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源探賾
江都大橋鎮花蕩段家壩與宜陵許村譚家草一帶,自明清以來便是譚姓宗族聚居之地。據民國三十五年顧芝蘭編輯的《譚氏族譜》載:譚姓氏,最早是來源于古代的一個諸侯國。周朝分封天下的時候,和齊國、魯國、秦國、吳國這些大諸侯國一樣,有個叫"譚國"的小國(在現在山東濟南章丘附近)。《詩經》里還有首詩提到過譚國的大夫,說明這個國家在春秋時期確實存在。
該支先祖由山東平陵縣遷入姑蘇閶門,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張士誠部將史文炳焚掠揚州,致“城野一空”。洪武六年(1373年),朱元璋推行遷蘇郡十萬余戶以實維揚政策。始祖鎮公奉旨命五子遵公孫世泰公,率二子定廣公、定安公,連童仆二十四人,由姑蘇閶門遷至江都以東五十里地,帶水鎮以北十里竹橋,譚氏則撒草種劃域,故名譚家草。長子定廣公居南分譚家壩(如今大橋花蕩段家壩),次子定安公坐落北分譚家草(今雙橋村龍汪組東頭大譚家草),南北兩大支后又分出數十個小支,人口達六七百人。現今許橋村的譚家草為小譚家草,小譚家草的譚氏族人皆由大譚家草遷出。
宗族制度
該支譜牒卷一為歷年譜序、凡例、祖訓、內外傳、名氏錄;卷二為世系總圖;卷三至卷六為南分北分一世至二十四世年表。
譚氏宗詞建於嘉慶五年(1800),在草澤墅東竹(祝)橋之左(即現今許橋村祝橋組33號譚同才宅基處),前后三楹,東廳一楹,前牌坊,后嗣堂,周圍桑榆樹。
定廣支從第十世起字派為:崇士永于德文汝光凰兆同懷。
定安支從第十世起字派為:崇士永于樂學長人其朝同。
歷代修譜時間:
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同族十二人創立;
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二修;
嘉慶四年(公元1799年)三修;
嘉慶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四修;
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五修;
咸豐二年(公元1852年)六修;
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七修;
光緒七年(公元1881年)八修;
光緒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九修;
民國五年(公元1916年)十修;
民國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十一修;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元2005年)十二修;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元2023年)十三修;
精英譜系
譚德林(1762-1835),字桂一,號詵園,三十歲郡試第二,馬郡侯府試第一,胡大宗師科試入學第七名,安定書院阿鹽臺正課三名,例贈征士郎,直隸州州判,譚氏之蜚聲自君始。譚德林逝世時,江淮文壇集體悼念:畫家張春雷挽詩“老友頻傷曙后星,文壇同氣更凋零”,卞士云挽詩“江鄉種德羨完人,中外修齊事業成”,李寅清挽詩“一生恬淡襟懷遠,四世歡娛福履全”。
譚載欽,諱文明,字二安,江都學博,道光辛卯年選拔貢元提作,道光辛巳科恩進士,例贈征士郎,直隸州州司馬。
譚茂堂,諱萬萱,江都逸民,幼讀詩書,長戊農業,事父母以孝,處鄉黨以和,交朋友以信,為人正直。鄉黨間有訟爭必排難解紛,扶危濟急,矜孤恤寡,樂善好施。
“字冠八邑”的江都人王景琦這樣寫譚瑞書:先生假館王氏槐蔭軒六年,經常和先生在莊伙聚首置酒,先生為人謙虛和藹,爐火純青。
從族譜中可以看出,作為當地的望族,譚氏通婚對象選擇的多數都是當時的望族人家,男子配宜陵望族景家茶庵的景氏女子,配大橋三江營望族張氏女子,配大橋章墅望族朱氏女子。女兒嫁給宜陵景家、曹王廟朱家、潘家、莊家伙莊家等比比皆是。
注:江都53個姓氏92套族譜的具體內容在《江都姓氏尋跡》一書中有詳細介紹。有需要的讀者可以聯系關先生,微信號:627091048
作者簡介:關明生,江都大橋人,在各大媒體上發表有關江都歷史、姓氏文化、譜牒文化等文章300多篇,著有《江都姓氏探源》、《江都姓氏尋跡(一)》兩本書籍。
推薦閱讀(點擊藍色字體即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