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學做人,再事丹青”是著名畫家楊之光先生的座右銘,這句話呈現一種“用藝術鐫刻時代,用品行點亮人生”的做人品格和從藝精神,而現在,已經成為了廣州美術學院的校訓。
12月18日,備受矚目的“借道尋法——‘楊之光藝術研究’從出版回歸展覽的實驗場域”展覽在廣州嶺南畫派紀念館G層舉行。從5000多件作品和文獻資料中精選出近4000項圖片資料,包括作品、創作草圖、速寫、剪報、日記、學習及教學筆記、教材和楊之光各個時期的照片等。同時,整理出30多萬字的文案,編成厚重的《楊之光藝術研究》專集,以最為完整的文獻資料,呈現楊之光的藝術及其歷史地位。
■《雪夜送飯》楊之光 1959年廣東美術館藏
一場“實驗性”的展覽
展覽從楊之光先生藝術生涯中幾個極具代表意義的案例出發,比如《一輩子第一回》《浴日圖》《礦山新兵》等,輔以相關的文獻材料,將嶺南畫派紀念館持續數年的楊之光藝術研究項目在書籍上的“線性呈現”轉化為展覽的“立體化呈現”。
■《浴日圖》楊之光 1962年廣州藝術博物院藏
本次展覽的策展人楊易欣介紹,不同于以往的藝術大家個展,這是一個“從出版回歸展覽的實驗場域”,基于文獻材料的基礎上,探討一種新的展陳思路和展覽觀看方式。同時,呼應楊之光先生一生在藝術創作中尋找“新的主題、新的人物、新的語言和形式”的精神,將此前收集和編輯的階段性成果展開一場“實驗性”的展覽,嘗試開拓將更多的資料呈現給觀眾去進行研究和探討,通過嶺南畫派紀念館升級改造后的新面貌、新設備、新手段,利用新的展覽特點打開對話式和開放性的研究思路。
楊之光女兒、楊之光美術中心創始人、總部校長楊紅表示,這次展覽不同于很多美術展覽,這是一次極具學術性、有深度和厚度的研究型展覽。這是嶺南畫派紀念館的獨特之處。期待有更多的研究團隊對廣東美術界的藝術成果作更多的研究挖掘,讓身處嶺南的畫家對中國近現代美術所作出的貢獻能得到更客觀的呈現。
也正如展覽“結語”所寫,“關注的不僅僅是‘楊之光’這位藝術大家的個案研究,更希望通過對時代的文化、社會、歷史背景的關注和分析,激發觀眾的反饋和互動,從而尋找新的研究資料和研究角度。”
中國畫教學體系的重要奠基人之一
楊之光早年師從高劍父先生,接受了嶺南畫派“新國畫”的理念,繼而在中央美術學院徐悲鴻、董希文、葉淺予、李樺、蕭淑芳等先生的指導下接受以西畫寫實能力的訓練,是新中國美術教育體系下首批高等美術學院培養出的青年藝術家。1953年,楊之光成為新創立的中南美術專科學校骨干教師。作為一名有多地求學經歷、多學歷背景的青年教師,楊之光在踐行“新國畫”理念的藝術氛圍中,走上探索現代中國水墨人物畫的道路。
廣州美術學院黨委書記、廣東省美協主席林藍表示,有近70載從藝歷程的楊之光先生,交匯了嶺南畫派、“徐悲鴻-蔣兆和”體系及百年來“新國畫”藝術精神于一體,是建構中國現代水墨人物畫審美范式的大家。他既是二十世紀上半期嶺南畫派新國畫理念和教育的受惠者,同時也是新中國學院式中國畫教學體系的重要奠基人之一。
廣東省文聯主席、嶺南畫派紀念館館長李勁堃也說,“楊之光在筆墨上繼承了‘徐蔣體系’,他既受到嶺南畫派的培育,又受到海派,特別是任伯年的繪畫理想,所以他跟徐悲鴻、蔣兆和最大的不同就是,他在塑造形象的過程中,他有段落式的、精準的筆法提煉。我們通過他一個眼睛、一個耳朵的分解圖到一幅幅步驟圖的案例,再到他的創作,如此完整的一個綜合面貌,構成了中國新的人物畫教學的最好的范本之一。”
拓展了現代中國水墨畫的空間表現力
以水墨形式臨摹列賓的油畫《薩布羅什人給蘇丹王寫信》的作品前,不少專業觀眾細細品味,甚至討論和學習該作品表現出的線條、結構、光影表達等。
■臨《薩布羅什人》楊之光1954年廣州藝術博物院藏
“從臨摹列賓作品可以看出,他在中國畫創作中找到了屬于自己的藝術觀測角度。”李勁堃說,“楊之光先生的整個創作歷程,特別是從上世紀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對中國人物畫創作體系與教學體系構建影響巨大,他創作的經典作品在中國美術發展史上具有標志性的意義。”1954年,楊之光創作出《一輩子第一回》。翌年,這一作品在第二屆全國美術展覽會上展出,引起巨大反響,成為新人物畫的里程碑。楊之光憑此作獲得武漢市“向科學文化進軍”獎章。
■《一輩子第一回》 楊之光1954年中國美術館藏
1959年楊之光為籌備中央革命博物館新館創作水墨歷史畫《毛澤東同志在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并以題為《紅日照征途》的相同敘事題材,歷時若干年完成了多稿巨作。這幅作品充分說明了楊之光作為人物畫家不僅擁有出色的人物造像能力,還具備杰出的視覺敘事能力,從而為觀眾呈現極具現實感的“水墨史詩”。
繪于1962年的《最早的沒骨寫生》顯示出楊之光早年在水墨變革之路上作出的探索,并在數以千計的臨摹和寫生手稿的基礎上,創作出《浴日圖》《礦山新兵》等重要作品。這些作品反映了楊之光深入研究古今中外技法的努力,特別是其融合傳統寫意花鳥用筆,與西畫嚴謹造型的實驗形成的沒骨畫法。而最能體現在沒骨畫法上探索成果的作品當屬《九八英雄頌》,楊之光在完成大量舞蹈人物題材作品的基礎上向重大題材發起挑戰,拓展了沒骨畫法的主題內容和形式美感。
■《九八英雄頌》楊之光 1999年廣州藝術博物院藏
■《礦山新兵》楊之光 1971年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藏
“楊之光對于水墨畫的變革不僅體現在他努力將中國傳統繪畫的筆墨語言與西方繪畫的嚴謹造型相結合,而且通過寫意性的概括用筆,達到一種融筆墨與造型于一體的新寫實中國畫。”著名美術史家殷雙喜認為,“我們在其代表作《礦山新兵》(1971年)中可以看到,這種生動明亮的筆墨表現與中國畫特有的留白相結合,使楊之光的繪畫獲得了深遠的空間,大大拓展了現代中國水墨畫的空間表現力。”
來源/新快報收藏周刊記者 梁志欽 高鏞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