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云:熱浪催伏至,庚日映晷遲。當夏至的日影悄然偏移,2025年的三伏天也即將登場。2025年的三伏天時間表已經確定了,總共時長是30天,而公歷的7月20日,會正式入伏,根據時間來看,今年的三伏天將會有4個特點。
在講之前,我們先來看一看,今年的三伏天時間表是怎么樣的?
三伏天的界定,來源于中國傳統的干支紀日法:以夏至后第三個庚日為初伏首日,立秋后第一個庚日為末伏開端。2025年的庚日分布如下:
初伏(7月20日—29日):夏至(6月21日)后第三個庚日(7月20日,庚寅日)啟動,此為近60年最晚入伏日。
中伏(7月30日—8月8日):初伏后首個庚日(7月30日)起,因夏至至立秋僅4個庚日,中伏罕見縮至10天。
末伏(8月9日—18日):立秋(8月7日)后第一個庚日(8月9日)開始,形成末伏全在秋后的格局。
這一組合使2025年三伏天總長定格為30天,成為2015年至今十年間唯一的“短三伏”。
2025年,三伏天會出現4大特點分別指啥?
特點一:熱量積壓高溫集中
因入伏推遲,地表蓄熱時間延長,熱量在伏期內集中釋放。氣象部門預測:全國大部氣溫將較常年高0.5-1℃,長江中下游如武漢、重慶等地,35℃以上高溫日或達15-20天。
所以今年的三伏天,自從入伏之后,天氣會變得更加的炎熱,因為今年的熱量更加的明顯,時間也更加的集中。
特點二:今年是“秋包伏”
末伏完全處于立秋后,形成“秋包伏,熱得哭”。這個也是民間流傳的一個說法,因為 此時副熱帶高壓強勢控制,南方濕度飆升,“桑拿天”體感溫度比實際高出3-5℃,核心城夜間低溫持續28-30℃,全天悶熱無休。
在這個三伏天,我們必須要做好防暑的一個措施,避免因為天氣炎熱,出現缺水等情況,導致身體的不適。
特點三:閏六月碰上“母伏”
入伏日農歷恰逢閏六月廿六(雙數日),傳統稱之為“母伏”,暗喻高溫強度大。而且閏六月延長雨季,空氣濕度顯著增加,濕熱交蒸加劇體感不適。因此,閏六月碰上了母伏,天氣也會更加的炎熱。
特點四:臺風導致冷熱不均
據氣候模型,4號臺風“丹娜絲”或短暫緩解南方高溫,但副熱帶高壓后續迅速增強,炎熱將卷土重來。此外,大家還要注意一點,這次“短伏”結束后的“秋老虎”亦不容小覷,暑熱可能延續至9月。
面對今年出現的三伏天,我們應該作何準備呢?
初伏,這里建議大家吃綠豆湯、苦瓜、百合為主食,忌辛辣油膩;中伏,薏米、赤小豆、冬瓜入膳,配合艾灸足三里穴;末伏,姜棗茶、黃芪湯溫補,減少空調直吹。
此外,運動的時候避免高溫,補水的時候,盡可能的選擇少量多吃的一個選擇,出汗比較的多的時候,可以多補充一點淡鹽水,不要猛的去灌冰水。
2025年三伏天,雖然只有30天,但是炎熱依舊,我們仍然要注意天氣的一個變化,而且今年又是人們口中說的母伏,還是秋包伏,更是要注意,防暑降溫,以免出現缺水的一個情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