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廢除漢字50年,韓語卻被語言學家實錘“中國拼音”!
這下可讓韓國網(wǎng)友“破大防”了,畢竟他們去漢字就是為了“文化獨立”。
“擺脫中國文化影響”沒成功,韓語反倒瘸腿了,最后還得乖乖把漢字請回來。
不知道樸正熙會不會后悔當年燒漢字書、禁課堂教中文?
- 本文陳述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
去漢字運動
1970年,韓國掀起了一場史無前例的“文字革命”。
樸正熙總統(tǒng)一紙命令,出了一個“韓文專用政策”,讓漢字從韓國教育系統(tǒng)里徹底消失。
這事說起來簡單,做起來也夠狠——全國小學都得停止?jié)h字教育,教科書里的漢字統(tǒng)統(tǒng)清零,就連老師私下教學生認幾個漢字都會被請去喝茶。
樸正熙
這樣一刀切下去,麻煩事立馬就來了。
70年代中后期,韓國街頭巷尾出現(xiàn)了一批特殊的“文盲”。
他們可不是沒讀過書的老人,而是西裝革履的中產(chǎn)階級年輕人。
中文招牌
這幫人能說會道,就是不認識爺爺留下的漢字遺書,和祖宗牌位上的漢字名字。
究其原因,韓語里有超過七成的詞匯是從漢字來的。
漢字里有許多同音詞,但字和意不一樣,很好區(qū)分。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
可韓文作為表音文字,只表音不表意,出現(xiàn)了同音詞完全無法區(qū)分意思。
最典型的例子,是有一次韓國市政府發(fā)了個通告,說要進行“??”作業(yè)。
這個“??”既可以讀作“防水”,也可以讀作“放水”。
漢字招牌
韓國的街坊鄰居以為要放水淹地,嚇得紛紛收拾鋪蓋準備搬家。
政府看到這陣勢哭笑不得,只能先安撫群眾別慌,他們是要做防水工程!
到了80年代末,問題更嚴重了。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
大學入學考試時,學生們看著試卷上的韓文詞匯直撓頭——這對應的到底是哪個意思?
不僅如此,1995年的時候,首爾大學做了個調查,結果把所有人都嚇了一跳:
58%的大學新生連《三國史記》這本書的標題都看不懂。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
趕走了漢字后,韓國的醫(yī)療術語、科技論文、歷史名詞等都出現(xiàn)了空缺,差點導致文化斷層。
教育部這才憋不住了,承認這政策確實有點“副作用”。
這場轟轟烈烈的“去漢字運動”,本想著是要彰顯民族文化獨立。
古籍
結果卻讓韓國人與自己的文化傳統(tǒng)硬生生地斷了根。
真是應了那句老話:關門打狗,結果把自己關在了門外。
困窘百態(tài)
進入21世紀后,韓國的“去漢字”困境不但沒有緩解,反而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
政府部門的工作效率首當其沖——文件翻譯磕磕絆絆,法律文書看得一頭霧水,就連公共安全通告都經(jīng)常鬧出笑話。
身份證
最有意思的是身份證問題。韓國人的身份證上,非得把漢字名字也寫上不可。
為啥?就因為韓文是拼音文字,同音字太多了。
要是只寫韓文,能找出一大把同名同姓的人來。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
這事鬧到國會里去了,有個倒霉的議員就因為跟別人同名同姓,最后還得用漢字區(qū)分。
2010年,首爾城里鬧了一出更大的笑話。
當時要修復著名古跡“光化門”,結果為了塊匾額爭得不可開交。
光化門
支持派說,這是他們祖宗留下的模樣,得用漢字,反對派則嚷嚷,現(xiàn)代國家不能老用中國字。
這場辯論持續(xù)了好幾個月,最后整出個“折中方案”。
漢字照掛不誤,但旁邊得加個韓文注釋。
光化門
不僅如此,那些在國際上打著“韓流”旗號的企業(yè),私底下也沒少用漢字。
SM娛樂、CJ集團這些韓國文化產(chǎn)業(yè)的龍頭老大,在申請商標的時候,還得乖乖用漢字注冊。
韓國人想擺脫漢字,卻發(fā)現(xiàn)自己的文化基因里到處都是“漢字印記”。
韓國人過春節(jié)
他們死不承認的“中國新年”,還是要跟著中國農(nóng)歷走的。
那些春節(jié)習俗,從貼春聯(lián)到吃年糕,哪個不是從中華文化里繼承來的?
這種文化基因,就像刻在骨子里的密碼,想刪也刪不掉。
韓國人過春節(jié)
漢字回歸
2009年的時候,韓國的“去漢字”政策終于迎來了轉折點。
二十位德高望重的前任總理和部長坐不住了,聯(lián)名上書請愿恢復漢字教學。
企業(yè)界也跟著“造反”了,尤其是金融、法律、出版、科技這些行業(yè),紛紛要求員工必須認識一千個以上的漢字。
漢字
民意調查結果更是震撼了政府,67%的韓國人都支持恢復漢字教育。
最讓人意外的是,40歲以下的年輕人當中,支持率居然超過了70%。
這幫年輕人怎么比老一輩還積極?原來是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碰了太多釘子。
學習漢語
比如去景點玩,站在韓國古跡前面,碑文上都是漢字。
韓國人跟看天書似的,自己的前輩先賢寫了啥完全不知道。
給長輩送禮金,紅包上只寫韓文,結果鬧出“同名認錯人”的尷尬。
漢字
更要命的是,現(xiàn)在考試里對傳統(tǒng)文化考查越來越多,題目里動不動就冒出幾個漢字,考生們看得直撓頭。
到了2018年,政府終于服軟,變相承認光用韓文是不行的。
教育部決定,從小學三年級開始,韓國學生要開始學習漢字選修課,還專門發(fā)了教材。
最近幾年,事態(tài)發(fā)展更有意思了。
韓國語文學會憋了半天,終于憋出一份《現(xiàn)代韓語詞匯構成研究報告》,承認了事實:
原來韓語里68%的核心詞匯是從中古漢語那兒“借”來的。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
而且現(xiàn)代韓語的語法結構,跟中文拼音簡直是一個模子里刻出來的。
韓國人總算明白了,想完全擺脫漢字,就跟想把自己的影子甩掉一樣,根本是不可能的任務。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
結語
東亞國家,想完全割斷與漢字的聯(lián)系,無異于否認自己的文化血脈。對于韓國來說,從1970年的強制“斷奶”,到如今不得不重拾“老祖宗的飯碗”,這證明文化傳承的力量遠比政治意志更為持久。與其抗拒漢字,不如擁抱;與其割裂,不如傳承。畢竟,文化認同和民族自信,從來就不是靠否定過去才能獲得的。
尹錫悅
【參考文獻】
觀察者網(wǎng)-2017-04-29——《廢除漢字數(shù)十年后,韓國人如今后悔了……》
澎湃新聞-2017-02-24——《曾經(jīng)在韓國使用了二千多年的漢字如何成了“天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