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臘八就是年,年味兒漸濃情更暖
臘八至,年味始
“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童謠聲起,臘八,這個承載著千年傳統與濃濃溫情的節日,悄然降臨。它宛如一場盛大春節的輕盈前奏,將沉睡的年味悠悠喚醒。
臘八節當天,街頭巷尾滿溢著節日的獨特氛圍。寺廟前早早排起了長隊,善男信女們懷揣著對新年的祈愿,靜候那一碗碗熱氣騰騰、寓意吉祥的臘八粥。社區里,志愿者們也忙碌開來,將精心熬制的臘八粥,送到孤寡老人與困難家庭手中,暖粥傳遞,溫情四溢。
回到家中,廚房亦是一片熱氣騰騰之景。媽媽總會在前一晚就悉心備齊各種食材:紅豆、綠豆、花生、大棗、蓮子…… 次日清晨,便開啟小火慢熬。隨著鍋里咕嘟咕嘟的聲響,香氣逐漸彌漫全屋,直鉆鼻腔,勾動著味蕾,那是家的味道,是年的初香。一家人圍坐,共享這碗軟糯香甜的臘八粥,每一口都飽含著團圓的喜悅,每一勺都承載著對來年的美好期許。
粥香四溢,暖人心扉
臘八粥,這臘八節的 “主角”,食材豐富得恰似一場小型的 “豐收聚會”。大米、小米、糯米等谷物,是土地給予的堅實饋贈,寓意著富足與安穩;紅豆、綠豆、黑豆等豆類,顆顆飽滿,蘊含著蓬勃生機,宛如木之蔥蘢,象征著生命活力;紅棗、桂圓、花生,甜蜜與營養兼具,恰似生活里的 “甜蜜暴擊”,寓意著團圓、吉祥與多福;蓮子、百合清心安神,為這碗粥添一抹靜謐,仿若冬日里的一縷暖陽,寄寓著和美安寧。
在家中煮臘八粥,亦是一場充滿愛意的 “家庭盛宴”。媽媽總會在前一晚,就將各類食材細細備好,豆類、谷物泡在清水中,吸飽水分,蓄勢待發。次日清晨,一家人圍在灶臺邊,孩子幫忙添柴生火,火焰跳躍,映照著滿是期待的臉龐。鍋里的粥咕嚕咕嚕地翻滾著,香氣氤氳,彌漫全屋。熬好后,一家人圍坐,共享這碗匯聚著天地精華、飽含親情的臘八粥,每一口都是家的溫暖,每一勺都是愛的傳遞。
鄰里之間,也常以臘八粥為紐帶,傳遞著溫情。哪家煮了香濃的臘八粥,定會盛上幾碗,送給隔壁的老人、對門的孩童,分享這份甜蜜。孩子們端著粥,歡歡喜喜地跑著送過去,嘴里還念叨著 “奶奶,喝臘八粥啦,喝了身體棒”,那軟糯的童音,讓寒冬瞬間升溫。老人們接過粥,笑得眼睛瞇成縫,直夸 “這孩子,真懂事,臘八粥香,人心更暖吶”。一碗臘八粥,串起了鄰里情,讓整個社區都沉浸在溫馨、和睦的氛圍之中。
臘八習俗,各地風情
臘八蒜,堪稱北方,尤其是華北地區的臘八 “代言人”。一到臘月初八,家家戶戶忙著剝蒜、泡蒜。將圓潤飽滿的蒜瓣,輕輕丟進白醋或米醋里,密封好罐子,置于陰涼處。蒜瓣在醋的溫柔 “擁抱” 下,慢慢褪去潔白,換上翠綠的 “新衣”,宛如翡翠般剔透。除夕夜,這臘八蒜就閃亮登場,為餃子增添一抹獨特風味,咬上一口,酸辣勁爽,那叫一個地道。傳說,臘八蒜的蒜與 “算” 同音,過去各家商號在這天攏賬,算清一年收支盈虧,臘八蒜就是 “臘八算”,欠債還錢,年關清賬,透著老祖宗的生活智慧。
陜西關中地區,臘八面則是主角。初七,主婦們就開始忙碌,用上好小麥粉加鹽、堿,和成光滑勁道的面團,反復揉、醒,搟成薄厚適中的面片,再切成韭葉般細長面條。臘八清晨,豆類、蔬菜、臊子齊下鍋,煮出鮮香四溢的湯頭,將面條煮熟撈入碗中,澆上臊子湯,撒上蔥花、香菜,一碗熱氣騰騰的臘八面就成了。面條細長,寓意長壽,“臘八面,似針線,幾口氣也吸不完,來年日子不斷線”,人們吃著面,祈愿新的一年健康長壽、生活順遂。
在安徽黔縣,臘八豆腐獨具風味。臘八前后,當地人家家戶戶選優質黃豆,精心制作豆腐。做好的豆腐抹上鹽巴,放在冬日溫和暖陽下慢慢烤曬,待水分漸干、色澤金黃,臘八豆腐就 “出爐” 了。它咸香可口,既可單獨切片食用,品味原始豆香;又能與肉類同炒、燉煮,吸滿肉香,更添風味;招待貴客時,還會被巧手雕刻成花卉、動物模樣,淋上麻油,拌上佐料,變身精致冷盤,為餐桌添彩。相傳,臘八豆腐源于一對恩愛夫妻,妻子偶然將豆腐遺忘石磨,數月后歸來,豆腐已金黃噴香,經改良成了當地特色,承載著歲月里的煙火溫情。
從臘八到年,籌備正當時
臘八節的到來,恰似一聲清脆的號角,吹響了春節籌備的激昂旋律。“臘八一過,年味就越來越濃了,從喝臘八粥開始,之后便是祭灶、掃房、炸年糕、宰豬羊、寫春聯等等,直到臘月的最后一夜過除夕。” 童謠里,滿滿當當都是過年的盼頭。
撣塵,這一習俗承載著辭舊迎新的美好期許。家家戶戶總動員,大人孩子齊上手,拿起掃帚、抹布,將屋內屋外的角角落落擦拭一新。屋頂的蛛網、墻角的積塵、家具上的浮灰,統統清掃干凈,讓家的每一寸空間都煥發出嶄新光芒,以清爽潔凈之姿迎接新年的福氣。
年貨購置更是一場歡樂的 “物質狂歡”。集市上,人頭攢動,摩肩接踵。紅彤彤的燈籠、喜慶的春聯福字、五彩斑斕的糖果、各類干貨堅果…… 琳瑯滿目,應有盡有。人們穿梭其中,精心挑選,手中的大包小包,裝滿了對新年的滿心歡喜與美好憧憬。新衣服自然也是不能少,大人試穿著新衣,對著鏡子整理衣角,臉上洋溢著幸福;孩子則蹦蹦跳跳,迫不及待想穿上新衣,去迎接新年的熱鬧。
寫春聯,是春節籌備中的 “文化盛宴”。書法愛好者們揮毫潑墨,筆走龍蛇,一副副對仗工整、寓意吉祥的春聯躍然紙上。“紅梅迎春笑,玉兔踏春來”“福旺財旺運氣旺,家興人興事業興”,筆墨間流淌著對新春的殷切祝福。寫好的春聯晾干,張貼在門扉兩側,頓時,年的喜慶氛圍撲面而來,墨香與年味兒交織,彌漫在街巷之中。
兒時,總盼著臘八過后的這些籌備時刻。跟著父母趕集,眼睛被各種新鮮玩意兒吸引,手里攥著零花錢,買點小鞭炮、糖人兒,一路歡聲笑語;看長輩寫春聯,也會拿起毛筆,有模有樣地畫上幾筆,雖字跡稚嫩,卻滿是認真;打掃屋子時,哪怕累得小臉通紅,也干勁十足,因為知道,年越來越近了,那些和家人團聚、吃年夜飯、放鞭炮的歡樂時光即將開啟。
年的味道,心的歸依
臘八,宛如一場溫馨的開場儀式,輕啟了春節的華彩大門。它不僅僅是一個節日,更是一種深植于華夏兒女心間的文化符號,承載著歲月的滄桑變遷,延續著祖輩的智慧靈光。
在這寒意料峭的臘月,一碗臘八粥,暖了胃,更暖了心;一瓣臘八蒜,酸在舌尖,喜在眉梢;一碗臘八面,勁道爽滑,祈愿綿長;一塊臘八豆腐,咸香四溢,回味悠悠。這些獨具特色的習俗,是地域文化的鮮明旗幟,在時光長河里獵獵飛揚。
從臘八開始的籌備,如同一場盛大的迎春接力。撣塵清掃,掃去舊年陰霾,迎來新春曙光;購置年貨,挑揀的是好物,裝滿的是希望;書寫春聯,筆筆落下新春愿,字字暈染年景紅。每一個環節,都飽含著對生活的熱愛,對團圓的渴盼。
猶記兒時,臘八的清晨,總是在媽媽熬粥的香氣中悠然醒來,一家人圍坐喝粥,笑語不斷。長大后,漂泊在外,那碗臘八粥成了心底最深的牽掛,是家的味道,是鄉愁的解藥。臘八,是歲月的書簽,夾在舊年與新歲之間,提醒著我們:無論走多遠,家,永遠是心靈的港灣;親情,永遠是最溫暖的依靠。
親愛的朋友,你的臘八有著怎樣的難忘故事?是與家人共享的溫馨時刻,還是獨在異鄉為異客的感慨萬千?歡迎在評論區分享,讓我們一同聆聽年的足音,品味歲月的香醇。
此刻,臘八的序幕已開,年的大戲即將登場。愿新的一年,陽光滿路,溫暖如初,闔家團圓,諸事順遂。讓我們懷揣著臘八的美好期許,大步邁向新春,擁抱每一個熠熠生輝的日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