前,司馬懿一度婉拒曹操的任用,甚至不惜裝病。曹操可沒有劉備的耐心與虛心,在掌權之后再次請司馬懿任職,揚言“再敢裝病就動手”,才逼得司馬懿到魏國擔任文學掾。
劉備請諸葛亮出山,得以輝煌一時,在三國紛爭中一度占據優勢。而曹操苦心逼出來的司馬懿,在他的謀劃之下,他的后人將曹魏的天下搶走了。
同為謀士,諸葛亮和司馬懿多次交手。諸葛亮生前北伐中原多次失敗,也因栽在司馬懿手中。就在諸葛亮病死前不久,兩軍在五丈原隔水駐扎,準備開戰。但直到諸葛亮病死,也沒能將司馬懿逼出來交戰,抱憾而逝。
諸葛亮足智多謀,昔日曾氣得周瑜吐血而亡。但遇到極為能隱忍的司馬懿之后,他卻有些無措了。
青龍二年八月,司馬懿堅守陣營不出兵,和諸葛亮整整對峙了一百多天,等得諸葛亮心亂如麻,多次派兵前去挑釁。但即便給司馬懿寄去女人衣服挑釁,對方也無動于衷。
得知諸葛亮吃不太下飯,預感對方時日無多之后,司馬懿更是死活不應戰,活活將諸葛亮“熬死”了。
五丈原一戰以諸葛亮病死結束,司馬懿若趁勢追擊,消滅蜀國想必不用費多大力氣。但司馬懿并沒有這么做,率兵回魏之后,他再也沒有對蜀漢出過兵。
一部分原因在于,司馬懿的野心根本不在于滅蜀,而是奪取曹魏權力。
志在奪權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同為本家的司馬懿,野心同樣不小。曹操在任用他為官不久之后,就看出他有“狼顧之相”,想必不會甘愿長久地為人臣子。
之所以不及時鏟除他,是因為曹操尚在,想來司馬懿也不敢輕易動手,曹操只是勸誡兒子應當小心提防此人。
留下司馬懿,無疑是曹操的大意之失。在曹操死后,其子不及他狠厲,亦沒有他那般老謀深算,便讓司馬懿有了可乘之機。曹操死后曹丕繼位,相比于后來的魏明帝,曹丕還算稍有能力,司馬懿暫時沒有動手。
等到曹丕去世,魏明帝登基之后,司馬懿心知奪權之機不久后將會到來。聰慧如曹丕,臨死前也沒有看透司馬懿,竟告知魏明帝“不用懷疑他”。正是這個“靠得住”的重臣,最終奪權奪得最狠。
相比于對付蜀漢,司馬懿更愿意付出精力來對付曹魏。
他的野心對準曹魏龍椅,諸葛亮死后,他若是趁勢滅了蜀國,反而不利于他計劃的實施。畢竟,成功滅蜀之后,曹魏的勢力會進一步擴張,反而不利于他奪取政權。
留著茍延殘喘的蜀國,也能對曹魏形成一定的壓制。若是帶兵滅蜀,三足鼎立的局面被打破,強者更強,司馬懿要想奪權只會更難。
出于這一考慮,司馬懿只有繼續留著蜀漢,才能給自己爭取更多的時間。
五丈原耗死諸葛亮一事,也足以看出司馬懿其人,隱忍的能力非常強。諸葛亮為引他出城對戰,借送女人的衣服嘲笑他像女流之輩,躲在城內不敢一戰。
到了這地步,司馬懿完全不為所動。也正是這般隱忍,才讓他不費吹灰之力,不損一兵一卒,拖到諸葛亮死期將至,也就不戰而勝了。
神機妙算如諸葛亮,算得盡自己的生死,也算不出逼出司馬懿的計策。在三國歷史上,能使孔明束手無策、催戰百余日仍無果的,也就只有司馬懿了。五丈原垂死之際,想必諸葛亮心有不甘,司馬懿不死終成禍害,但明知這一點也已是無能為力了。
小不忍則亂大謀,若是忍不住想宣揚功績,及時出兵滅了蜀國,必定會為天下人贊賞。但這也會毀了司馬懿的計劃,他倒寧愿被天下人疑惑不懂用兵,不懂得趁勢追擊,也不愿亂了大謀。
不與蜀國大戰,非司馬懿糊涂,而彰顯其謀略與奪權之志。
保全自身
除了志不在滅蜀之外,司馬懿不愿攻打蜀國,也是為了保全自己。
曹操死后,歷經兩個君王,司馬懿雖掌握大部分權力,但同樣需要忌憚魏國君王。
為官多年,司馬懿手握重權,君王也對他有了提防。魏明帝能力雖遠不及曹操,但有了前人提醒,也知司馬懿雖善類。多年來不對司馬家族下手,也是因為需要借助司馬家族來對抗蜀漢以及東吳。
彼時諸葛亮已死,曹魏少了一個強勁對手,倘若此時蜀漢覆滅,那么曹魏恐怕也不會再留著司馬懿了。
說到底,冒險重用司馬懿,無非是用來制衡敵方的。司馬懿出兵滅蜀,等于為曹魏消滅了一大禍害。外患解決之后,鏟除國內掌握重權的權臣就成了當務之急。
鳥盡良弓藏,兔死狗烹。協助曹魏滅蜀之后,司馬懿必定引火燒身,成了君王下一個要鏟除的對象。
司馬懿何其精明,正是懂得君王對其有所提防,才偏偏要給曹魏留下外敵。為提防外敵付出大量精力,才不會注意到司馬家族的狼子野心。給茍延殘喘的蜀漢留下一線生機,也是司馬懿在為自身以及整個家族留活路。
步步為營、志在奪權,司馬懿的謀算及膽略令人膽寒。世人笑他不懂趁勢追擊,但這般“糊涂”之下的長久打算,又有幾人看得透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