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青海、西藏等一些地區(qū),生活著一種非常奇特的小型猛獸,它的名字也比較特殊,叫兔猻。可能大家剛聽到名字的時候,會覺得它們是某種兔子或者猢猻,但實際上它們屬于貓科動物。
據(jù)說“兔猻”這個名字來源于古代游牧民族,當(dāng)牧民在草原上看到它們時,會大喊“吐遜”。大概就是“站住”的意思,久而久之就演變成了“兔猻”。
兔猻現(xiàn)身草場,捕食成功返回巢穴
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自古以來就是兔猻分布地之一,近日,有攝影愛好者就在青海海西州的都蘭縣拍到了一只野生兔猻的活動身影。
從畫面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只身形壯碩,身材敦厚的兔猻,行走的步伐非常霸氣,眼睛時不時觀察周圍動向。嘴里叼著一只旱獺,尾巴高聳,霸氣的地從草場一處半山腰往下走。看樣子是剛剛捕獲了獵物,正要返回巢穴呢!
多數(shù)的貓科動物,在捕食成功之后,基本上都不會在原地進(jìn)食,要么將獵物叼到安全的地帶,要么叼回巢穴,之后再慢慢享用。比如花豹,捕獲獵物之后會將其叼到樹上,這樣做的目的是防止其他的捕食者前來奪食。
另外,如果捕獲的獵物體型太大,吃不完,它們還會將剩余的獵物藏起來,以供下次再吃。不過一只小小的旱獺,顯然只夠兔猻吃一頓的。
體態(tài)渾圓,一張臉蛋酷似鰲拜
兔猻主要分布在亞洲中部和西部地區(qū),這類環(huán)境總的來說相對荒涼一些,而且晝夜溫差大,寒冷的季節(jié)非常冷。所以生活在這類環(huán)境下的兔猻,長出了非常濃密的毛發(fā),加上兔猻的身材短而粗壯,所以體態(tài)整體看上去更加渾圓。
尤其是兔猻腹部的毛發(fā)會更長,有時走路甚至能拖到地上。兔猻捕食的時候經(jīng)常在一起地方一趴就是大半天,腹部長長的毛發(fā)有助于將它們的身體跟冰冷的地面隔絕開來。
兔猻的外形,最奇特的就是它們的臉蛋,它們的腦門比較寬,眼睛周圍有白色的環(huán)狀標(biāo)記,兩頰會長出長長的髯毛,酷似影視劇中鰲拜的經(jīng)典形象。所以兔猻也就有“貓中鰲拜”的稱號。
兔猻臉上的表情,總給人一種苦大仇深的感覺,但它們的樣子卻毛茸茸圓滾滾的非常可愛,正是這種反差萌,使得兔猻成了網(wǎng)紅動物,得到了許多網(wǎng)友的喜愛。
生性兇猛,個子雖小脾氣可大
站在貓科動物頂點的,是獅子和老虎,它們是自然界中頂級的捕食者,有著“百獸之王”的稱號。眾多小型的貓科動物雖然無法跟獅虎比肩,但如果放在各自的生境當(dāng)中,也是一方霸主的存在。
它們盡管個子比較小,但同樣擁有一顆猛獸心,性格非常兇猛。它們經(jīng)常齜牙咧嘴,展露出一副兇狠的樣子,任誰看了也得忌憚三分。
兔猻主要捕食草原上一些小型動物,因為環(huán)境相對荒涼,獵物資源較為匱乏,所以容不得它們挑食,幾乎所有的小動物,包括昆蟲,都是兔猻的捕食對象。
在其飲食構(gòu)成里面,小型嚙齒動物和鼠兔占比非常大,是兔猻的主要獵物。另外,兔猻的兇悍還體現(xiàn)在與毒蛇戰(zhàn)斗上,常常仗著自身活動靈活敏捷,將毒蛇戲耍于股掌之間。
兔猻的脾氣很暴躁,對同類的容忍度極差,一旦有入侵者出現(xiàn),會遭到它們的強(qiáng)烈驅(qū)趕。但對于異性,容忍度就比較高了。兔猻是營獨居生活的,只有在發(fā)情期的時候,雌雄雙方才會短暫一起生活一段時間。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