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會這個大舞臺上,我們常常能觀察到一些耐人尋味的現象,有人曾總結說:“上等社會人捧人,中等社會人比人,下等社會人踩人。”初寫下這段話時,我心里還犯嘀咕,不確定這樣的表述能否公之于眾,但不得不承認,這似乎確實反映了社會中存在的一種規律。
浙江師范大學強瑞超等研究者在《社會各層與普遍信任的關系控制感的中介作用》這份報告中,就對此做了頗為詳細的調研。他們選取了 480 個年齡在 18 - 61 歲的國人作為樣本,運用馬克阿瑟量表,將社會劃分為十個層級,然后去觀察不同層級人群的信任程度。而調研結果和我開篇所提到的那句話呈現出了相似的趨勢:隨著所處社會層級的提升,人們之間的信任程度也會相應提高。
說到這兒,我想談談自己的親身經歷,從中或許能更直觀地感受到這種現象背后的緣由。之前我參加了一個商學院的課程,學費好幾萬元,而且需要抽出半個月的時間全身心投入學習。要知道,在鄭州這座城市里,能同時拿出這筆錢和這么多時間來學習的人,畢竟還是少數。在商學院學習的那段日子里,同學們相處得非常融洽,課后交流時總會互相夸贊、商業互吹,氛圍好得讓人覺得仿佛大家都是相識已久的老友。
課程結束后,有位同學提出了一個看上去挺不錯的商業項目,想邀請大家一起入股。當時在酒桌上,大家你一言我一語,興致頗高,都覺得這是個好機會,沒怎么細想,也沒簽合同,就各自湊錢,差不多湊了二十多萬元轉了過去。
現在回想起來,很多人可能都會覺得這簡直就是個陷阱,我們這些成年人,智商也都不低呀,怎么就這么輕易地掉進了這個“坑”里呢? 可要是換個場景,比如在鄭州火車站,哪怕別人想騙走我十塊錢,那也是難如登天的事兒。
那為什么在商學院的環境里,我們就放松了警惕呢?其實原因很簡單,當時大家都覺得自身條件還不錯,潛意識里認為自己有能力掌控局面。畢竟能來上商學院的同學,在外人看來都有著不菲的身價,誰也不想因為一點小錢壞了自己的名聲呀。在那種環境下,我們的掌控感很強,內心充滿自信,所以自然而然地愿意去相信他人。
然而,當自身條件沒那么好,生活中處處充滿了無力感,缺乏對生活的掌控時,我們對待他人的態度又會是怎樣的呢?
我不禁想起早年擠綠皮火車的經歷,那場面現在想想都覺得心酸又無奈。火車一到站,大家就跟瘋了似的,拼命往前跑,為了能擠上車,甚至有人從窗戶往里爬。要是稍微慢一點,別說找個站的地方了,恐怕連火車都趕不上。在那樣擁擠又混亂的環境里,哪還有什么信任可言呀,就連上個廁所都得提心吊膽的,生怕一回來,自己好不容易占到的那點地方就被別人搶走了。
這種情況下,人們滿腦子想的都是怎么保住自己眼前這來之不易的“資源”,根本無暇去考慮什么長遠利益,更別說去信任別人了。就像有一次參加一個 500 多人的醫療論壇,臨近結束時,主辦方好心勸大家留下來一起吃晚飯,畢竟奧體中心附近吃飯的地方比較少,大家一起吃頓飯也方便些。可沒想到的是,附近的村民不知從哪兒打聽到了這個消息,居然攜家帶口地提前把餐桌都給占了,搞得主辦方特別尷尬。
當時我旁邊的朋友氣得不行,忍不住抱怨說:“這是沒吃過飯嗎,怎么跟土匪一樣呢?”
聽到這話,我當時就想起了《了不起的蓋茨比》里的一句經典臺詞:“每當你對他人評頭論足的時候,請千萬要記住,世界上并非所有的人,都有你這樣的優越條件。”
無論是我們當年擠綠皮火車時的爭搶,還是村民們去占那頓晚餐的行為,本質上都是因為周圍資源的匱乏呀。當資源稀缺的時候,人們往往會變得短視,只看重眼前的那點利益,而忽視了長遠的好處。畢竟合作與雙贏是建立在長期關系基礎上的,信任也是在一次次重復博弈之后才會慢慢形成的。
可能有的朋友會說:“小時候可不是這樣的呀,親戚朋友之間互幫互助,不會因為誰混得不好就看不起人家。”
確實如此,在過去費孝通先生筆下《鄉土中國》所描繪的那種社會形態里,宗族之間相互依存,大家必須緊密合作才能共同對抗自然災害,彼此之間就是一個利益共同體,自然不會出現互相踩踏的情況。
可如今呢,我們似乎離那種鄉土社會越來越遠了,現在的社會現象讓人感慨頗多。比如:
親戚朋友找自己借錢,很多人會一律拒絕;
同學聚會也不愿意參加了;
覺得沒什么價值的微信群,會毫不猶豫地退出;
長時間不聯系的人,干脆就拉黑處理;
自己結婚生子、買房買車這些大事,也不想對外宣揚了。
為什么會變成這樣呢?
說到底,還是大家對資源的看法變了。就好像現在的資源是一塊固定大小的蛋糕,你多搶一點,我就少一點,在這種心態的驅使下,互相踩踏的現象也就隨之出現了。 看看我們現在的高考,不就是典型的爭搶資源思維嗎?全國的 985、211 院校就那么多招生名額,你搶到了一個,就意味著別人少了一個機會呀。
單位里也是一樣的道理,銷售冠軍只有一個,你爭到了,那我就沒份了,在這種情況下,又哪有心思去跟別人合作呢?
我還記得小時候看大人捕魚,當漁網慢慢收緊的時候,原本在水里身姿輕盈、自由自在穿梭于水草之間的魚群,瞬間就變得瘋狂亂跳起來,那場景和它們平時的狀態簡直判若兩樣。現在的市場環境也是如此,市場一旦下行,很多同行之間就開始不停地卷價格,就拿心臟支架來說,價格都降到了不到 700 元,還有輸液水,價格甚至比礦泉水還便宜,這不就是在互相踩踏、惡性競爭嘛。
劉強東曾分享過一個很有意思的例子,他說:
“猶太人很會做生意,商業頭腦特別發達,思維也很開闊。比如說,一個猶太人在某個地方開了一個加油站,生意做得紅紅火火的。這時候,另一個猶太人看見了,他不會想著再去開個加油站跟人家競爭,而是會選擇在加油站旁邊開一個餐廳,為過往的車輛和人員提供餐飲服務。
等到第三個猶太人來了,又會在旁邊開個洗車房。就這樣,大家各做各的生意,相互配合,幾年、十幾年過去后,這個地方就慢慢變得繁華熱鬧,逐漸發展成了一個小城鎮。 可要是換成中國人呢,往往是一個人開了個加油站,生意剛火起來,好家伙,立刻就會有人在前面開一個,后面開一個,左邊開一個,右邊開一個,周圍全都是加油站了,大家都想著去分一杯羹,結果就是陷入惡性競爭的怪圈。”
其實,我們人類本就是社會性動物,內心深處都是需要友誼,渴望歸屬感的,互惠互利才是我們的本性呀。
不管是遠古時期過著采集狩獵生活,還是后來從事農耕種地,人們都需要相互協作。出去打獵得一起去野外探索吧,種地也得依靠集體的力量,要是生病了,更需要別人來幫忙端茶送水照顧著。所以說,彼此信任、相互合作原本就應該是我們這個社會的常態,它不應該受到所處社會等級或者資源多寡的影響。
要是在社會的各個角落,大家都只想著自己的利益,一門心思去爭奪資源,把彼此之間的關系都看成是利益分配和競爭關系,那我們這個社會可就很容易陷入一種封閉的、利己的社會觀念當中了,這對整個社會的發展來說,可不是什么好事呀。 我們應當反思當下的這些現象,努力找回那份人與人之間本應有的信任與合作,讓社會回歸到更加和諧、美好的狀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