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獵罪圖鑒2》大結(jié)局了,相較于第一部的好評如潮,第二季有些褒貶不一,小清也經(jīng)常能看到吐槽的聲音。
作為一枚追劇黨,兩季都看過,鄙人也覺得第二季沒有第一季好看,而原因就在于這三點!
過度神化沈翊
畫像師一個國產(chǎn)刑偵劇從未涉及過得職業(yè),三歲畫老,以骨復(fù)原,可以說是破案的神。
在第一季中沈翊的表現(xiàn)可以說是出彩,與刑偵隊長杜城的配合默契,雙強組合,看得人爽爽的。
但是到了第二季就變味了,曾經(jīng)的雙強變成了一個人的獨角戲。
第二季里的杜城可有可無,明明是刑偵隊長卻像個啥都不會的莽夫。而其他人只能做為丑角插科打諢,要么充當一下受害者的角色,作為警察該有的專業(yè)展現(xiàn)過少。
而反觀沈翊被神化,每個案子基本上都是他發(fā)現(xiàn)不對勁的,也都需要他畫畫才能找到關(guān)鍵點,在他的指導(dǎo)下破案。
畫像確實是有所幫助,但是也不至于每個案子都需要吧。
第二季看下來,每一個案子都需要畫像幫助,每一個男女老少罪犯都有藝術(shù)細胞,用畫和藝術(shù)品表達自己的內(nèi)心,感覺不是在破案是在科普名畫,有些明明用不到畫像師的場景也在那一直畫畫畫。
沈翊只是一個畫像師,但劇里已經(jīng)不再是簡單畫像了,更多的是畫像+心理側(cè)寫外加談判。一個人怎么可以既畫圖天才又心理專家并且談判專家,那其他人干嘛?
尤其是阮芳芳一案中,警察在受害人房間搜索證物,關(guān)鍵的陶土就放在桌子上,卻還需要沈翊發(fā)現(xiàn),警局的其他人降智嚴重。
過度的神化帶來的是他人的弱化,也就會導(dǎo)致整個故事結(jié)構(gòu)失衡,成了一個人的獨角戲。
破案無邏輯
觀眾喜歡看刑偵劇,就是喜歡看破案,看警察們?nèi)绾纬榻z剝繭,從迷霧里找到真相,還受害者一個清白。
經(jīng)常看刑偵劇的朋友,應(yīng)該都知道刑偵劇破案講的是證據(jù),不是靠感覺。
第一季里破案雖然靠了畫像,但是最終破案還是用真正的證據(jù),,讓兇手伏法。
而在第二季里就變味了,首先是沈翊畫像師的設(shè)定也模糊了很多,搞得更像心理學(xué)家,涉及到的心理學(xué)知識又幼稚淺薄到可笑。
每次都是犯人犯罪,沈翊覺察出來,談心開導(dǎo),犯人醒悟自首。
一兩次可以理解,但次次這樣就很無語。
案子變得不需要推理,只需要直覺,直覺你就是有問題,我在按照直覺去你身上找證據(jù),這案就破了。
案子的推理性低到可以忽略不計,像看故事會,失去了刑偵劇的本味。
最讓我看的惱火的是,每次怎么破案都不講清楚,犯人最后的結(jié)局也沒交代,好像只要抓到了犯人,就完了,后面的事情無關(guān)緊要。
說教味重
本身破案劇情就不夠精彩吸引人,每個案子的說教味還重!
第二季基本每個案子都能在現(xiàn)實生活里面找到原型,并且一定伴隨著某些大道理。
每個題材選的真的很好,但是編劇沒講好,很多元素堆疊進去,但根本與主線無關(guān),只是一筆帶過,但又想要觀眾的思想得到教化。
比如明星案里的養(yǎng)小鬼;盲童案里的采生折割;弒母案里的dy...
喜歡將這些大的元素丟進去,但一點也不去探討深挖,只是淺層的提一嘴,還不如不提。
《獵罪圖鑒2》劇情的問題是個人英雄主義流水式的線索推理,整個過程臺詞上高度,說教味太重,并不是像《靈魂擺渡》一樣每個單元結(jié)束簡單的兩句旁白就整個單元升華價值。
《獵罪圖鑒2》絕對算不上爛劇,但也真的不要太注重于買兄弟情,失去刑偵劇核心的亮點!
不過我還是很期待第三季的,希望第三季能吸取教訓(xùn),越拍越好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