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我印象最深刻的影片應該是《我們一起搖太陽》。
我在影院刷了兩遍,也為這部電影沒有成為爆款感到可惜。
起初,《搖太陽》勇闖春節檔,然后票房不及預期,撤檔后改為清明檔。
《搖太陽》的遭遇有國產電影市場的新趨勢,想要成為大爆款,越來越依賴重要檔期,而春節檔是當下競爭最激烈,也最容易成為大爆款的檔期。
燈塔數據發布24年電影年度盤點,也提到類似觀點,“從2020年以來,熱門影片對熱門檔期的依賴性持續提升。在24年54%的熱門電影選擇熱門檔期,并且貢獻了58%的票房。”
然而,國內的熱門檔期無非只有下面9個:春節檔(8天)、情人節檔(1天)、清明檔(3天)、五一檔(5天)、520檔(1天)、暑期檔(92天,包含六一檔、端午檔、七夕檔三個檔期)、中秋檔(3天)、國慶檔(7天)、賀歲檔(41天,含圣誕檔、跨年檔、元旦檔)。
我統計了24年票房榜前20名,明細如下。
數據來自貓眼實時票房,票房單位萬元
論吸金能力,春節檔斷檔第一,春節檔冠軍通常會成為年冠,這依舊適用于24年。
春節檔4部:
熱辣滾燙、飛馳人生2、第二十條、熊出沒?逆轉時空;
清明檔1部:
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
五一檔3部:
末路狂花錢、九龍城寨之圍城、維和防暴隊;
暑期檔5部:
抓娃娃、默殺、異形:奪命艦、云邊有個小賣部、重生;
國慶檔2部:
浴火之路志愿軍:存亡之戰;
賀歲檔2部:
年會不能停?。蚀_講年會不能停屬于23年賀歲檔)、好東西;
非檔期3部:
哥斯拉大戰金剛2:帝國崛起、毒液:最后一舞、周處除三害。
發現了吧?
像情人節檔、中秋檔沒有一部闖入前20名的選手,它們都屬于小檔期了。用最短的時間賣最多的票房,只有春節檔。
3月被譽為引進片的春節檔,能出現《哥斯拉大戰金剛2》和《周處除三害》這樣的爆款,也能看出大片和高口碑電影對觀眾依舊有吸引力。
2024年票房表現差,有一種觀點說質量差。
到底是不是呢?
2019年前20名在豆瓣上的平均分是6.91分(本想用知乎的推薦值,發現評分人數較少,于是放棄)。
而2024年票房前20名的豆瓣平均分是6.85分。
果然降低了。
為了看一下24年到底差在哪兒,我特意匯總19年票房前20名的榜單,看看這些爆款電影的組成。
這份榜單給我最大的感受是,好萊塢大片占比較高,有8部,分別是:復仇者聯盟4、速度與激情:特別行動、蜘蛛俠:英雄遠征、大黃蜂、驚奇隊長、哥斯拉2、阿麗塔、獅子王。
前二十名的總票房是3,910,413(391億),其中好萊塢大片的總票房是1,195,308(119億),占比30.57%。
再來看看24年前二十名榜單的情況。
榜單中的好萊塢大片只有3部:哥斯拉大戰金剛、異形奪命艦、毒液。
前二十名的總票房是2,626,837(263億),三部好萊塢大片的總票房是242,767(24億),占比9.24%。
2024年國內電影票房差,和好萊塢大片在國內沒排面有重要關系。
《頭腦特工隊2》、《死侍與金剛狼》、《神偷奶爸4》等在國外都是爆款,國內反響一般,像《魔法壞女巫》,全球票房排名第六的電影,在中國的票房剛過1000萬門檻。
這是因為好萊塢大片不懂國內觀眾,還是國內觀眾的口味變了,現在喜歡中國故事?
我不知道。
但我知道23年的美國編劇協會大罷工,已經影響到好萊塢的電影產能,要恢復之前的表現,還需要一段時間。
再來看一下19年前20強在檔期的表現。
檔期爆款則有15部。
其中春節檔3部:流浪地球、瘋狂的外星人、飛馳人生;
暑期檔8部:哪吒之魔童降世、烈火英雄、速度與激情:特別行動、蜘蛛俠:英雄遠征、掃毒2天地對決、哥斯拉2:怪獸之王、銀河補習班;
國慶檔3部:我和我的祖國、中國機長、攀登者;
賀歲檔1部:大黃蜂。
非檔期爆款有5部,分別是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少年的你、驚奇隊長、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阿麗塔:戰斗天使。
前文我提到,24年前20強,非檔期只有三部,而在19年有5部,票房爆款越來越依賴檔期的趨勢確實更明顯了。
值得一提的是,暑期檔的王者地位也讓位于春節檔,哪吒在19年成為大爆款,今年果斷選擇春節檔。
燈塔數據的在年度報告提到一個觀點,中國電影重回600億的關鍵,需要非檔期票房的產出。
然而,當下的趨勢是非檔期出現爆款的可能性越來越低,檔期來了,影片扎堆定檔,到非檔期,賣相好的電影又很稀缺。
可怕的是,就算是小檔期,在24年也不好使了。
之前國內還有圣誕檔的概念,在24年,圣誕檔票房的血撲,固然是電影市場的冷清,也有個重要原因,24年的圣誕檔只有一部新片公映。很顯然,圣誕節這個包含在賀歲檔里的小檔期,已經被拋棄了。
重要檔期,影片扎堆,打不贏就逃跑,這也能看出檔期對中國電影的影響越來越大。
然而,非檔期的市場占據全年總時長的一半以上,非檔期的冷清,肯定會造成觀眾的流失。
那么惡性循環模式就會開啟,一旦電影市場形成檔期出爆款,非檔期賣相好新片變少的局面。那么,檔期的新片越來越擁擠,非檔期新片越來越少,非檔期的新片越來越少,觀眾流失越嚴重,然后越來越多的新片就越依賴檔期。
這十年來,電影票房的大方向是高歌猛進,票價也順勢從30多元漲到40多元,24年的總票房能回到十年前,而我們的票價卻回不去了。
在這個即使努力也不好使的小時代,上漲的票價確實是一個敏感話題。
”近6成觀眾,一年只去一次電影院“,這個比例也能說明國內尚未形成大規模的影迷群體。影迷群體愛看電影,對票價不太敏感,而路人就不一樣了。
人在產生購買行為時,看價格,也看心理價格。
24年”觀影人次減少3.6億,下滑比例達28.2%“,可見這二十多年的電影行業對觀眾的培養是并不算成功。
文章的最后,我要分享一個數據,24年票房過億的電影一共79部,而在2019年,則有90部。
希望新的一年,我們都有個好的開始,中國電影也能變好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