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將粟裕,解放戰爭時期多次以劣勢兵力取得勝利,被譽為“戰神”,國民黨悍將胡璉曾經感嘆:“土木不及一粟”。
可是,這位享譽全國的將領,卻沒有被評上元帥軍銜,這是為啥呢?
1907年,粟裕在湖南一個普通家庭出生,18歲時進入湖南省立第二師范學校求學。兩年后,年輕的粟裕加入中國共產黨,踏上革命征程。
初加入軍隊的粟裕并不顯眼,在一次反“圍剿”戰斗中,他的才能嶄露頭角,引起了毛主席的特別關注。
抗日戰爭爆發后,粟裕被調任新四軍支隊副司令員,1941年,在蘇中地區頻繁遭受日偽軍“掃蕩”時,他指揮部隊英勇抵抗,保護了大量百姓,贏得了群眾的稱贊。
1944年,粟裕率領新四軍第一師對日軍展開猛烈反攻,戰術出其不意、指揮靈活機動,他多次以少勝多,“戰神”的名頭,就是這時期傳開的。
毛主席對這位將領極為器重,在新中國成立前夕,主席特意邀請他參與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奠基儀式。
但是,1955年,在北京的授勛儀式上,人們卻發現,這位“戰神”沒有躋身十大元帥之列。
當大會宣布授予粟裕“大將”軍銜時,會場響起雷鳴般的掌聲,不少人心中卻升起一個疑問:戰功赫赫的粟將軍,為何沒能成為元帥?
事情是這樣的,當年的授勛,是有一定的標準的,如果仔細審視這些標準,就會發現粟裕確實難以滿足元帥的評定條件。
這些條件包括:
要參與創建革命根據地;要擔任紅軍時期軍團級職務;要在抗日戰爭時期擔任重要領導職務;要在解放戰爭時期擔任野戰軍主要負責人;要在建國后擔任國防委員會副主席或中央軍委委員。
粟裕雖然戰功卓著,但在資歷上卻與這些條件有所差距。
首先,粟裕早期只是一名普通戰士,未能參與創建重要根據地;其次,在紅軍時期,他最高只擔任到軍團參謀長,未能擔任正職;在抗日戰爭時期,粟裕擔任的新四軍第一師師長,相當于八路軍的旅級干部,級別不夠。
至于第四條,粟裕曾經辭讓過華野司令員的位置,后來擔任的是代理司令員;第五條,粟裕是在軍銜評定后的一年,才獲得相應職位。
雖然有些人覺得粟裕軍事能力非凡,足以獲得更高的軍銜,但他本人始終保持著一顆平常心。
在粟裕看來,軍銜的高低并不重要,能為國家和人民作出貢獻才是最珍貴的,這種淡泊名利的精神品格,或許比軍銜更值得后人敬仰。
1984年,粟裕去世。家人在他火化的頭顱骨灰中,發現了幾塊子彈片,這是他作戰時留下的。
楊尚昆曾經因為“七戰七捷”,對粟裕大加夸贊,他早就用一個個輝煌的戰績證明了自己的能力。
粟裕在中國軍事史上的地位和功勛,永遠不會因為軍銜的高低而改變。況且,他雖然只獲得“大將”軍銜,卻是十大將之首,也足見對他的認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