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并不知道,女性第三人稱漢字——“她”的出現,至今也不過一百年而已。
“造字圣人”倉頡沒有將它發明出來,而20世紀20年以前,中國也沒有任何人發明和使用過它。
這個字的發明者,是民國著名語言學家劉半農。讓人意想不到的是,他發明這個字后,卻被全國女性追罵好幾年,如今我們卻天天用它。
劉半農為什么要發明這個“她”字,它的出現,不是很偉大的事情嗎,人們為什么要罵他?
“她”字的出現,源于中外語言翻譯的需求。
清中期以后,英文在國內逐漸流行開來,中英文翻譯越來越引起重視,但所面臨的問題也不少。
在英文里,男性、女性、人類之外的動物或事物,都有專屬的第三人稱,男性的他用“he”、女性的她用“she”、其他類的用“it”。
在中國,區分卻不這么明確,男女性共用一個“他”字,其他類的偶爾用“它”字,有時也用“他”字,很容易出現混亂。
道光二年(1822年),英國基督徒羅伯特·馬禮遜來到中國傳教,在翻譯《圣經》時,他就首先面臨中國漢字第三人稱的難題。
后來他突發奇想,將he、she和it,分別對譯成“他男”“他女”和“他物”。
這個方法不失為一種創新,但是并不符合我們的語言習慣,因此最終沒有流行起來。
19世紀70年代末,學者郭贊生在翻譯英文書時,創造性地用“彼”來對譯it,“伊”則對譯she。
然而,因為關注的人比較少,這個譯法也沒有得到普遍推廣。
新文化運動時期,第三人稱的譯法問題,終于被抬到桌面上來討論,語言學家劉半農也參與了進來,他提出重新發明一個漢字,用來對譯英文中的“she”。
最后,他發明了“她”字。
他的這個做法,得到了蔡元培、周作人等學者的認可和支持。
然而,也只是少部分人支持劉半農而已,還有一部分人選擇中立或保守。他們認為,彼時女性地位在提升,發明一個新的漢字來獨立代表女性,不利于女權的發展。
不少激進分子不僅強烈反對,還發文痛罵劉半農,一罵就是好幾年。
劉半農被罵怕了,退而求其次,提出沿用學者郭贊生的譯法,繼續用“伊”來對譯she,輿論這才得以平息。
劉半農是退讓了,“她”字卻沒有由此而退出歷史舞臺。
康白情在發表《北京學生界男女交際的先聲》一文時,兩次使用“她”字來指代女性,讓“她”字第一次與公眾見面。
康白情特別提出,要推動男女平等,讓女性獨立起來,她們就該擁有獨屬于自己的第三人稱漢字。
張聞天、徐志摩、葉圣陶和梁實秋等也持同樣的態度,在他們的作品中,不止一次用到“她”字。
由于他們的堅持,左翼文化運動蓬勃發展時期,“她”字得到了更加廣泛的使用,而那些反對者和保守派,為了讓自己的作品能被公眾接受,也被動地使用了“她”字。
就這樣,“她”字一直沿用至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