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夏心愉
出品 | 愉見財經
時間來到年末,市場再現分歧。在這分歧中,我們也聽到了不同風格投資者的種種困惑與期待。
第一種是相對謹慎的投資者,他們可能未及參與A股市場9月底的一波急漲,等反應過來,市場已在高位震蕩;而另一頭,他們又眼看環球市場、黃金等品種頻繁出現投資機會,但手上卻缺乏有效又安心的投資方法來捕捉機會。
這樣的投資者一般高配主投債券類的固收產品,或是貨幣基金等,多年來也都收獲了穩健的回報。只是在過去幾個月里,眼看著權益市場釋放出久違的機會,眼看著A股日成交量始終保持在萬億以上、時而還突破2萬億,往往難免眼饞又心動。
再看看自己手上的投資,下半年的走勢也不及上半年的堅挺。今年三季度末至四季度初,在“股債蹺蹺板”的引動下,定開債、或是以債為基的純固收理財等產品的收益率出現了一波下滑 (見下圖1,數據來自iFind、招商證券) ;至于貨幣基金,在降息通道中,其收益率本已長期處于低位,整體已跌破1.5% (見下圖2,數據來自iFind、招商證券) 。
圖1,純固收理財收益率和凈值走勢;數據來源:iFind,招商證券
圖2,貨幣基金平均及現金管理類理財七日年化收益率走勢,數據來源:iFind,招商證券
第二種是相對積極的投資者,但擺在他們面前的投資決策依然并非輕易。在這段上證指數從國慶節后3674點的高位重回3400點爭奪戰的過程中,在這“跌長漲急”的走勢中,投資者似乎很難擇時,不小心踏錯節奏弄不好會抹平前期收益;市場重拾理性與冷靜,明白了縱有給力的政策預期,但長線而言股價的走勢依然會回歸企業基本面,慢牛好過瘋牛。
圖3,A股主要指數走勢;數據來源:Wind
綜上,不管是來自謹慎型投資者對穩健之余“進可攻”的期待,抑或是相對積極型的投資者需要在多變的市場中守住戰果“退可守”,被歷史經驗無數次證明行之有效的方法,其實是進行“配置”——且配置的資產比例和品種要跟得上市場的機會。
事實上,拉長時間周期來看,人們似乎高估了擇時的力量,普通投資者甚至還容易跌落擇時的陷阱,因為擇時一直是把雙刃劍,它雖能孕育超額收益,卻也可能引發虧損。我們當下對一城一池的焦慮,對錯過高點或低點的懊惱,在漫長的時間周期下審視,似乎也并不那么必要。投資大師彼得·林奇曾闡述過一則對他自己影響深遠的調研發現,那就是,放之較長的時間框架內,一筆交易的擇時在整體的資產配置中——“其實不重要,關鍵是配置”。
彼得·林奇的研究方式是,在1965~1995 年的30年間,如果投資者每年都在市場最低點買入,他將獲得年均11.7%的回報,而如果他不幸每年都買在最高點,也將獲得10.6%的回報。因為復盤的時間被拉長到了30年,于是每年差別不過只是那 1.1%。
由此,所謂的“進可攻退可守”,轉譯成業內話術,其實是指“降低組合的波動性、同時尋找可能的增厚收益”。
在這兩方面,經驗證明,“專業的資產配置”功不可沒,它像是穩定的收集器,采摘著各市場“時間的玫瑰”四時的芬芳。
那么,到哪里去尋找如是“專業的資產配置”?怎樣的收集器能夠在采摘到各市場“時間的玫瑰”之余又降低波動呢?
在中信銀行的理財貨架上,我發現了私人銀行“同享+”系列理財。別誤會,這一系列的產品并非只面向私行客群,而是中信將其私人銀行的投研能力開放給更多用戶,在全市場優秀合作伙伴的產品池中精挑細選,最終打磨呈現給廣大客群的一套“固收+”精選產品池。(筆者注:“固收+”是一種投資策略,是以固定收益為本的同時輔以權益資產,力爭在控制風險的前提下追求比純固收產品更增厚的回報。)
在“退可守”方面,“同享+”以穩健的固收產品為底倉,守住回撤底線。
劃重點一,簡而言之,熨平負向波動靠的是這一專業的組合結構,與優質債券資產的選擇。
在“進可攻”方面,“同享+”系列中設置了“≤10%”的“增強策略”,以此沖擊更高收益。
劃重點二,這一配比的“增強策略”,實則給了本身為謹慎型、但又害怕錯過了權益市場的這趟快車,或是難以企及全球市場投資機會的投資者,以低門檻“上車”的機會。
具體而言,通過這部分“增強策略”的配置,我們可以上哪些車,同享哪些市場和品種的繁榮機會呢?
其一,配置于紅利策略。依托對紅利的配置,投資者可以同享股市的機會,并且,從下圖不難看出,哪怕前期股市整體表現一般,但紅利策略仍然走出了一波獨立行情。
今年以來,據Wind數據,從中證紅利指數來看,其收益為12.93%(截至12月30日);在本輪A股尚未啟動的上半年,中證紅利指數相較滬深300指數錄得6.86%的超額收益,相較上半年收益為負的中證500,更是錄得16.71%的超額收益。
圖4,中證紅利、滬深300和中證500指數年初至今收益率;數據來源:Wind
其二,在多個“同享+”系列理財產品中,我還發現了參與ETF、全球等策略。從下圖來看,強勢的黃金ETF和納斯達克指數等,在高位回調后重啟升勢,當年走勢甚至均強于滬深300,且依然處于“強者恒強”的通道。
圖5,萬得策略ETF指數、滬深300、黃金ETF指數、納斯達克指數年初至今收益率;數據來源:Wind
我常常在想,金融業如何做好普惠這篇大文章,又如何運用好其專業性,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從中信銀行私人銀行“同享+”理財的進擊,我或許能找到一些答案。
一方面,代客理財要從客戶本身的風險承受能力出發,“同享+”精準地將金融的專業組合配置傳遞給適配的客群,以固收打底、以增強策略墊厚收益。金融的專業,在這里便是讓客戶們有了抓手,在回撤可控的前提下,沖擊相對較高收益。
另一方面,不少客戶原本在參與權益市場,包括黃金、全球等投資時,也是缺乏方法論、乃至沒有抓手的。“同享+”通過遴選優質合作伙伴的產品,打通了渠道上的“最后一公里”,讓客戶們從一部手機、一個APP、一個入口,就能清晰了解各款產品,優中選優,網羅跨市場投資機會。
從中信銀行本身的理財貨架體系來看,“同享+”的加入不僅及時響應市場的呼聲,在權益市場釋放動能的當下正逢其時,也充實了從“安心+”、到“安享+”、再到“同享+”的產品線,讓客戶們可根據自身的流動性需求及風險收益預期,有琳瑯的貨幣+、固收、固收+產品可選、可適配。
百姓投資“穩穩的幸福”怎么來?中信銀行私人銀行以匠心淬煉服務,中信銀行財富管理以專業傳遞溫度,完成了一場優質產品的供給側進擊。那一句“讓財富有溫度”也在這里具象了起來。
2024年7月,中信銀行私人銀行客戶數突破8萬戶,私行客戶管理資產余額突破1.1萬億,也是可比同業中第二家私人銀行客戶數突破8萬戶及AUM突破萬億的股份制商業銀行。在理財產品方面,中信私行打造了產品投研-準入-銷售-服務的全流程高品質服務,連續兩年榮獲《中國基金報》中國私募基金英華獎“最佳私募服務機構獎”、“最佳私募基金銷售銀行獎”,榮獲《亞洲私人銀行家》中國財富獎“另類投資”、“投資服務與研究”、《經濟觀察報》2023年度卓越金融獎“年度卓越投研投顧團隊”。
當中信銀行私人銀行將這些能力輸出,落地在“同享+”系列理財產品,這些產品也便更有看頭。
提示:本文僅作為作者對市場動向的觀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