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國藝術市場預期復雜,波動仍會是未來一段時間內的主題。
樂觀的角度在于,中國年輕藏家持續為市場注入新的血液、創造新的需求;資產配置理念和投資組合多樣化的趨勢為行業帶來積極作用;近年國家實施的各類促進文化藝術產業發展、推動藝術品交易規范化的政策也逐步顯現成效。
而風險情形則體現為,經濟形勢的不確定性持續影響人們對藝術品的購買力和投資意愿;美國大選的結果及其可能引發的貿易政策變化,影響將波及全球藝術市場;包括中東和東歐的戰爭在內的地緣沖突,也會持續分散藏家對藝術品交易的注意力,同時阻礙國際文化交流;尚不明朗的通脹走勢也可能加劇藝術市場的波動。
永樂2024秋拍現當代藝術專場,2024年12月。圖片來源:永樂拍賣
本文將著重介紹2025年中國藝術市場的五個可預見趨勢,以幫助藝術品收藏家在2025年抓住機遇并管理風險。
趨勢一:藝術市場增長放緩
經濟形勢和藏家情緒是評估藝術市場走勢的兩個關鍵指標。歷史數據顯示,藝術市場的走勢和宏觀經濟走勢呈正相關,前者的波動通常滯后于后者。而藏家的情緒直接牽制著藝術品銷售的過程和結果,在藝術市場行情預測中也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高盛、摩根士丹利和瑞銀等金融機構都在近期發布的2025年全球經濟預測中強調了美國大選結果可能對中國經濟造成沖擊。以高盛為例,其分析指出第二屆特朗普政府極可能上調中美貿易關稅,以牽制中國的經濟增長,中國政府可能通過宏觀刺激政策來應對,加之人民幣貶值在一定程度上將抵消部分沖擊,因此高盛預測2025年中國經濟的增長率可能小幅下調0.2至4.5個百分點。若2025年中國的宏觀經濟如上述預測放緩增長速度,將可能影響藏家的未來收入,導致可支配資金縮減、購買力下降,從而抑制藝術品交易。
藝術市場具有較強的行為異象性,藏家情緒的作用也不容忽視。最新發布的《2024中國藝術財富白皮書》顯示,中國藏家對中國藝術市場2025至2027年的信心指數降至5.8 「1」 ,較上一周期,即2024年至2026年的指數7.2出現了較大幅度的下滑。基于并不樂觀的宏觀預期和走低的信心指數,我們認為2025年中國藝術市場的增長很可能放緩。
趨勢二:藝術品交易進入買方市場
我們預估2025年中國藏家將對藝術品的購買和轉售都采取更加謹慎的策略,但總體上藝術品供給端的波動將相對溫和,而需求端受經濟形勢和低迷情緒的影響更甚――這種供需關系的轉變將對買方更利好。
過去的12個月,中國藝術品一級市場保持活躍。2024年我們見證了PODIUM、DNArt Space等新興畫廊的涌現;一批成立更久的知名畫廊也紛紛設立新址,如豪瑟沃斯香港中環空間、天線空間上海蘇河灣項目空間等;ART021拓展區域版圖,首度在香港落地全新的當代藝術博覽會。
首屆ART021 HONG KONG香港廿一當代藝術博覽會。圖片來源:ART021
中國正在迎來財富大規模代際轉移的階段 ,在高凈值收藏世家中,年輕一代繼承人的藝術品味很可能與前輩不同。因此,在二級市場上,雖然藏家惜售,但財富代際轉移的趨勢有望拉動拍賣的征集和私洽的委托量。偶發的3D事件「2」也或將推動一些重要藏品的釋出。另外,基于經濟形勢形式,還有可能出現藏家基于財務需求而轉售藏品以換取現金流的情形。
波動相對溫和的供給和趨于克制的需求或許會為意向買方帶來機會。事實上,我們作為顧問的經歷以及與藏家的交流共同顯示出,從2024年起,銷售端的價格策略、交易條款及重要精品的供給,都已經朝著更貼近買方利益的角度調整,例如畫廊要求客戶“配貨”的現象顯著減少,并在一些交易個案中允許延長付款周期,部分拍賣行降低傭金比例或提供傭金折扣等。我們認為,對于買方而言,2025 年藝術品交易的談判可能更加開放。
趨勢三:收藏名單的精簡與更新
自2020年初全球公共衛生危機以來,通過投資組合分散風險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這使藝術品作為一種另類資產受到高凈值人群日益廣泛和深度的關注。而在藝術收藏領域內部,也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以配置的思維來建立或調整收藏體系。藏家脫離單純的“藝術消費”動機,轉而將風險回報偏好納入購藏決策的考量,通過策略性的配置來實現目標,已經成為一種較為廣泛的現象。
在這個大背景下,自2020年起,現當代藝術的銷售額及其在整個市場中的占比波動增長,與更具傳統優勢的古董瓷雜和中國書畫的市場份額逐漸縮小差距。現當代藝術品類內部的銷售風向則從那些曾經被低估的現代藝術家或藝術家遺產(例如趙無極、朱德群),轉向了作品平均單價更低,但富有潛力的藝術新星。歷史研究表明,不同類型藝術品的風險回報率有差異:與歷史更久遠的經典藝術相比,當代新星的作品整體投資回報率更高,但也附隨更大的風險敞口。
我們認為,2025年,無論是歷史經典還是潛力新星,市場的關注名單都將受復雜的外部環境影響。一方面,經濟方面的不確定性因素可能推動一部分藏家將財務目標從財富增值向財富保值、抗風險或者抗通脹的角度偏轉,從而推動那些已經經過藝術史論證、具有市場稀缺性、處于高價區間的大師杰作的銷售。
“Li Hei Di: 700 Nights of Winter” 展覽現場,Pippy Houldsworth畫廊,2024年3月。圖片來源:Pippy Houldsworth畫廊
另一方面,收藏群體的年輕化和“潛力投資”的勢頭,有望繼續為年輕藝術家的市場注入增長動力。不過,部分年輕藝術家作品在過去幾年中有“價格過熱”的跡象,趨于謹慎敏感的市場,將加速這些泡沫的消退――從近期結束的2024年秋拍就可見端倪。針對當代藝術板塊,市場正在篩選更精簡、更具價值共識的收藏名單。同時也會有一批新人來到聚光燈下(例如2024年下半年佩斯畫廊宣布代理的中國95后藝術家李黑地),他們將接受復雜而嚴峻的2025年市場的考驗。
趨勢四:品味進一步多元化
品味多元化已經成為近年中國藏家收藏的一種中長期趨勢。如今許多中國藏家除了考慮匹配不同代際的藝術家和作品以外,對跨地區、跨媒介和跨主題的藝術也有所涉獵。基于對社會文化環境、社交媒體現狀、收藏人群的畫像和行為習慣,以及行業本身的發展面貌的綜合評估,我們認為品味多元化的趨勢將在2025年延續。
近年我們已然看到,中國藏家的國際當代藝術收藏從以往以歐美、日韓藝術家為焦點,拓展到涵蓋那些曾“處于邊緣”的文化,如非洲、南美洲、東南亞等地區的藝術。全球少數族裔文化與歷史研究的進步,未來有可能進一步打開地緣意義上“去西方中心化的”的國際收藏視野。年輕一代中國藏家豐富的國際旅行、生活和工作學習經歷,以及日益發達的社交媒體,也賦予了他們觸及、理解并接受多元文化的能力。
其次,女性藝術家的畫廊合作、代理、展覽和拍賣日漸活躍,她們的作品在中國藏家收藏結構中的占比持續上升,與男性藝術家市場份額的差距逐漸縮小。隨著人們認知的轉變、教育資源的再分配和藝術評論體系的調整,未來女性藝術家有望獲得比過去更公允的展示平臺、學術評價和市場機制。因此我們認為,中國女性藝術市場未來仍具增長潛力。
“Beeple:來自人造未來的故事”展覽現場,德基藝術博物館,2024
除此以外,人們對可持續性和社會責任的關注,還有可能促使更多反映社會關切(如生態環境、數字化時代的生產與生活等議題)的、更具觀念性的作品進入市場。
趨勢五:藝術市場對金融工具的需求突出
金融工具在藝術市場中的應用形式豐富,涉及信托、基金、拍賣擔保、抵押貸款等 。應用場景則涵蓋交易、管理、傳承等諸多環節和領域。其中一部分藝術金融模式曾在2010年至2013年間熱度攀升,如藝術品產權份額化交易平臺、資金集合型的藝術品投資基金或信托。但由于上述列舉的模式存在監管不完善、風險敞口大、退出壓力大等問題,如今熱度已冷卻。
基于當前的市場環境、我國的政策制度,以及藏家的痛點,我們對2025年另外一些藝術金融模式的前景保持樂觀:
拍賣擔保在高價藝術品拍賣中的應用率很可能維持高位。如今,中國藏家比過去更注重專業服務、注意防范風險。對于賣方而言,拍賣擔保是一種有效的風險對沖機制。它的核心功能在于,當公開競價無法達到賣方預期時,賣方能夠以舉槌前與擔保方約定的、自己愿意接受的價格完成銷售。拍賣擔保機制不僅可以縮小賣方的風險敞口,于拍賣行而言也是促進征集的一種有效手段。因此,在市場波動的時期,它的重要性尤其突出。
隨著藏家對流動性的關注度上升,藝術品抵押融資業務的需求也正值增長期。基于政策壁壘和風險敞口,中國內地的金融機構難以開展此類業務。國際藝術品拍賣巨頭蘇富比看中了這個市場機會,2024年12月,蘇富比金融服務宣布在香港設立子公司Sotheby's Financial Services Hong Kong Limited,從蘇富比發布的資料來看,這家全新的子公司持有香港的放債人牌照,并將以面向亞洲市場的藝術品抵押融資服務作為其核心業務。
“Beeple:來自人造未來的故事”展覽現場,德基藝術博物館,2024
單一藏家或收藏家族的藝術品信托如今也備受關注。信托可以為藏家提供諸多方面的價值,包括以信托為載體,將藝術品與家族的其他資產綜合管理、長效配置;將信托財產與委托人的其他財產進行隔離保護,以應對債務風險;對藏品登記造冊、定向分配,以便作出明確的未來安排和遺產規劃,避免后代糾紛和資源浪費等。在國際視閾下,尤其是歐美國家這種模式已有較長的歷史,在實踐中的應用也相對廣泛,但目前國內只有少量機構試水。我們認為信托在藝術品的資產配置、風險隔離和代際傳承等方面可以有效滿足藏家的相關需求,且它的這些優勢具有不可替代性,因此在2025年甚至更長遠的未來,其市場前景樂觀。
「1」 參見中金財富、AMRC 藝術市場研究中心《2024中國藝術財富白皮書》,2024年11月發布。該報告的調研組在2024年上半年詢問了130位中國藝術品收藏家“是否看好中國藝術市場未來三年的發展”,并以量化數值的方式統計調研結果,其中0分表示非常不看好,10分表示非常看好,依次類推。
「2」 3D事件指死亡(Death)、債務(Debt)和離婚(Divorce)
作者均為惟典臻藏合伙人。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讀者不應以本文所載的信息取代自身的判斷與決策。本文詳見于【《家族企業》雜志2025年01/02合刊】 未 經本刊授權,不得轉載;經本刊授權轉載的,請注明來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