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盡秋分日,春生冬至時”
時間過得真快,不知不覺間,現在已經到了冬至時節。進入冬至,也就意味著進入了一年最冷的“數九”時節,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數九寒冬”。
往年到了這個時節,天氣會越來越寒冷,但今年卻恰恰相反,多地氣溫不降反升,甚至有了回春的感覺。
那這種現象有什么預兆呢?對明年的天氣會有什么影響?會不會出現倒春寒呢?
一、為什么要“數九”?
數九也稱俗“交九”,是我國計算節氣的一種傳統方法。就是從冬至開始計算,以九天為一個單位,依次遞增,直到九九八十一天結束,寓意著寒冬的逐漸消退和春天的悄然來臨。
冬至是北半球一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夜,從冬至開始,太陽直射點逐漸向北移動,白晝逐漸變長,黑夜逐漸變短。因為夜晚屬陰,所以冬至這一天是陰氣達到頂峰的日子,但物極必反,陰極之日也是陽氣初生之時。
“九”是最大的陽數,九九就是陽數之極,用九個九天來表示陽氣逐漸戰勝陰氣的過程,象征著寒冷逐漸消退,溫暖即將到來。所以到了冬至,離春天就不遠了,我國民間就有“夏盡秋分日,春生冬至時”。
2025年的數九時間表:
“一九”:2024年12月21日﹣2024年12月29日;
“二九”:2024年12月30日﹣2025年1月7日;
“三九”:2025年1月8日﹣2025年1月16日;
“四九”:2025年1月17日﹣2025年1月25日;
“五九”:2025年1月26日﹣2025年2月3日;
“六九”:2025年2月4日﹣2025年2月12日;
“七九”:2025年2月13日﹣2025年2月21日;
“八九”:2025年2月22日﹣2025年3月2日;
“九九”:2025年3月3日﹣2025年3月11日。
古人經過長期觀察,每個九天的氣候都會有一些發現,所以人們總結出了“九九歌”,因為我國地域面積非常大,各地的氣候都不盡相同,所以“九九歌”也不同,流傳比較廣的版本為:“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俗話說:“熱在三伏,冷在三九”,冬至后陽氣逐漸上升,按道理來說,溫度會越來越高呀?為啥三九最冷呢?冬至后,雖然陽氣上升,但由于地面熱量的收支仍處于 “入不敷出” 的狀態,所以在之后的一段時間內氣溫還會繼續下降,直至到五九,也就是三九四九后,溫度才會有明顯的上升。
那今年春節冷不冷?春天會出現倒春寒嗎?我們一起看看農諺是怎么說的。
一、“一九暖如春,九九倒春寒”
“倒春寒”,指春季氣溫回升后,突然出現短暫的氣溫下降和寒冷天氣。而句農諺的意思是說,如果冬至后的第一個九天比較暖和的話,按照古人的經驗,到了九九,也就是數九寒天的最后一個九天的時候,會大概率出現倒春寒的天氣。
“九九”的時候,通常已經到來年的三月份左右。這個時候按理來說應該是氣溫回升、春暖花開的時候。但如果“一九”時天氣過于暖和,導致冷空氣延遲到來,那么到了“九九”的時候,就可能會出現“倒春寒”的現象。
按照今年的天氣,明年春天出現倒春寒的概率會比較大,所以春天的時候大家不要過早收起厚衣服,農業生產也要做好提前預防工作。
二、“冬至冷,春節暖;冬至暖,春節冷”
這句農諺的意思是說,如果冬至這一天天氣比較冷的話,那么也就意味著春節期間會相對溫暖一些。而如果冬至這一天比較暖和的話,那么春節期間就會相對冷一些。
按照今天數九時節,除夕在1月28日,所以春節處于五九的時候,已經屬于春季了,也正是開始回暖的時候,如果這個突然變冷,那么也就說明寒冷空氣仍比較強勁,那么春天就會大概率出現倒春寒的天氣。
“陰過冬至,晴過年;晴干冬至,濕過年”
這句農諺的意思是說,如果冬至這一天是陰天或是出現雨雪天氣的話,那么春節期間就多是晴朗的天氣,天氣比較暖和一些。但如果冬至這一天是干燥的晴天的話,那么春節期間會多是雨雪天氣,天氣比較寒冷。
按照天氣預報,昨天全國大部分地方都是晴天,那么依據老祖宗的經驗,今年過年出現雨雪天氣的概率會比較大。雖然潮濕的天氣,可能會給人們走親訪友、外出游玩等活動帶來不便,但這對春耕是很有利的,因為春節的雨雪會滋潤土壤,為春耕提供充足的水分,我國民間就有“干冬濕年,坐了種田”的說法,預示著當年的年景比較好,會是個豐收的好年頭。
冬至到了,春天也不遠了,按照古人的經驗,明年雖然可能會有倒春寒的天氣,但明年整體年景還是非常好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