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突破力。
【編者按】站在新舊交替的門檻上,回望過去一年,消費品牌總有新鮮事、新熱點、新玩法,而無論是新興趨勢的萌芽還是傳統模式的變革,都為市場注入了新的活力。在這個歲末年初的時刻,品牌數讀推出“年終時光機”系列文章,一起回顧過去一年中有變化、有意思、有意義的商業。
作者 | 盧思葉
編輯|童潔
頭圖來源 | 微博@WOWCOURL
品牌的人才流入或者流出,往往與其發展勢頭密切相關,也側面反映著品牌的戰略方向。
過去一年,零售品牌有哪些關鍵的人事變動?從奢侈品、鞋服、香化三個品類的頭部企業來看,品牌數讀發現,人事變動的選擇越來越謹慎,但關鍵的高層變動依舊不少。
透過頭部品牌的人事變動,我們嘗試看到一些行業和品牌的現狀,和未來戰略的中心和重點。
1
奢侈品焦慮,頻繁換將
奢侈品行業的人事震蕩在今年尤其劇烈,市場下行的陰影籠罩著每一個參與者,LVMH、開云、歷峰等集團巨頭都在推進架構重組,旗下品牌和業務的負責人或晉升、或流轉,改變越來越多,也越來越謹慎。
每個品牌都希望有一個能夠扛住市場壓力的領頭羊,一把手級別的調整很關鍵,據品牌數讀不完全梳理,今年已經有超過20個頭部奢侈品牌更換完成、或是正在交接“首席執行官”的崗位。
如近期,開云集團旗下品牌Saint Laurent、Balenciaga同時宣布換帥,現任Saint Laurent首席商務官Gianfranco Gianangeli將出任Balenciaga CEO,Balenciaga CEO Cédric Charbit將交換擔任Saint Laurent 的CEO。
分析人士認為,此次調整標志著開云集團在高管層面進行戰略性重組。在此之前,開云集團旗下第一品牌Gucci也宣布了換帥消息,副CEO Stefano Cantino將接替Jean-Franois Palus,擔任Gucci CEO,任命將于2025年1月生效。
距離上一次Gucci的高層變動已經過去了一年多,去年7月時任Gucci CEO的Marco Bizzarri離職,集團內的董事總經理Jean-Franois Palus暫時接管該職位,如今一把手之位終于將有歸屬。
頻繁換帥透露出Gucci的的焦慮,作為貢獻開云集團一半收入的核心品牌,Gucci的壓力很大但表現并不好。
最新財報數據顯示,Gucci第三季度收入大跌25%至16.4億歐元,錄得今年以來最大跌幅,同時也是開云集團旗下跌幅最大品牌。
業績“跌跌不休”,Gucci迫切地期待一個能夠煥新品牌又能拉動銷售的強勁管理者出現,同樣需要的還有LVMH集團的核心品牌Dior。
參考最新數據,LVHM集團的LV和Dior所屬的時裝皮具部門第三季度收入下跌5%至91.5億歐元,是自2020年以來首次錄得銷售額下降,其中Dior的業績表現還低于部門平均水平。
Dior門店,圖源:官方微博
與Gucci一樣,Dior業績出現下滑,品牌力和熱度都在走低,為改變現狀,今年10月Dior宣布任命前Miu Miu CEO Benedetta Petruzzo為董事總經理。
老牌Dior或許也想借助外部的力量,跟上年輕品牌的熱潮。Miu Miu是近兩年最紅的奢侈品牌之一,在Benedetta Petruzzo的帶領下,Miu Miu今年上半年收入猛漲93%至5.3億歐元,增速遠遠超過Prada的6%,品牌已經連續14個季度高增長。
另一個更加焦慮的品牌是Burberry,今年7月,Burberry任命新首席執行官Joshua Schulman,接替Jonathan Akeroyd的職位,后者任職時間僅為兩年。
過去五年間,Burberry已經三度換帥,業績卻還在下滑,這一難題同樣擺到了Joshua Schulman面前,目前他提出了“Burberry Forward”戰略計劃,效果如何還需時間驗證。
兩個輕奢包袋品牌Coach和Michael Kors在今年都有不少關鍵的人事變動,Coach中國區迎來一位新總裁Liliana Lucioni,近年在中國和亞太地區的投入明顯有增加。
與之對比,Michael Kors的銷售表現疲軟,尤其在亞洲市場下滑明顯。就在上個月,MK母公司Capri集團宣布Michael Kors首席執行官 Cedric Wilmotte離職,職位由集團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 John Idol接替。
Capri集團曾在業績電話會議上承認,近年來品牌定位方面出現戰略失誤,并推出1億美元成本節約計劃,計劃在未來兩年關閉表現不佳的門店、改進供應鏈流程,優化運營并提高盈利能力。
另一個奢侈品類目中,以歷峰集團旗下的珠寶腕表品牌為主,卡地亞、梵克雅寶、積家、江詩丹頓等都有高層變更動態,但以內部流動為主。
其中,奢侈珠寶品牌De Beers近日引入了Henry Jun Liu出任品牌首席營銷官,全面負責品牌全球營銷戰略的制定與執行,致力于推動品牌的增長計劃。
在加入De Beers之前,Henry Jun Liu曾任Tiffany的全球營銷高級總監,期間主導了多個標志性體驗活動、展覽及概念店項目。可見,新東家De Beers也想打造在營銷傳播和門店渠道等方面的影響。
2
戶外和出海
在人事變動里也是熱門
作為零售熱門板塊,運動鞋服也是今年人事變動的熱門場域。在2016年就加入lululemon的首席產品官Sun Choe,今年離開這個黑馬品牌,成為Vans全球品牌總裁,頗受市場關注。
一直在強調全球戰略的安踏,任命了專業運動群國際事業部負責人肖泳,全面負責安踏品牌國際事業部的管理工作,向安踏專業運動群首席執行官徐陽匯報。新負責人將帶領團隊,積極拓展全球市場,提升安踏品牌的國際影響力。
去年年初,安踏公布了上市 16 年以來最大規模的人事調整,多位核心高管的崗位、職能變動,一年過去,安踏的架構似乎已經清晰了許多。
安踏集團的多品牌戰略也表現在人事變動之中,收購本土瑜伽服品牌Maia Active后,安踏集團零售副總裁趙光勛出任Maia Active品牌總裁,分析人士指出,這一任命舉措意味著安踏將強化女性運動業務板塊。
頭部品牌的人事變動不單單是團隊變化,也可以從外部窺見品牌的現狀、戰略的中心和重點。
國內龍頭積極出海,國際運動龍頭卻有了很多難題,今年里,Nike陸續更換了集團全球總裁兼CEO和大中華區董事長兼CEO,業績表現不佳,Nike加快調整來適應市場。
根據《俄勒岡人報》報道,2024年7月Nike宣布裁員了732個工作崗位,包括32名副總裁、112名高級總監和174名總監,這些高管職位占公司高管總數的40%以上。
新團隊中,Nike老臣Elliott Hill接替John Donahoe成為集團的全球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對于關鍵的中國市場,Nike任命董煒為大中華區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并兼任戶外子品牌ACG的全球首席執行官。
資料顯示,董煒于2005年加入耐克中國,過去十年間,她出任耐克全球副總裁、耐克大中華區總經理,負責制定大中華區的遠景目標和增長策略。
這項任命可以看出,Nike對中國市場的重視,以及推動戶外品牌ACG在中國市場發展的意圖。
此外,在統計的運動和部分服飾品牌中,不僅有新任命和離任,還有兩個重新上任的高管。Under Amour品牌創始人Kevin Plank、美特斯邦威創始人周成建都在今年重回公司一把手的位置。
原因在于,盡管不是一個體量和品類,安德瑪和美特斯邦威卻都有同一個難題:品牌老化缺活力,需要找到新增長。創始人回到市場一線,或許是凝聚團隊和聚焦目標的方法。
而不止傳統品牌,發展中期的品牌也會遇到創始團隊出走的狀況。
如一直擔任澳大利亞護膚品牌Aesop首席執行官的Michael O'Keeffe于近日卸任;法國戶外運動品牌Salomon總裁兼首席執行官Franco Fogliato在上半年離職……
兩個品牌都分別是賽道里的熱門選手,在中國市場的發展勢頭正盛,新帥什么時候上任、能否順利接棒,都是未知數。
3
國際美妝品牌
“團隊本土化”
同樣波動的市場環境,也讓美妝品牌的人事變動增多,歐萊雅、雅詩蘭黛、資生堂三家美妝集團巨頭今年都有CEO級別的變動。
資生堂任命前中國區CEO、現任資生堂集團社長、COO藤原憲太郎擔任集團總裁兼CEO,任命將于2025年1月1日生效。
雅詩蘭黛的CEO備受期待,新CEO Stéphane de La Faverie將接替Fabrizio Freda,任命將于明年1月1日生效,他還將同時兼任該集團總裁。
雅詩蘭黛的業績表現并不好,2024財年收入下跌2%至156.1億美元,凈利潤暴跌61%至10.1億美元,急需“救火”。
據《化妝品觀察》不完全統計,2024年上半年,跨國美妝企業已發生近80起高管更換事件,其中集團、部門、地區“一把手”的輪換比例高達75%,變化之快、變動之劇、變革之強均超過往年。
國內企業中,兩家化妝品上市公司在今年迎來了新的一把手:珀萊雅原副總經理侯亞孟接替方玉友任公司總經理一職,上海家化則聘用前高鑫零售CEO林小海為首席執行官兼總經理。
據悉,侯亞孟是珀萊雅實際控制人侯軍呈、方愛琴的子女,這也意味著這個創立21年、營收即將奔向百億的企業正式進入二代接班階段。
統計的美妝品牌中,也有部分品牌出現了頻繁更換CEO。
歐舒丹集團執行董事及行政總裁Laurent Marteau不久前辭任,其于今年4月正式上任,至9月16日任期未滿半年,是歐舒丹集團自成立以來任期最短的一屆CEO。
韓國品牌愛茉莉太平洋中國區在4月迎來新帥樸泰鎬(Taeho Park),全面負責中國區業務的發展與管理,這也是愛茉莉太平洋在中國三年內再次更換一把手。
不過,外資品牌的人事變動大多傳達出投入中國市場的信號。如歐萊雅今年增設了中國區副CEO一職,由歐萊雅中國區高檔化妝品部總經理的馬曉宇出任,分管歐萊雅中國業務部門。
本土化一直是國際美妝品牌在中國市場發展的主線任務,在人員配置上,找到一個懂中國市場的人管理中國市場,已經是品牌的共識。
本文為原創文章,如需轉載請告知
轉載、合作或加入社群,請聯系小編:xdskefu
加小編好友請注明公司和來意
「數讀100個品牌 」往期文章
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 | | 丨丨 | | | 丨丨 | | | 丨 | | 丨丨 | 來伊份 | 丨 | 丨 | | | 丨丨時尚 | | 丨 | | 丨丨 | | 丨丨丨 | | | | 丨 | | | 丨 | 丨 | 丨丨 |
「贏商矩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