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昭襄王同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一樣,也是《過秦論》中所述“奮六世之余烈”中的一位秦國君主,順序排行其中第四,在位時期對秦國功績則能排進前三。
畢竟秦昭襄王在位長達五十六年之久,是秦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而秦昭襄王的長壽也間接導致成就其子秦孝文王成為秦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短君主的事實,執政時間僅為一年左右,正式在位時間則只有三天。
超長的在位時間也成就了秦昭襄王對秦的重大功績,在位五十六年,就有近五十年時間在發動對關東諸國的兼并戰爭,兩戰之間的間隔時間最多不會超過三年,基本每年都有與列國發生戰爭,其中著名的戰役有:秦與韓魏伊闕之戰;與燕、趙、韓、魏組成的五國伐齊之戰;伐楚鄢郢之戰;援韓抗魏、趙兩國的華陽之戰;以及著名的長平戰略大決戰,此戰直接從根本上削弱關東六國的中流砥柱趙國,使其元氣大傷,為此奠定了整個統一戰爭的勝利基礎。
那么秦昭襄王若能再多活幾年,能否兼并關東六國,提前完成統一大業呢?
答案是也能也不能,關鍵原因在于秦昭襄王還能再活多少年。如果只是數年,那么秦國尚不足以完成統一大業。畢竟秦國在長平之戰中也是慘勝,而緊隨其后發生的邯鄲之戰則以失敗告終,兩戰直接給秦國造成四十余萬的傷亡,嚴重消耗了秦國軍事實力和國力,為此推遲了統一步伐,并且被迫從全面打擊六國戰略改為分化瓦解,各個擊破。
秦昭襄王若是僅再在位數年,時間上無法使秦國實力恢復至鼎盛時期,而且攻滅六國也不是短時間內就能達成的。故而秦昭襄王若只是再多活數年是無法兼并關東六國,完成統一大業的。如果秦昭襄王的在位時間能更久一些,那么還是很有可能兼并關東六國,成就大一統帝業。
那么秦昭襄王繼續在位多少年,可以完成大一統帝業呢?
秦昭襄王若能再執政三十年,必定能兼并六國,成就大一統帝業。主要依據是時間上的論證。
秦昭襄王壽終正寢后,其子秦孝文王守孝一年,正式在位三天,合計執政時間為一年左右。其孫秦莊襄王在位三年。曾孫秦王政十三歲繼承秦王之位,二十二歲舉行加冠禮儀,開始親政掌權,隨后制定統一戰略,以及做開戰前的一系列準備,二十四歲時,秦國挑起趙、燕兩國戰事,以援燕抗趙為由介入其中,同年發兵攻趙,正式拉開了統一戰爭序幕。
六年后,秦王政時年三十歲,秦國因多年內數次大舉發兵攻趙,仍然始終未能攻滅趙國,于是改變戰略,將主攻方向改為較為弱小的韓國,開始對韓、趙兩線作戰,同年秦王政命內史騰一戰攻滅韓國,也就是我們熟知的公元前230年。
此后秦國歷時十年:公元前228年攻克趙都邯鄲,俘虜趙王遷,基本滅亡趙國; 公元前226年攻克燕都薊城,基本滅亡燕國;公元前225年以水破魏都大梁,俘虜魏王假,滅亡魏國;公元前223年,秦軍攻破楚都壽春,俘虜楚王負芻,楚國亡;公元前222年,秦國大舉發兵清剿燕國遼東和趙國代地殘余勢力,俘虜燕王喜和趙代王嘉(趙王遷之兄),徹底滅亡燕國和趙國;公元前221年,秦軍從燕國南部發兵,直入齊都臨淄,齊王建投降,齊國亡。至此秦國完成統一大業,同年秦始皇建立大一統秦王朝。
從秦王政少年即位,到兼并關東六國,共計用時二十六年。加上秦孝文王執政一年和秦莊襄王在位三年,共計四年時間。也就是說秦國是在秦昭襄王去世三十年后終于完成了統一進程,因此從時間上最大限度來看,秦昭襄王如果能再活三十年,秦國肯定能統一六國,成就大一統帝業。
不過秦昭襄王若能在位久一些,秦國統一六國的時間根本不需要用三十年之久。不算秦昭襄王去世,四年后秦王政少年即位,秦國四年內連喪三王,四位秦王更迭給秦國造成的內部沖擊影響,只去除秦王政少年即位到親政掌權,以及制定統一戰略,正式開啟兼并關東六國之戰的這十一年時間,只需十九年便能統一六國。
而且秦國王位短時間內數度更迭,秦王政未能親政掌權這段時間也給了關東中原六國修養恢復的時間,而這必然會增加延長秦滅六國的難度和時間。就拿中原北方的超級強國趙國來說,在秦趙長平戰略大決戰發生后,秦昭襄王若未聽從秦相范雎意見,同意趙國割六城求和,而是允許武安君白起乘勝追擊,趁趙國元氣大傷,軍事勢力大幅削弱而順勢擴大戰果,直接圍攻趙都邯鄲的話,即便無法一舉攻滅趙國,但必定會再次進一步重創趙國。
不過以秦將武安君白起“料敵于先,未戰已知勝負”的作戰特點來看,若能長平之戰后秦國能乘勝追擊的話,白起還是有很大可能一舉滅亡趙國,建立滅國之功的。就算未能攻滅趙國,再次遭到重創的趙國,在實力上必定會更加虛弱,而秦國也不會因邯鄲之戰大幅損耗軍事實力,從而推遲統一步伐。
如此秦國后續再度攻趙也會順利很多,不至于出現秦王政時四次大舉發兵仍然未能攻滅趙國的情況,直到滅韓同年,趙國發生大面積饑荒,秦國借機發動第五次攻趙之戰,并以反間計除掉趙國名將李牧才終于攻滅趙國。
因為長平、邯鄲之戰的大規模傷亡,讓秦國的軍事實力被嚴重消耗,從而導致全面打擊關東六國的戰略策略破產,同時再次給了趙國恢復時間。到秦王政時被迫制定新的統一戰略,采用原先遠交近攻的策略,并用重金賄賂六國貴族重臣,以達到分化瓦解,各個擊破的目的。
長平之戰結束再到邯鄲之戰的發生,兩大戰役時間間隔僅有一年不到,而趙國卻能在不足一年時間內恢復了不少國力,在趙都邯鄲被秦軍大舉圍攻時,一直堅持到魏、楚援軍的到來,最終解除邯鄲之圍。而邯鄲之戰于公元前257年結束到秦王政秦政后于公元前236年第一次大舉發兵攻趙,中間間隔了近20年時間,雖然期間秦趙之間也有戰事發生,但規模并不大,次數也不多,那么趙國用二十年的時間能恢復到什么程度呢?
結果就是秦國四次大舉發兵,規模不亞于邯鄲之戰動用的兵力都未能攻滅趙國,要不是趙國發生大面積饑荒,加上李牧因反間計而被趙王冤殺,恐怕秦國第五次大舉攻趙都將以敗北告終。雖然秦國在秦王政在位時數次發兵未能攻滅趙國過程中有趙國名將李牧的功勞,但更多還是在于趙國利用邯鄲之戰結束后二十余年時間恢復的國力。
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如果趙國實力同韓國一樣弱小,即便有李牧這樣的名將坐鎮,也難以長時間抗衡秦軍虎狼兵鋒。這足見時間的可怕程度,趙國利用不足一年時間恢復,就打贏了邯鄲保衛戰,二十余年的恢復,則使秦國四大大舉出兵仍無法攻克趙都。因此只要秦國沒有給六國過多恢復時間,那么秦國攻滅兼并六國的難度和時間就會隨之減少,甚至不需要十九年就能完成統一進程。
結語:
如果秦昭襄王能繼續在位,秦國沒有出現四年內連喪三王,秦王政少年即位到親政掌權,到開啟統一戰爭的十余年,那么趙國的恢復時間將會大大縮減,同理,其余關東五國也是如此。而秦國則繼續保持高度頻繁的兼并戰爭,不斷削弱關東六國,只要秦昭襄王能再活十五年,恐怕秦國就能攻滅關東六國,完成統一大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