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大放水”這個詞火了,朋友圈、微博大家在熱切討論著,說是國家又要“放水”了。
可這事兒和我們普通人有啥關系?放水28萬億意味什么?家里存的錢會不會有變化?
一、什么是放水
大家口中都說是要“大放水”,但很多人對這個詞了解不多,只是知道放水會讓錢流動起來,其他的卻搞不明白。
其實它說的是政府通過金融政策,增加市場上流通的貨幣量。
經濟就像一個大鍋飯,鍋里沒多少菜,大家搶得頭破血流,這時候政府就像廚師,端上幾大盤菜,讓每個人都能吃飽,整個餐桌看上去熱熱鬧鬧的。
不過現實可比這個復雜得多。
如果錢是菜,錢多了確實能讓飯桌上的氣氛火起來,但問題是,鍋里的飯就這么多。
菜、飯要一起吃,營養搭配均衡,才能吃得飽吃得好,可是只要菜一多,大家誰都以為能填飽肚子了,當然米飯的消耗量就沒有那么多了。
可是米飯是營養,這樣一周不吃可以,長此以往下去就會營養不良。
而且市面上菜多了,米少了,人們難免開始囤積米、浪費菜,甚至還會炒起價格,最后通脹來了,又都吃不飽了。
那有些人說,不放水行不行,答案就是不行。
經濟一旦冷下來,整個社會都不太好運轉了,就像一輛車,如果發動機不運轉,光靠輪子自己滾是沒用的。
政府希望通過放水把發動機重新點燃,讓市場恢復活力。
你可以把放水看成給車加了一桶油,只不過這個油可能是辛辣的二鍋頭,用不好容易爆缸。
那問題又來了,28萬億這個數字是怎么來的?
二、放水28萬億從哪來?
28萬億這個數字主要來自幾個方面,首先是降準、降息。
降準就是降低銀行的存款準備金率,簡單說就是讓銀行可以少存點錢,多借點出去。
就是如果原本銀行存100塊,要留20塊在央行,80塊可以借出去,降準后,可能只用留15塊,那就多出了5塊可以放貸。
這么一來,市場上的錢就多了。
降息就是降低貸款利率,原本你借10萬塊,利息要還1萬,降息后,可能只用還8000,這會讓更多人愿意借錢去消費或者投資。
第二個方面就是財政刺激。
政府也可能通過加大基建投資,把錢“撒”到基礎設施項目里。
比如修高鐵、建機場、造橋梁,這些項目會帶動原材料、勞動力等上下游產業,從而讓更多人有工作、有收入。
再有就是專項債務。
一些地方政府發行專項債券,也是一種“放水”的方式,這些債券的錢主要用在基礎設施建設上,比如老百姓熟悉的地鐵、學校、醫療設施等。
這些項目看起來和普通人生活關系不大,但其實它們能間接創造就業機會和消費需求。
可這28萬億終究不是小數目,歷史上有哪些放水案例呢?
三、四萬億和量化寬松
先說一下2008年金融危機后的“四萬億計劃”,這算是咱們國家歷史上非常有名的一次放水了,當時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國內外經濟一片哀嚎。
為了穩住局面,國家推出了四萬億計劃,大量資金流向了基建行業,比如高鐵、高速公路、機場、核電站等。
這次放水效果確實立竿見影,經濟迅速回暖。
再來一個國外的例子,來自美國的量化寬松政策,2008年后,美國直接開啟了印鈔機模式,搞了三輪量化寬松。
簡單說就是大量印鈔,政府買國債,把錢撒到市場里。
結果呢?美國經濟確實恢復了,但全球資產價格也被推高,尤其是股市和黃金價格暴漲。
最近兩年的放水,就是疫情帶來的,美元的大水直接推高了全世界的物價,大家吐槽的通脹,和美國的放水脫不了關系。
當然這都是放水帶來的較為成功的例子,也有不成功的。
疫情期間,土耳其政府為了刺激經濟,多次降低利率、增發貨幣,結果導致土耳其里拉瘋狂貶值,物價飆升。
2021年時,當地人早上買的面包價格,可能到晚上就翻倍。
為了躲避貨幣貶值,土耳其人開始瘋狂買黃金、美元,甚至直接囤生活物資。
看了這么多例子,相信大家最關系的就是和自己切身相關的問題,那么放水28萬億對我們的生活到底有啥影響?
四、對生活有啥影響?
以上我們也看到了,水放得多了,就像水庫開閘,可能會沖垮大壩,放水28萬億,最直接的風險就是:錢變毛了,錢不值錢了。
錢變毛其實是一個老百姓特別有體感的事兒,想想幾年前,你拿100塊錢去超市,能買一堆東西。
現在100塊進超市,基本就夠買點水果和幾袋零食,感覺錢不值錢了,這就是貨幣貶值。
2010年那會兒,北京四環邊上的房子才2萬多一平,現在是多少?10萬?12萬?錢還是那些錢,但它買到的東西越來越少。
這背后的邏輯很簡單:市場上的錢多了,但東西沒有跟著變多,這種情況下,東西會漲價,資產價格尤其會飆升。
放水的本質就是悄悄從你的口袋里偷走一點購買力。
但正所謂大水一來,錢總會有流向,不可能所有東西都一起漲,以下幾個領域,基本是每次放水的重點區域,敲黑板了。
第一個領域肯定是房子。
為什么?因為房子是最容易“吃水”的資產,大資金進來后,先炒房,后帶動其他行業。
不過現在房地產已經不像以前那么香了。
很多人都覺得,房價已經高到天上,繼續漲的可能性不大,所以房子雖然還是吸金池,但不再是唯一的方向。
股市通常是“放水”最先受益的地方。
錢多了,機構和投資者自然會涌入股市,畢竟那是回報最快的地方。
最近你可能發現股市行情回暖了,這背后多半是資金的推動,但股市波動大,有賺的也有虧的。
普通人如果沒有專業知識,貿然進場,很可能就成了接盤俠,所以股市雖然看上去很美,但未必適合所有人。
別以為放水只影響樓市和股市,你的日常生活成本也會悄悄上升。
菜價、油價、房租,這些東西和“放水”都有關系。
尤其是糧食、能源類商品,漲起來的時候,你會發現錢包比想象中空得更快。
所以放水說白了,對大部分人是幾家歡喜幾家愁,有些人抓住了機會,把資產翻了幾番。
但更多的人,可能發現手里的錢越來越不值錢,那作為普通家庭,我們到底該怎么辦?
五、普通人該怎么應對?
大家肯定都聽過一句話叫做“不要把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經濟環境不確定的時候,這句話尤其重要。
不要把錢全壓在銀行存款上,也別孤注一擲炒股或者買房,合理的資產配置應該包括現金、房產、基金、保險等多種形式。
如果你對投資完全不了解,可以選擇風險低的理財產品,比如銀行推出的固定收益類理財,雖然收益不高,但至少能跑贏通脹。
第二個也很重要,就是保持一定的現金流。
很多人以為放水就是拼命投資,事實上保留一定的現金流也很重要。
經濟波動時意外風險更高。
比如失業、生病等,如果手頭沒有足夠的現金,可能會陷入困境,一個家庭至少要有6個月以上的生活費作為應急儲備。
還有多關注一下黃金、抗通脹基金、一些硬通貨的藝術品,這些資產在通脹期間表現通常不錯。
尤其是黃金,作為避險資產,不僅抗跌還能保值增值,不過這類資產的投資也需要一定的專業知識,不要跟風。
最后也是最容易被忽視的一點:投資自己。
學習新的技能,提升職業競爭力,比什么都重要。
通脹再高,你的能力不會貶值,甚至還能因為經濟波動帶來的新機遇實現躍升。
有人問,國家放水是不是一定會導致全面通脹?
答案是不一定,28萬億雖然聽著嚇人,但它更多是為了托底經濟,而不是直接流向市場。
如果操作得當,通脹可能并不會像大家想象的那么嚴重。
但話說回來,風險總是存在的,普通人不需要擔心“大水”具體流向哪,而是要學會在變化中尋找穩定。
最后送大家一句話:經濟的浪潮再大,懂得駕馭自己的船,才能穩穩前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