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撰文 | 王磊明
編輯 | Tang
這是《環球零碳》的第1352篇原創
2024年是中部崛起戰略提出二十周年,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座談會于3月20日在湖南長沙召開,中部地區再次來到“聚光燈”下,各省市也刷了一波“存在感”:
先是3月鄭州提出強化與濟南、青島、洛陽聯動,爭創以鄭濟青洛為核心的魯豫國家區域科創中心,奏響“黃河大合唱”;后是12月合肥“牽手”南京,簽署產業對接合作協議,唱響“徽京雙城記”。
前有10月山西聯合內蒙古、寧夏、陜西等黃河“幾”字彎朋友圈,提出“中國煤炭三角區”;后有11月江西融入長三角,共建大飛機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
一部部“合縱連橫”大戲的幕后,是中心城市的產業競逐,也是中部崛起戰略中各大城市的地位之爭。
從經濟總量看,武漢長期以來是中部地區的經濟中心和“一哥”,但近年來,長沙與合肥借助新能源汽車產業,取得了顯著成就,把武漢拋在后面,經濟總量也在不斷攀升和靠近,這使得“中部一哥”之爭再添變數。
尤其是長株潭提出合體打造“特大城市”,實現“一體化、一座城、一家人”,重塑區域經濟版圖。長株潭視為“一座城”的話,無論是新能源汽車產量、還是產業生態,在中部地區均“無出其右”。
01--誰是“中部一哥”
中部地區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6省,發揮著承東啟西、連南接北的作用,被賦予“三基地、一樞紐”(全國重要糧食生產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現代裝備制造及高技術產業基地和綜合交通運輸樞紐)的定位,以全國1/10的國土面積承載了全國1/4的人口。2023年,中部6省生產總值達27萬億元,全國占比21.4%,河南、湖北、湖南位列全國前十。
引自央視
2004年中部地區崛起戰略實施以來,武漢、長沙、鄭州、合肥四個城市趁著國家政策東風、借著“強省會”戰略、靠著自身努力,走出了各具特色的崛起與發展之路,一次次向“中部一哥”發起沖鋒。
綜合來看,武漢是無可爭議的“中部一哥”。
歷史上,武漢一直是商業重鎮;近代以來,武漢又成為全國重要的經濟中心、科教基地和綜合交通樞紐;2016年,武漢獲批建設“全國中心城市”,“中部第一城”地位不斷加強。
從等級看,武漢是中部唯一的副省級城市;從經濟看,2023年,武漢GDP達20011億元,十多年來始終位列全國前十、中部第一;從人口看,武漢以1300萬的常住人口和1000多萬的城區人口,是中部地區最大城市、唯一的超大城市。
武漢是公認的“中部第一城”,長沙、鄭州則輪流坐莊“第二城”。從1978-2000年,鄭州在經濟總量上一直超過長沙;2001-2023年,除了2019年鄭州以15億元的微弱優勢領先外,長沙一直壓鄭州一頭,正所謂“20年鄭州、20年長沙”。
汽車方面,合肥新晉“中部一哥”。
汽車產業以其產業鏈長、涉及面廣、拉動性大,已成為國民經濟的“第一支柱”產業。武漢、長沙、鄭州、合肥無一不將汽車產業特別是新能源汽車產業列為戰略支撐產業,甚至“地標產業”。
安徽將汽車產業作為“首位產業”,合肥提出打造“新能源汽車之都”。依托比亞迪、蔚來、大眾、長安、江淮、安凱等六家整車企業,2023年合肥汽車產量達到134.4萬輛,其中新能源汽車產量74.6萬輛,均位居中部城市首位;2024年10月21日,新能源汽車年產量突破100萬輛,全年預計將達130萬輛。
來源:時代周報
合肥坐穩了新能源汽車“中部第一城”,2024年有望超越上海在全國排名第二。長沙則是中部地區毫無疑問的“第二城”,在全國也可以進前五。依托比亞迪、上汽大眾、廣汽埃安、北汽福田、三一重卡等整車企業,2024年1-10月,長沙新能源車產量達71.1萬輛,預計全年將突破100萬輛。雖然暫時難以挑戰合肥,但遙遙領先于鄭州、武漢等城市。
02--長沙全圈造車VS合肥整縣造車
合肥憑借其彪悍的投資風格和前瞻的產業引進,成為近年來的明星城市。而長沙則在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領域,默默打造產業基礎。新能源汽車方面,一不小心成為一匹“黑馬”。
2022年,《長株潭都市圈發展規劃》獲批,成為中部第一個、全國第四個,也加速了長株潭“整圈造車”進程,構建了整車與零部件協同發展、乘用車與商用車同步發展的產業集群。
引自《長株潭都市圈發展規劃》
乘用車方面,長沙有比亞迪、上汽大眾,湘潭有吉利汽車、恒潤汽車,株洲有北京汽車;2024年8月21日,廣汽埃安長沙工廠正式投產,年產能達20萬輛。商用車方面,長沙有北汽福田、三一重卡,湘潭有遠程汽車,株洲有中車電動;2023年12月21日,吉利旗下遠程新能源商用車湘潭基地首臺超級VAN下線,年產能達15萬輛。
零部件方面,長沙形成了從鋰鹽(永杉鋰業)、前驅體(中偉股份)到正極(長遠鋰科)、負極(中科星城)、隔膜(長園中鋰)、電解液(法恩萊特)再到電池(弗迪電池)及回收(邦普)的動力電池完整產業集群;株洲、湘潭在“三電”系統(電池、電機、電控),先進材料等方面,擁有時代電氣、時代新材、中車電機、湖南裕能等一批知名企業,具有較強競爭優勢。
2023年,長沙新能源汽車產值1600億元、電池材料產值1100億元,株洲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產業規模約382億元,湘潭汽車及“三電”產業規模超400億元。
湖南有長株潭“全圈造車”,安徽則有合蕪宣“整縣造車”(詳見“新能源汽車之都”保衛戰:安徽押注整縣造車,勝算多大)。
2024年8月,《安徽省縣域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群建設行動方案(2024—2027年)》提出“到2025年,縣域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群營業收入達到3500億元左右;到2027年,營業收入達到5000億元左右”,并針對7家整車企業所在或毗鄰縣域、整車核心供應商所在縣域、皖北等汽車產業基礎薄弱的縣域,提出了“三型”模式:整車帶動型、群主引領型、培育發展型。
“整縣造車”方案提到了30多個縣市,占安徽全省一半以上,尤以合肥、蕪湖、宣城3市為核心,如“五百億級”的無為市,“百億級”的南陵縣屬于蕪湖;“四百億級”的肥西縣,“二百億級”的長豐縣、肥東縣、廬江縣,“百億級”的巢湖市屬合肥;“三百億級”的寧國市、“二百億級”的廣德市屬宣城市。
合肥、蕪湖、宣城所屬縣市數量9個、產業規模達2200億元,占“54321”工程總數的60%、總規模的60%。由此可見,安徽省打造的是合蕪宣汽車產業走廊。
2023年,合肥市新能源汽車集群營收達4071億元,蕪湖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產業規模超2000億元,宣城汽車零部件產業產值達700億元。
對比來看,在新能源汽車產量方面,長株潭略遜于合蕪宣:2023年,長沙、株洲新能源汽車產量分別達到72.6萬輛、6.4萬輛(湖南全省新能源汽車產量為80.5萬輛);合肥、蕪湖新能源汽車產量分別達到74.6萬輛、11.6萬輛(安徽全省新能源汽車產量為86.8萬輛)。
伴隨長沙廣汽埃安新能源乘用車、湘潭吉利遠程新能源商用車產能的釋放,長株潭新能源汽車將放量,對合蕪宣發起猛攻。
在汽車零部件產業規模方面,長株潭與合蕪宣尚有較大差距,但在關鍵零部件“三電”方面,存在顯著優勢。
03--武漢搶占智能網聯下半場
上半場,新能源汽車的競逐精彩紛呈;下半場,智能網聯汽車的爭奪也異常激烈。
武漢錯失了新能源汽車的先機,但在智能網聯汽車方面傾注全力,已成為全國乃至全球的“自動駕駛第一城”。2019年9月,國家智能網聯汽車(武漢)測試示范區揭牌。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舉辦的智慧城市基礎設施與智能網聯汽車協同發展(“雙智”)試點城市評估中,武漢僅次于上海,排名第二。武漢集聚了東風悅享、億咖通、芯擎科技、華礪智行、百度蘿卜快跑等一大批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是國內第一個發放無人駕駛商業化試點牌照的城市。截至2023年,武漢累計開放測試道路里程達到3379公里,覆蓋12個行政區,開放里程和開放區域數量均位列全國第一。
武漢是智能網聯汽車“中部第一城”,長沙則穩坐“第二城”。
長沙布局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幾乎與武漢同步,國家智能網聯汽車(長沙)測試區于2018年6月開園,比武漢還早了1年多,也是全國首個獲得國家智能網聯汽車測試區、國家級車聯網先導區、國家智能網聯汽車質量監督檢驗中心、“雙智”試點城市、“車路云一體化”應用試點5塊智能網聯領域國家級牌照的城市,集聚了希迪智駕、中車智行、湖大艾盛、碩博電子等400多家企業。
不論是產業規模還是產業鏈完整性,長沙都領先于合肥、鄭州等城市,并向武漢“第一城”地位發起猛攻。
新興產業引領城市變革,新興產業的崛起,正在深刻影響著城市的地位和經濟地理格局。產業創新、區域合作,城市群的發展,讓一切變得皆有可能。
作者簡介:王磊明,北京大學環境科學碩士,主要從事節能環保及碳達峰碳中和研究。
參考資料:
[1] 新京報. “20年鄭州、20年長沙”,到底誰贏了?
[2] 人民論壇.湖南株洲高新區:著力打造新能源汽車產業高地.
[3]湖南日報.株洲乘勢而上,力爭新能源產業2026年總產值突破1500億元.
免責聲明:
本文僅用于學術交流和傳播,不構成投資建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