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7日的上海,冷空氣異于往年來得要晚一些,白天的最高氣溫達到了20℃。舒適的天氣為即將舉行的一場交付儀式,增添了歡快和興奮的氣息。
這天下午,從地球另一面專程趕來的馬斯克,在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的交付現場,親自為國產Model 3(參數丨圖片)(參數丨圖片)的首批社會車主奉上鑰匙。興高采烈的硅谷“大男孩”,又扭了一段尬舞“SEXY”。
當天晚上,6-7級的大風登陸臨港。中國新能源汽車的天,開始變了。
隨著特斯拉國產,不光是特斯拉的訂單和股價齊飛,蔚小理等新勢力在美股也坐上了直升機。中國大地上,先行一步的比亞迪,銷量還沒漲股價先躥了。做電池的寧德時代,成功令各大車企為其打工。
距離特斯拉最近的上汽,瞅見風口后火急火燎地在2020年5月,從榮威品牌中分離出了“R標”打造中高端新能源車型,即后來的飛凡汽車。2020年底,上汽又推出了智己。
位于特斯拉和寧德時代之間的吉利,在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開建的2019年,提前一步推出高端純電品牌幾何。此時還沒有后來的極氪和銀河。
處于中國車谷的東風,臨近比亞迪的廣汽,也都聞風而動。2020年7月,高端電動車品牌東風嵐圖發布。2020年11月,廣汽埃安品牌獨立。
遠在長春的一汽,在2020年11月推出了紅旗新能源品牌?。
急得像在熱鍋上的華為,與北汽長期拉扯不及后,拽上賽力斯終于趕在2020年7月推出了首款車SF5。次年,問界誕生。
至此,算上2016年發布的北汽極狐,2018年推出的長城歐拉和2018年成立的長安蔚來,中國汽車尤其是自主大廠,除了奇瑞,都擺好了姿勢,開啟一場轟轟烈烈的新能源汽車跑馬圈地賽。
時間一晃四年過去,中國新能源汽車的天,又變了。
新能源汽車翻8番,“迪特”近半
2020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年銷量為136.7萬輛,其中新能源乘用車124.6萬輛。
這一數據在2024年底,已經翻天覆地。據乘聯會最新數據,2024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有望達到1100萬輛,其中新能源乘用車預計達到1064萬輛。
四年時間,中國新能源汽車增長規模翻了8番,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已連續6個月超過50%。這些數字讓無論是誰都必須面對這樣的事實:中國市場已經進入新能源汽車為主的時代了。
1064萬輛的新能源乘用車中,預計比亞迪一家就有425萬輛,特斯拉則超60萬輛。也就是說,比亞迪+特斯拉,就占據了將近一半的份額。尤其是比亞迪,一家獨大、遙遙領先。
這在比亞迪自己,或許也是未曾想到的畫面。四年前,比亞迪年銷量還只有41萬輛,跟在一眾車企后面做小弟。從40萬輛到400萬輛,僅僅用時4年,如此驚人的擴張速度任誰也難以想象。
但比亞迪的優勢是有跡可循的,尤其是電池和混動技術的先發優勢,很快隨著2020年初刀片電池的推出、2021年初第四代DM混動技術發布,轉化為新能源風口中的銷量推手。
從2020年到2021年,比亞迪的銷量增長幾近翻番,達到73萬輛,其中超過80%為純電和插混車型。這也直接促成了比亞迪在2022年3月宣布停產燃油車。
專注新能源也讓比亞迪更好地乘著風口起飛,2022年,比亞迪年銷量達到了186萬輛,幾乎全部為新能源汽車。
銷量規模的快速上升,也實現了比亞迪在造車成本上的優勢。隨著單車成本不斷下降,比亞迪在2023年打出了“油電同價”,加快搶奪合資燃油車份額的步伐。2024年更是進一步推出“電比油低”,以瘋狂的價格戰炮火,橫掃早已被重創的合資品牌。
但合資品牌中的BBA,受到的最大傷害還是來自于特斯拉。把傳統汽車巨頭們的高端品牌拉下馬,是馬斯克一開始的夙愿。
只是隨著特斯拉國產和后續開打價格戰,受傷害的不僅有BBA,還有中國新勢力友商。而特斯拉這個攪動中國新能源汽車變天的鯰魚,卻始終穩如老狗。
從2020年到2024年,新勢力對特斯拉的圍剿是一輪接一輪,特斯拉帶著新勢力們對BBA的攻打也是一發接一發。就在這轉圈亂仗中,特斯拉在中國市場的銷量從2020年至2024年分別完成了:14.8萬輛、48.4萬輛、50萬輛、61萬輛,60+萬輛。
而特斯拉更厲害的地方,是這些銷量基本由兩款國產“毛坯房”Model 3和 Model Y來實現的。不得不說,四年過去了,特斯拉仍舊保持著難以企及的技術實力、智能優勢和品牌魅力,吸引著前赴后繼的粉絲擁躉。這是中國品牌必須面對,也不能不持續學習和超越的方向。
奇瑞抓住時機,華為和小米很得意
2020年,中國車企紛紛開啟新能源市場跑馬圈地的時候,有一個“起大早”的失意者沒有加入,只是按部就班地推出聲名并不響的小螞蟻新款和大螞蟻,這個失意者就是奇瑞。
奇瑞不跟大部隊,自有其原因。彼時“做不好新能源”的帽子正被奇瑞戴牢,市場反響不好,對奇瑞花了很長時間也拿不出能夠打動人的技術和產品,外界充滿批評。
奇瑞真的做不好新能源嗎?表面上看確實如此,但背后的根本原因在于缺錢。奇瑞是少有的至今沒有上市的車企,沒有上市就意味著無法像其他車企從資本市場融資,加上長期投入發動機和變速箱的研發,奇瑞處于虧損和高負債之中。沒有錢的窘迫,使得奇瑞無法大力投入新能源這場燒錢的游戲。
沒錢難倒英雄漢,在新能源喧囂四起的時候,奇瑞不得不選擇隱身,一邊觀察、一邊籌劃。
但老天是偏愛奇瑞的,隨著中國新能源汽車崛起,中國品牌汽車的實力開始被國內外市場認可。在國內市場,自主品牌無論電動車還是燃油車,都開始加速搶占合資品牌份額。在海外,中國汽車出口正迎來大航海時代。
憑借長期在燃油車和出口上的蓄力,奇瑞接住了這潑天的機會,國內國外雙開花。從2020年到2023年,奇瑞的年銷量實現了從73萬輛到188.1萬輛的飛躍,2023年的出口銷量更是超過了93萬輛。
與此同時,錢的問題也大為改善。2023年,奇瑞的營收達到了3151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超過50%。有錢就能投入研發,2023年4月,奇瑞平地一聲驚雷,發布了全新的新能源智能化戰略體系,包括品牌規劃和囊括技術底座的“瑤光2025戰略”。
這一次,奇瑞又搭上了一個便車——插混。在比亞迪DM混動技術帶動下,國內新能源市場的插混車型從2022年就表現出了極大的增長潛力,增幅從此超過純電。
這簡直是給奇瑞送分,跟發動機死磕了那么久的優勢終于可以發揮出來。在奇瑞的新能源智能化戰略體系中,就包含第三代超級混動平臺,其E0X高性能電動平臺,也支持純電和增程。奇瑞再次闖蕩新能源,不僅可以插混純電增程都覆蓋,還可根據自身優勢揚長避短,用尹同躍的話說:終于起大早、趕大集。
幾個月后的2023年10月,尹同躍說出了那句著名的狠話:明年奇瑞在新能源上不會再客氣了。
一年后的2024年10月,尹同躍再次喊出:明年奇瑞智能化也要不客氣了。
截至2024年11月底,奇瑞今年銷量已突破230萬輛,其中,新能源汽車以214%的增幅達到了48.09萬輛,絕對數字不算高,但增速讓人無法忽視。
奇瑞的峰回路轉和意氣風發,并非孤例,當前在新能源市場更得意的,還屬華為和小米。
這兩家來自互聯網的跨界選手,一個要做智能汽車的Tier 1,一個堅持自己造車。方向不同,卻有著一些相似之處。
華為和小米,都是經歷了前期不被看好,隨后迎來反轉;都是營銷的高手,華為余承東主打一個敢說愛說,小米雷軍則是能說會說。
但余承東明顯比雷軍吃的苦頭多,拉著主機廠一起干和自己干,完全是兩種狀態和體驗。華為智選車業務早期的碰壁,主機廠擔心靈魂丟失的猶疑,彼此之間的極限拉扯,給余承東帶去的心理考驗有多重,他沒有說,但外界可以想象。
若非余承東,或許還真沒有人能把問界做成功。若非問界成功,又怎會有現在的鴻蒙智行和四界,華為又怎會成為主機廠的香餑餑。
和余承東相比,雷軍沒有這方面的痛苦。但“來晚了”的質疑,肯定也沒少給雷軍帶去壓力,如何實現后來者居上,雷軍一定煞費了苦心。
在小米將其在手機上的成功經驗,包括不標新立異、不強調原創度的高低,而是遵循成熟的用戶偏好,重視用戶感知體驗,以更易觸及用戶心智的營銷方式,讓用戶感知對自身產品形成無意識的遷移。
在小米將這些經驗復制到小米汽車上后,小米SU7用一炮而紅,驗證了這一經驗在智能電動車上的可行性。當然,“雷教父”個人魅力的加持,也是小米汽車目前成功的一方面。
華為和小米的成功,無疑給中國新能源汽車打開了全新視野。尹同躍公開點贊說華為是中國汽車的好老師,要向華為學習。事實上,這位造車前輩虛心學習的不止華為,還有小米。在雷軍的示范下,車企的六旬老漢和大叔們,紛紛躬身入網絡,做視頻做直播。
華為和小米,尤其是小米,真是結結實實地給中國汽車上了一課。只是不知道,這一課上的內容,是否適合每個企業的體質,適合每個CEO效仿。
自主大廠忙“整枝”,最是恓惶新勢力
四年前,中國車企們開啟新能源跑馬圈地,日子過得還很滋潤的傳統大廠,對于新能源的擴張,采用“多生孩子好打架”策略的不少。
比方說上汽,既從榮威里摘出R標推出飛凡,又推出智己,同時榮威品牌下也有電動車型。
吉利更是多品牌老手。幾何之后,2021年,吉利又從其與沃爾沃此前于德國合資成立的領克中,孵化出了極氪。2023年,吉利再度推出銀河。
廣汽的新能源,雖更聚焦于從傳祺里獨立出來的埃安,但始終有個高端夢的廣汽,在2022年從埃安里孵化出了昊鉑。
長安也不示弱,在完成對原長安蔚來的增資后,長安于2021年推出了阿維塔,并且拉上了華為和寧德時代。此后,長安又于2022年發布了深藍汽車,于2023年正式推出啟源。
長城汽車則在歐拉品牌之外,在其他各品牌旗下均推出了新能源車型。在2023年推出智能電混四驅Hi4后,長城更專注于插混。
東風的新能源品牌陣仗,更是極盡鋪排,頗顯央企風范。除了嵐圖,東風又相繼發布了東風猛士、東風納米、東風eπ,以及對東風風行、東風風神、啟辰的新能源布局。
雖遲但到的奇瑞,在胸有成竹再次進攻新能源市場時,同樣拿出了大手筆,星途星紀元、iCAR、風云系列,以及捷途和奇瑞品牌下的新能源車型,據說還有一個正在醞釀中的越己。
四年來,傳統大廠推出了這么多新能源品牌,加上比亞迪、特斯拉、全部新勢力,不算合資車企推出的“雜牌”電動車,中國大地上的新能源品牌和車型,多到讓人數不清。
四年來,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競爭,也由此變得格外殘酷、極度內卷。沒有終點的價格戰、營銷戰,快要掏空車企的錢包。截至目前,在新能源汽車上賺到錢的,超不過5家。但花出去的,卻如流水。
傳統大廠們今年陸續意識到這一問題,開始對重復造輪子的內耗進行整枝修剪,以度過接下來可能出現的更凜冽的寒冬。
動靜最大的是吉利。今年9月1日,李書福發表《臺州宣言》,言明要通過“戰略聚焦、戰略整合、戰略協同、戰略穩健、戰略人才”五大舉措,堅持穩健經營,推動內部資源深度整合與高效融合。
隨后,吉利便以驚人的速度,先后宣布“幾何正式并入銀河”、“整合雷達汽車”、“極氪與領克合并”。
不止是吉利,包括上汽、長城,也都在今年邁出了收縮和整合的步伐。
今年10月,上汽將飛凡重新劃歸了上汽乘用車,飛凡的品牌定位和產品線也將重新進行梳理。如此一來,原先定位中高端的飛凡,和定位高端的智己,終于不再“兄弟鬩墻”,戰略和資源都會更聚焦。
10月底,長城歐拉品牌發布了“歐拉App遷移公告”,表示歐拉APP將在12月底正式停運,后續所有服務功能遷移到長城汽車APP。另有消息稱,歐拉還將與長城旗下其他品牌共用銷售和售后渠道。
傳統大廠們接連在新能源領域的變陣,可以看出其相似的企業戰略風格和訴求,減少內耗,加快結束“賽馬機制”上半場比賽,以便更好地利用資源,推動優勢品牌接下來的發展。
這也映照出了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今天有多殘酷,市場規模還在擴大,但遠遠補給不了一家獨大的比亞迪之后,100多個嗷嗷待哺的新能源品牌。所有人深陷泥沼,盈利變得遙遙無期。有根基有家底的傳統大廠們還好,最恓惶的還是新勢力。
當去年威馬倒下的震驚還未散去,今年初,高合也轟然倒下了。再到近期,哪吒巨震、極越閃崩,來自新勢力的噩耗一個接一個。
極越事件后,理想汽車李想發了這樣一段朋友圈:“創業者不要太把自己神話,更不要把自己想象成創業之神的能力和號召力,反而應該絞盡腦汁、挖空心思、腳踏實地、親力親為的去完成從0-1,去創造不可替代的用戶價值,這是大部分創業者的必經之路,也是大企業創造新業務的必經之路。
”李想的話,算是戳穿了附著在新勢力身上的神秘泡泡。哪有那么多馬斯克和特斯拉,馬斯克和特斯拉啟發了很多追隨者,但有誰能成為他呢?他們只是喜歡把自己想象成他,然后迷失在對他的模仿中。太多新勢力都有這樣的問題。
從去年初開始,已經陸續有多位車企一把手預警過汽車品牌“關停并轉”的命運,宣告“兼并重組”的時代正在加速到來。
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明確表示,未來兼并重組、關停并轉,將成為新能源汽車行業常態。
李想更是率先呼吁,國家應該建立和引導汽車企業的合并與收購體系了,包含資質相關的問題。他認為車企倒閉造成的社會損失,遠遠大于并購產生的社會損失。
這不免讓人想象,在威馬、高合、哪吒、極越身后,或許已經有更多新勢力拿著號碼牌了。
合資掉隊忙追趕,最怕仍是價格戰
四年前,特斯拉的進入讓行業預感過新能源的加速。只是誰也沒有想到,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從2020年的5.4%到2024年的50%,我們只用了4年,比原定的2035年提前11年達到目標。
這種增速當然是打了合資品牌一個措手不及。合資品牌有多年燃油車市場的主流優勢,背后的跨國公司更是全球布局。因此原本計劃著按照政策規劃節奏,一邊收割燃油車最后一波紅利,一邊布局新能源轉型。
但是,中國新能源汽車和產業鏈在這幾年狂奔突進,完全甩開了歐美日韓兀自向前。合資品牌的計劃,也就順理成章地遠遠追不上變化。后果則是既沒有擠進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牌桌,也快速喪失了大量燃油車份額。
近年來,不僅是日系、德系主流合資品牌銷量和份額大打折扣,就連包括保時捷、BBA在內的豪華品牌,也大受沖擊。
主流合資品牌在殘酷的價格戰、不斷被壓縮的燃油車市場,今年可謂是出現了從未有過的窘迫,銷量繼續下降,利潤繼續下滑。豪華品牌今年則不斷鬧出過保時捷經銷商“逼宮”、降價,BBA在價格戰中幾進幾出最后還是低頭。
與此同時,中國汽車出口的熱浪也席卷著跨國品牌們在海外的市場。日前發生的本田和日產合并一事,據悉正是為了共同抵御中國汽車在海外市場的攻勢。
如果從營收的角度,來看包含合資品牌的跨國車企們今年的萎縮,會更加直觀。根據財報,今年第三季度,豐田汽車凈利潤為37.59億美元,同比下降55%;大眾集團凈利潤為16.83億美元,同比下降64%;奔馳凈利潤18.43億美元,同比下降54%;福特汽車凈利潤8.92億美元,同比下降26%;本田汽車凈利潤6.56億美元,同比下降61%;寶馬凈利潤5.1億美元,同比下降84%。
大眾、豐田、本田、日產、BBA,這些跨國品牌在中國都曾有著龐大的銷量規模,也曾在中國這一全球最大市場賺得盆滿缽滿。如今利潤腰斬,甚至砍到脖子,不難看出在中國市場失勢和殘酷的價格戰是主要原因。
最先決定全力追趕的是大眾,大眾離不開中國是事實,大眾也是最早真正融入中國新能源速度和現狀的跨國品牌。從去年開始,大眾在中國積極布局新能源技術和供應鏈,牽手小鵬,又投資了一些頗具潛力的本土智能化公司。
通過上汽大眾的操作,讓精品純電小車ID.3在中國市場站穩了腳跟。今年6月,大眾與上汽簽署了多項有關上汽大眾新產品項目的技術合作協議。
前不久在上汽大眾40周年之際,雙方再次續約彰顯堅定合作之意,奧博穆專程從德國飛來上海,見證簽約禮成和慶典。
與此同時,上汽大眾的多款新能源產品正在依次等待上市。打頭陣的將是全新智電品牌“AUDI”旗下首款車型奧迪E,計劃于2025年上市。2026年會推出純電、插混、增程共計8款新能源車型。
除了上汽大眾,其他的合資品牌也在做出改變。廣汽豐田、廣汽本田、東風日產等,均已表示要充分響應中國市場需求,加速推出符合中國用戶偏好的新能源車型。
近日更是有傳豐田計劃在上海建立一座全新的電動車工廠,以類似于特斯拉的運營模式,?生產雷克薩斯的電動車型?,計劃在2027年投產。
合資品牌及其背后的跨國車企,確實正在從掉隊的步伐中加快腳步、加速追趕,這是好事。合資與自主品牌形成競爭,對活躍中國汽車市場,促進中國汽車產業健康發展,利大于弊。
但同時似乎可以預見一場更激勵的競爭,就在眼前。價格戰大概率還將深化,還將不斷有參與者出局,直到形成市場規模能夠自然承載的穩態,這場新能源汽車的跑馬圈地之戰,才能暫時劃上句號,告一段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