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45億出售和黃藥業股權
新年伊始,李嘉誠做了筆“大買賣”。
李嘉誠家族控股的和黃醫藥(中國)有限公司宣布以6.08億美元(約合人民幣45億元)現金,向上海金浦健服股權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和上海醫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出售其在上海和黃藥業有限公司的45%股權。
圖源:和黃醫藥公告
此次交易的和黃藥業,是由和黃醫藥和上海醫藥于2001年以50:50的比例成立的合資企業。
和黃藥業主要負責在中國生產、銷售及分銷其自有品牌處方藥物,其主要產品為心血管疾病藥物,其中最為人所知的是中成藥麝香保心丸。
麝香保心丸被用于治療冠心病、心絞痛、心梗等疾病,已經成為中國治療冠心病適應癥領域的第二大中成處方藥,市場占比達22%。
根據交易協議,金浦健服投資管理將以約4.73億美元現金收購和黃藥業35%的股權,而上海醫藥則以約1.35億美元現金收購和黃藥業10%的股權。交易完成后,上海醫藥將合計持有和黃藥業60%的股權,成為其實際控制人,而和黃醫藥則保留5%的間接股權。
交易還設有三年的過渡期。在此期間,上海和黃藥業的總經理將由和黃醫藥推薦,并向金浦健服投資管理保證上海和黃藥業凈利潤至少每年約5%的增長,但補償總額不超過約9,500萬美元。
天眼查顯示,上海和黃藥業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是一家以從事醫藥制造業為主的企業,企業注冊資本22900萬人民幣。上海醫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4年,是一家以從事醫藥制造業為主的企業,企業注冊資本370278.8059萬人民幣。
圖源:天眼查
和黃醫藥(中國)有限公司,成立于2011年,位于香港,企業已于2021年完成了IPO上市。
圖源:天眼查
李嘉誠的“中藥夢”醒了
李嘉誠在中藥領域早有布局。
早在2001年,李嘉誠便通過旗下和記黃埔投資2億港元成立了和黃醫藥。他堅信中藥將在21世紀崛起,并致力于推動中藥的國際化進程。
對此,李嘉誠不僅親自參與投資,還與香港新世界集團主席鄭裕彤共同出資400億元打造了“中藥港”。
隨后,李嘉誠進一步擴大了他在中藥領域的布局。他聯手國內最強的三家藥企——同仁堂、白云山、上海醫藥,分別合資成立了同仁堂和記藥業、白云山和黃、上海和黃藥業三家子公司。
這些合資公司的成立,為和黃醫藥帶來了豐富的中藥資源和市場渠道。其中,上海和黃藥業作為和黃醫藥的重要業務組成部分,對整體營收的增長起到了關鍵作用。
過去幾年,和黃醫藥的營收呈現出穩步增長的態勢,2020年總營收為2.28億美元,同比增長11.27%;2021年,和黃醫藥全年總營收達到3.56億美元,同比增長高達56%。
2022年,和黃醫藥全年總收入達到4.26億美元,同比增長20%;2023年,和黃醫藥的營收更是實現了質的飛躍,全年總營收達到8.38億美元,同比增長近90%。
營收雖然不錯,但二級市場上,和黃醫藥的股價卻受挫。自2021年上市以來,和黃醫藥的股價便持續下跌,一路從最高85.8港元每股跌到最低11.36港元每股,截至2025年1月7日收盤,和黃醫藥最新股價為24.1港元每股,總市值210.1億港元。
和黃醫藥周K 圖源:同花順
和黃醫藥突然出售和黃藥業45%股權,或許是其戰略轉型的重要一步。
早在2022年,和黃醫藥就明確提出了將專注于發現、開發和商業化治療癌癥和免疫性疾病的創新療法的戰略目標。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和黃醫藥需要集中資源,優化產品管線,將更多資金投入到創新藥的研發中。
在創新藥研發方面,和黃醫藥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果。
自2005年布局小分子創新藥研發以來,和黃醫藥已有呋喹替尼、索凡替尼、賽沃替尼3款藥物在國內獲批上市。這些藥物的上市不僅幫助公司實現了從虧損到盈利的轉變,也為其打開了海外市場。
然而,隨著研發管線的不斷拓展和臨床試驗的深入推進,公司對資金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在二級市場表現不佳、融資難度加大的背景下,出售非核心資產成為和黃醫藥快速回籠資金、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現實選擇。
減持動作不斷
李嘉誠,是一個精明的商人。
1928年,他出生在廣東省潮州市,12歲那年,隨家人遷徙至香港,在香港,他的商業天賦被徹底激發。
他善于發掘潛在的投資機會,以低價買入,然后在合適的時機高價賣出,從而獲取巨大的利潤。從早期的塑膠花生意,到后來的房地產、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的投資,都能體現他的精明之處。
除此之外,李嘉誠還善于利用資本的力量,通過并購、投資等方式不斷擴大自己的商業帝國。
圖源:抖音
有人做過統計,巔峰時刻,李嘉誠家族控制著英國約1/4的電力分銷市場,近30%的天然氣供應市場,近7%的供水市場,超40%的電信市場,近三分之一的英國碼頭,超50萬平米的土地資源。
具體來看,2005年以24億英鎊收購英國北方天然氣80%的股份;2011年以48億英鎊收購英格蘭北部自來水公司;2012年以6.45億英鎊收購英國天然氣公司Wales and West Utilities......
當然,李嘉誠在資本運作的過程中,一些撤資行為也讓他備受爭議。
有人認為,李嘉誠在關鍵時刻選擇撤資,是對市場的不負責任和對投資者的背叛。也有人認為,李嘉誠作為商人,有權根據市場情況和自身利益做出決策,他的撤資行為是出于商業考慮而非道德判斷。
去年12月,李嘉誠因減持了郵儲銀行H股而受到資本市場關注。
據香港聯交所披露,李嘉誠、其子李澤鉅以及李嘉誠基金會于12月12日以每股4.5408港元的均價,減持了2082萬股H股,持股比例從5.07%下滑至4.96%,套現約9454萬港元。
李嘉誠減持文件 圖源:全景網
其實,早在去年10月份,李嘉誠家族就曾在短短半個月內連續四次出手,累計減持數量超過了1.5億股,套現資金約7.28億港元。
對于減持的原因,長江實業集團方面當時回應稱,這是李嘉誠基金會日常財務運作的一部分,與郵儲銀行的經營發展無關,并強調基金會與郵儲銀行一直保持著良好關系。
商人與企業家,雖同處商業領域,卻各具特色,存在顯著差異。
商人,以盈利為首要目標,憑借敏銳的市場洞察力和豐富的商業經驗,在市場中捕捉機會,通過交易獲取利潤。他們注重短期的經濟效益,往往將利潤視為衡量成功的唯一標準。
相比之下,企業家則具備更為廣闊的視野和深遠的追求。他們不僅關注企業的經濟利益,更看重企業的社會價值和對社會的貢獻。
對于李嘉誠,沃倫·巴菲特曾經評價他是商業界的領袖,所有賺錢的人都想效仿他,接下來,李嘉誠還會有何動作,我們拭目以待。
作者 | 李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