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教授張知彬在國際頂刊《Advanced Science》發表了關于“居住空間大小對壽命的影響”的研究,通過使用與人類基因相似度高達95%的田鼠為研究對象,發現長期住小房子,壽命縮水50%。局促的生活環境,還會導致大腦中的端粒縮短,加快老死速度和器官衰竭。
民間嘩然,紛紛怒罵,專家這又是在搗鼓來百姓買房子了。
其實我倒不這么看。
拿這樣的學術文章發表在國外的刊物,借此給房地產背書,總有些曲線救國的意味,以我對專家學者的行為方式判斷,這種效率太低,因此不太可能。如果想要給房地產背書,直接開個學術會議,發表一些類似三餐一湯,陳平不等式之類的結論,豈不更加容易為民間理解,傳唱度也更高嗎?
從學術研究的角度,張教授的論文其實是沒問題的,只要假設一個大前提,即人跟田鼠的基因相似度很高,因此可以用研究田鼠的行為方式,來預判人類。再進行一系列的生物學實驗,這個其實是沒問題的。
但是從研究人類社會的角度,它錯也錯在這個大前提。這也是國內許多搞自然科學的專家所犯的通病,就是傾向于用一種機械論、實用論、科學沙文主義來取代其它對于人類社會影響更加深遠的要素。
因為畢竟,人不是田鼠。
以香港為例,蝸居在10平方,20平方“劏房”里,一邊打工,一邊生活的年輕人比比皆是。
但是他們除了極為狹窄的生活空間之外,還能去旅游,可以交朋友,可以在香港的街道上走走,他們可以使用網絡,讀書,進行思考。總之,這一類與人類生活更加相關的東西,卻成為張教授的研究中最為難以忽視的漏洞。
一個學者,當然可以像張教授這樣搞研究,畢竟可以發國際頂刊,并借此可以在國內拿項目,摘取更多的帽子。
但是作為一個對于社會有普遍關懷的學者,卻不應該做這樣的研究。
因為一個基本的事實,甚至不需要做任何研究的點在于,如果老百姓有足夠的錢,他們當然想住大一點的房子。
那些住小房子的人,還不是因為自身經濟條件較差,而住不起大房子嗎?
張教授發出這樣的論文,對于這些住在小房子里的人來說,難道不是往人家傷口里面撒鹽嗎?
你不同情倒也算了,何必要再潑更多的冷水呢?
以張教授這樣身份的人,在國內一定是不需要住小房子的。但是這也未必就能長命百歲。
因為影響壽命的因素,除了居住空間,還有很多。更為重要的是基因,醫療條件,工作強度。
之前還有一個說法,光棍壽命相對較短,因為沒有家人的陪伴,身心壓力大。
但是換個角度,是他們想要自己成為光棍的嗎?
更何況,這個結論本身就是經不起推敲的,你能找出10個光棍短命的例子,我就能找出100個長壽的光棍進行駁斥。
在現代社會,人們的生活方式是多樣的。只要不給社會添麻煩,我認為就不要過于苛責。以科學的名義來警惕住小房子的,其實也是一種中產的“小確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