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蹤前沿進展,掌握最新動態
知識分子
The Intellectual
一手掌握一周重大科技新聞
撰文 |姚湧 小學森廬州月
責編 |既來知
1
塑料中的化學物質對健康影響有多大?
圖片來源:pixabay.com
為了改變顏色,提高柔韌性和耐用性,塑料中可被摻入的化學物質已經超過16000種。在一些條件下,這些化學物質可能會從塑料中釋放出來,與人類接觸。其中雙酚A(BPA)、鄰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以及多溴二苯醚(PBDE)已被證實與不良健康和認知影響存在關聯。BPA暴露與缺血性心臟病(IHD)和中風有關,DEHP暴露與55至64歲人群的全因死亡率增加有關,而孕期PBDE暴露與兒童智力下降有關。美國馬里蘭大學經濟學系Maureen Cropper團隊發現,2015年,540萬例IHD和34.6萬例中風與BPA暴露有關;DEHP暴露與55至64歲人群中約164000人死亡有關;由于孕婦接觸PBDE,孩童智力損失了1170萬分。研究人員估測,這些健康影響的成本約為1.5萬億美元。如果自2003年以來,美國BPA和DEHP的暴露量保持在2015年的水平,那么2003年至2015年間,BPA和DEHF導致的死亡人數將減少51.5萬人。
?文章鏈接:
https://doi.org/10.1073/pnas.2412714121
2
我國小型哺乳動物攜帶多少病原?
圖片來源:pixabay.com
兔子、老鼠等小型哺乳動物是眾多病原體的自然儲存宿主,在病原體傳播過程中起重要作用。近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學科學院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國家重點實驗室Wei Liu團隊系統分析了我國小型哺乳動物攜帶的病原體的種類。結果顯示,中國2484個縣共報告了364種小型哺乳動物,攜帶155種小型哺乳動物相關微生物(SMAMs),以及215791例嚙齒動物傳播疾病患病病例。研究人員根據生態位將45種主要的小型哺乳動物分為6個生態集群。其中,包括棕色大鼠(褐家鼠)、家鼠(小家鼠)和條紋田鼠(黑線姬鼠)在內的鼠類嚙齒動物分布最廣,褐家鼠的SMAM種類最多(75種),其次是黃胸鼠(68種)。感染小型哺乳動物種類最多的前三種SMAM是鼠疫耶爾森菌(Yersinia pestis)、格拉漢姆巴爾通體(Bartonella grahamii)和恙蟲病東方體(Orientia tsutsugamushi)。
?文章鏈接:
https://doi.org/10.1016/j.lanwpc.2024.101264
3
出租車和救護車司機
因阿爾茲海默癥離世的比例更低
圖片來源:pixabay.com
近日,哈佛醫學院/麻省總醫院Anupam B Jena團隊分析了443種不同職業人群因阿爾茲海默癥死亡的比例差異。共有8972221名留有職業信息的離世個體被納入該項調查,其中348328人因阿爾茲海默癥死亡,占比3.88%。在出租車司機中,1.03%(171/16658)死于阿爾茨海默病,而在救護車司機中,這一比例為0.74%(10/1348)。經參數調整后分析,救護車司機(0.91%)和出租車司機(1.03%)在所有調查的職業中死于阿爾茨海默病的比例最低。研究人員認為,救護車司機和出租車司機因阿爾茲海默癥離世的比例更低是因為他們在工作中要頻繁且快速的開動腦筋進行空間信息處理,這在其他交通相關職業人群中并不存在。相關論文于12月17日發表在《英國醫學雜志》(BMJ)。
?文章鏈接:
https://www.bmj.com/content/387/bmj-2024-082194
4
減肥新途徑:
誘導脂肪組織鐵死亡
圖片來源:pixabay.com
鐵死亡(Ferroptosis)是一種鐵依賴性和親脂性細胞死亡。然而,目前尚不清楚鐵死亡在脂肪組織功能和活動中的作用。近日,浙江大學醫學院Fudi Wang團隊發現,鐵死亡在肥胖個體和小鼠的脂肪組織中表現不怎么不明顯。研究人員通過鐵死亡激動劑激活鐵凋亡信號后,原代脂肪細胞和高脂肪飲食(HFD)喂養的小鼠的脂質積累水平顯著降低。從機制上講,該團隊發現5,15-二羥基二十碳四烯酸(5, 15-DiHETE)激活鐵死亡信號傳導,導致缺氧誘導因子-1α(HIF1α)降解,從而解除由c-Myc-過氧化物酶體增殖因子激活受體γ共活化因子-1β(Pgc1β)途徑調節的產熱程序。該研究結果表明,激活脂肪組織中的鐵死亡信號可能有助于預防和治療肥胖及其相關代謝紊亂。相關論文于12月26日發表在《細胞·代謝》(Cell Metabolism)雜志。
?文章鏈接:
https://doi.org/10.1016/j.cmet.2024.11.010
5
我國蝙蝠冠狀病毒的起源與跨種傳播
圖片來源:pixabay.com
蝙蝠被認為是多種冠狀病毒的宿主,包括SARS-CoV和SARS-CoV-2的祖代病毒。然而,我們對這些冠狀病毒的進化和多樣化過程仍然知之甚少。近日,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石正麗團隊使用貝葉斯統計框架和來自中國蝙蝠冠狀病毒的大型序列數據集研究了冠狀病毒的宏觀進化、跨物種傳播和擴散。該團隊發現,與β-冠狀病毒相比,α-冠狀病毒的宿主轉換發生得更頻繁,且發生在親緣關系更遠的宿主分類群中。病毒的科間和屬間轉換在菊頭蝠科(Rhinolophidae)和菊頭蝠屬(Rhinolophus)中最為常見。該團隊還分析確定了宿主分類群和地理區域,這些分類群和區域定義了中國冠狀病毒進化多樣性的熱點,有助于將蝙蝠冠狀病毒的發現作為人畜共患疾病監測的目標。研究人員通過系統發育分析表明,SARS-CoV-2可能起源于菊頭蝠屬蝙蝠。
?文章鏈接: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4-55384-7
6
持續濕潤成就了秦漢盛世
圖片來源:pixabay.com
秦和西漢時期(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4年)代表了中國社會的繁榮時代。由于缺乏高分辨率的古氣候記錄,目前尚不清楚這一時期記錄的農業增產是否與更適宜的氣候條件有關。近日,挪威奧斯陸大學生物科學系Nils Chr. Stenseth團隊通過樹木年輪記錄的多參數分析和生理建模找到了公元前270年至77年中國北方穩定持續濕潤氣候條件的證據。秦和西漢時期,亞洲夏季風地區的降水量比現在高出約18%至34%。彼時,持續的潮濕條件使中國的農業和畜牧業邊界向西北方向移動了約60至100公里,最遠達200公里,大幅增加了糧食產量,為2200年前的社會經濟繁榮做出了貢獻。值得注意的是,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西北干旱地區西部的濕潤程度提升趨勢與歷史氣候相似,這表明在當前的氣候變化下,至少在短期內,區域環境和農業系統可能會再次獲益。
?文章鏈接:
https://doi.org/10.1073/pnas.2415294121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