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八節,網上又是一片熱鬧,過了臘八就是年,離農歷新年的腳步,是越來越近了。印象中,我所在的江西小縣城,以前沒有過臘八節的習俗,臘八節大概是北方民俗吧。
現在的年輕人,雖然對民俗了解不多,但是跟風過臘八節的勁頭不小,其中原因,顯然是受網絡傳播的影響。在現代文明的發展進程中,機器的出現削弱了體力的作用,網絡信息技術則消解了空間差距。
想一想,過小年,北方臘月二十三,南方臘月二十四,南北差異分明。而現在,我們這里的年輕人,雖然日常都是吃米飯,但到冬至時,也開始跟風吃餃子。以前從來不過臘八節,現在年輕人也開始念叨臘八節,就是網絡影響人們思想和生活。
不管你喜歡不喜歡,網絡信息正在深刻地改變社會生活,正在消解空間造成的差異,這是無法否定的事實。隨著人工智能呼嘯而來,巨大的社會變革,可能無法避免。一千年后,再回看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或許可以類比春秋戰國時期,是發生社會巨變的時代。
當然,要說現代化進程對傳統思想文化產生巨大影響或沖擊,我們也不能過于樂觀或悲嘆。直到今天,在我們的心目中,真正的過年,就是農歷的春節。雖然,現在的社會生活中,普遍采用公歷,而且深入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對于公歷的元旦,人們還是比較淡漠,也就是說,公歷的元旦,并沒有讓人們產生新年的感覺。以至于,雖然2025年已經過了一段時間,人們簽署日期時,還是容易誤簽為2024年。
事實上,在辛亥革命推翻滿清王朝后,公歷才開始推行,1912年在政府推行公歷時,認為農歷是陳舊糟粕,還提出了要廢除農歷春節。雖然,此后公歷推廣開來,但是,廢除春節卻在民間受到極大的抵制。直到1934年,南京國民政府又正式承認春節的合法地位。這段時間,雖然春節處于非法狀態,人們還是熱熱鬧鬧過春節,并不把公歷的元旦當回事。
當然,現在公歷與農歷兩套歷法并行,還是會帶來不少的困擾。其實,單純用公歷,確實是簡單而科學的選擇??墒?,人們并不怕麻煩,還是固執地喜歡過春節。由此可見,社會習俗具有巨大的慣性力量。
對于傳統習俗,很難簡單地用好與不好來衡量。傳統習俗,當然會隨著社會變革而產生變化,怎么變,變得怎么樣,我們不能過于樂觀,當然也不必發出人心不古的悲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