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近日走訪北京、江蘇、河南、廣東等地多家三甲醫院看到,早午間就醫高峰時段,醫院門口主、輔路被圍得水泄不通,車流移動非常緩慢,有時幾乎一動不動;有的地方,鳴笛聲、叫罵聲此起彼伏,場面較為混亂。在一些醫院,甚至出現了高價帶路停車的“黃牛”。
上醫院看病是廣大患者的剛需,不得不去。然而,隨著私家車普及、醫院停車位有限,患者停車矛盾日益突出。不少患者抱怨“排隊停車時間比看病時間都長”,從某種程度而言,上醫院看病變成了“看車”——盯著前面車一點點移動,環顧左右或后面車輛都是“難兄難弟”,停車場變成了“車海”。
醫院停車難,給患者就醫造成了極大影響,不僅浪費不少時間排隊找車位,而且就診、檢查化驗等流程不得不延后。另外,某些患者本身就有病痛甚至有危急重癥,漫長的停車過程或影響病情、延誤治療,令人深為憂慮。
而且,這種停車難還滋生了“停車黃牛”,其從中牟利和搗亂,進一步加劇了停車亂象。由于醫院是涉及民生的重要公共場所,醫院停車難也折射出城市公共服務不到位,這多少會影響城市形象。所以,無論是為患者解憂,還是為醫院消愁,或是為了提升城市形象,亟需查找原因,破解醫院停車難。
顯然,主因是停車供需矛盾突出,具體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很多大型公立醫院都建在市中心,原有停車規劃難以滿足需求,很難增加新車位;地方交警和醫院對醫院周邊及停車場管理不到位;很多患者或家屬寧愿自駕車就醫,不愿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當然,有的城市公共交通沒有滿足就醫需求。
在不久前成都醫院治堵工作會議上,與會代表們還道出多種原因,如流動攤販占道、來往車輛違停、交通設施待優化,以及醫院停車場是價格洼地。這些原因都為破解醫院停車難提供了依據和標靶,這也意味著須多措并舉、綜合施策,才能讓醫院停車難變“停車易”,這需要城市拿出綜合治理方案。
部分醫院已探索差異化收費、與周邊機構合作、增設擺渡車等方式緩解停車難。這多少有些效果。比如價格杠桿可倒逼部分患者放棄自駕車;與周邊機構合作可“消化”醫院車輛等。而北京出臺《我市持續推進醫院周邊交通綜合治理》,多部門多舉措開展醫院周邊交通綜合治理,累計治理醫院133家。
筆者以為,避免自駕車看病變“看車”,仍要從供需兩端入手。從供給端來說,作為醫院要進一步挖掘停車潛力,包括倡導醫院職工乘公共交通工具上下班將內部車位讓出部分給患者,引進現代化立體停車設施擴大停車位數量,治理醫院流動攤販占道、來往車輛違停等亂象,適當提高醫院停車收費。
完善城市公共交通服務也是增加供給的重要組成部分。例如,北京公交集團開設多條通醫專線,就能鼓勵部分患者放棄自駕車看病。還應該引導鼓勵城市出租車、網約車為患者就醫提供服務,例如可與網約車平臺、出租車公司合作開設就醫約車專線。更應該將醫院周邊交通等狀況納入重點治理范疇。
從需求端來說,要引導患者分級診療,小病到社區醫院、普通醫院就診,危急重癥到大型三甲醫院就診,即通過合理分流患者從需求端為醫院停車減壓。作為患者也沒有必要患小病大病都上大醫院求醫。另外,還應該從立法角度去破解醫院停車難,以強化城市、醫院、交警等部門各自的職能與責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