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到底什么是批判性思維?學了這個東西有什么用?天天質疑、批判別人,有意思嗎?批判性思維是不是就是吵架?……
作為一家推廣批判性思維的教育機構,C計劃總會收到很多類似的問題。你是否也有這樣的疑問?希望這份“科普貼”,能為你解開一些困惑。
到底什么是批判性思維?
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 是一種合理的、反思型的思維,它決定了人應該信什么和做什么(美國伊利諾伊大學教授Robert Ennis) 。
所謂“信什么”,是指在信息輸入的場景下——例如聽別人說話講課、讀書讀微信文章、看電影電視視頻,當你處于信息接收一方的角色時,你需要獨立判斷:我接收到的這個信息,到底要不要相信它。
所謂“做什么”,則是在信息輸出環節——無論是在飯桌上、網絡上、會議上發表觀點,還是在生活中作決策、分析解決復雜問題,作為信息輸出的一方,你要獨立決定自己到底該說什么和做什么。
批判性思維最終指向的,是形成獨立的觀點,成就獨立的思想和人格。
獨立的觀點真的有那么重要嗎?
隨大流好像也挺好的。
當你面對激烈的職場競爭時
求職面試時需要分析業務問題,部門開會需要展示創造性的想法,商業談判時需要提出有說服力的方案——你是那個頭腦一片空白、坐在角落默默點頭的人,或者被人一懟就無話可說的人,還是那個總能一針見血、提出獨特見解的人?
當你面對人生大大小小的選擇時
到底該選什么專業,是工作還是考研,該去哪個城市生活,要不要結婚,做不做丁克,當下是不是跳槽的好時候……你是那個始終糾結不前的人,或是只會聽從他人意見、跟著感覺走但最后又暗自后悔的人,還是總能權衡利弊、果斷行事,甚至還總能給別人提出明智建議的人?
當你面對紛繁復雜的網絡信息時
看到讓人氣憤不已的新聞,讀到讓人淚流滿面的雞湯;或者看到“包治百病”的中華奇藥、百年難遇的投資機遇、讓孩子贏在起跑線的教育大法……你是那個毫不猶豫就會轉發分享卻總被“反轉”“辟謠”的人,或是屢屢被收“智商稅”的韭菜,還是能在第一時間明辨真偽、快速找到更可靠的信息,并總能提出自己的洞見和觀察的人?
在這個紛繁復雜的信息時代,當大多數人只會人云亦云、亦步亦趨之時,獨立的觀點反而顯得尤其珍貴。它讓我們成為更加明智、更有說服力和影響力的人。
也正因如此,西方多國教育部門、APEC教育部長會議、世界多所知名大學,都將批判性思維視作21世紀人才應該具備的核心能力。在中國,教育部最新頒布的《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和課程方案》,也明確將與批判性思維有關的諸多素養作為人才培養目標。
到底怎樣才能形成獨立的觀點?
批判性思維的核心工具,是論證。
所謂論證,就是用理由去支持結論的過程。
當我接收到一個觀點,我要去看它背后的理由是什么,判斷它論證得有沒有道理,只接受和相信經得起論證的結論;當我要作出一個決定,我要審視自己的結論背后有沒有可靠的理由,是否經得起論證,只有在審慎論證后,才采取行動。
怎么判斷某個觀點是否“經得起論證”?
加拿大哲學家Trudy Govier就提出了評價論證的三個標準:ARG。
A,acceptability,是指理由的可接受性。支持我們觀點的理由,應該是真實可信的事實陳述,或者為人們廣泛接受的倫理底線、社會常識。這就要求我們具備基本的信息素養,能夠辨析信息源質量,知道到哪里去獲取、檢索更可靠的信息。
R,relevance,是指理由與結論的相關性。簡單來說,便是論證觀點時必須就事論事。一個觀點有沒有道理,不因為所有人都相信它、或源于權威、源于傳統而不證自明。
G,good grounds,是指論證的充分性——理由是否足以推出結論。在歸納概括時是否以偏概全,在推斷預測時是否夸大其辭,在權衡利弊時是否一葉障目,在分析原因時是否片面歸因,在思考決策時是否顧此失彼。這就要求我們要具備清晰的邏輯和結構化的能力。思考越是全面,對各種情況的考慮越是周全,論證的質量便越高。
訓練批判性思維,其實訓練的就是一個人論證和判斷論證質量的能力。
培養“批判性思維”,
是不是就會動不動質疑、批判別人?
這樣好像也挺煩的。
是挺煩的。“批判”兩個字確實不討人喜歡。有些學者甚至專門將critical thinking翻譯成“審辨式思維”,避免產生誤解。
一個真正具有批判性思維的人,可不是一個尖酸刻薄、只會給別人挑刺的人,反而應該具備以下三方面品質,是一個善于自省、多元包容、平和講理的人:
不懈質疑:質疑確實是批判性思維的核心精神之一,是啟動批判性思維的第一步。只有保持批判者的警惕,才會有意識地去審視觀點背后的論證。但這里的質疑,不僅僅指向別人,更多地還是指向自己。時時質疑自己的盲目輕信、直覺、沖動、先入之見,認識和承認自己的局限性,以開放的心態探究復雜問題、不斷尋求事實的真相。
多元意見:一個具有批判性思維的人,追求高質量的、充分的論證,就一定要更加全面地看待復雜問題。不同的觀點,尤其是相反的觀點,也會因此顯得可貴和值得珍惜。批判性思維要求我們以開放的心態,平等對待不同角度的觀點,耐心傾聽、彼此尊重。
理性判斷:傾聽了多方觀點,到底什么樣的觀點更可信?理性判斷,摒棄對權威、公眾、傳統的盲從,識別并控制自己的情緒,拒絕不相關的道德綁架,始終堅持就事論事,基于邏輯、事實,形成自己的判斷,采取積極的行動。
從三個關鍵詞可以看出,批判性思維要求人有求真、求知、開放、公正的特質。
什么時候都要用批判性思維嗎?
什么東西都要講個道理出來,感覺活得好累。
心理學家Daniel Kahneman在《思考,快與慢》一書中,介紹了心理學的兩個概念:系統一和系統二。
系統一:它的運行是無意識且快速的,不怎么費腦力,沒有感覺、完全處于自主控制狀態。——類似于我們所說的“直覺”“本能”“感覺”“第一反應”。它在多數時候是對的,但容易情緒化,容易受環境的影響。
系統二:它的運行耗費腦力,通常與行為、選擇和專注等主觀體驗相關聯。——它擅長邏輯、分析、推理,能解決系統一無法解決的問題。類似于“理性”“批判性思維”,它最大的問題在于——它很懶惰,需要有意識的訓練和使用。
兩個系統,各有優劣,也各有適用場景。越是重大的問題、越是重要的決策,我們就越需要有意識地啟動系統二,使用批判性思維。即便這種思考是累人的、復雜的,但隨著更多問題被解決、更多糾結被想通,反而可能讓個人處在更輕松、安心、快樂的狀態。當理性思考成為習慣,啟動越來越快、“耗能”越來越低,也將越輕松自然。
至于生活中大量需要快速反應的小決定,一些無關緊要的小事、無傷大雅的玩笑,跟著感覺走就好,不必時時刻刻都要論證一番、較真一番。
我有了批判性思維,我學會了講理論證,但我周圍的人都蠻不講理,該怎么辦?
溝通對話是雙方的。說話的人試圖以理服人,這要求聽話的人也能聽得懂道理。他/她愿意就事論事,尊重邏輯事實,能夠理性思考、妥協讓步,承認自己可以“被說服”。我們還需要規則的維護者,保障不同的觀點都有平等發聲的空間,拒絕向那些訴諸暴力、訴諸權力而蠻不講理的人妥協屈服。
當這些條件不具備的時候,我們是否就要放棄說理的努力?
。最基本的努力,便是從自己做起。當我們與自己的孩子、伴侶、下屬、同事講話時,能夠尊重對方,耐心傾聽。在太多時候說理最終變成困局,并不是“道理”本身的問題,而是缺乏共情的姿態、溝通的技巧,道理還沒說出口,便招致彼此的敵意與對立。溫柔而堅定地講理,以最大的善意尋求底線共識、尊重多元差異,這是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做出的努力。
/ 點擊圖片閱讀《講道理還有用嗎?》 /
那到底該怎么訓練批判性思維、提升自己論證說理的能力呢?
批判性思維不僅僅只是一種獨立思考的意識,辨析和構建高質量論證所需要的信息素養、結構化思維以及邏輯推理的能力,都需要刻意訓練。
這樣的思維訓練,應該像我們習得如何識字、如何閱讀、如何計算一樣,從小就不斷培養練習,并滲透在不同學科的學習中。
遺憾的是,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們的基礎教育缺乏類似的論證和邏輯訓練。課堂過度強調知識記憶和教師權威,沒有為孩子的質疑意識、獨立思考提供充分的空間。
我們 可以怎樣補課,提高自己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培養孩子的批判性思維 能力 呢?
參與C計劃課程。作為一家致力于思辨教育的專業機構,C計劃面向成人、教師開發了不同的批判性思維課程,面向孩子開發了(適用于1到8年級孩子)、思辨說理課和在線直播(適用于7到12年級孩子)。你可以在公號“C計劃思辨教育”的菜單欄,點擊“報名學習”,查看具體課程。
關注公號“C計劃”、“C計劃思辨教育”和“郭兆凡Grace”。每周我們都將推送文章,向你展示如何用批判性思維分析解決日常生活和公共領域里的難題,以及如何針對性地培養孩子的批判性思維、理性分析孩子成長中的教育難題。
關注視頻號“@藍方-思辨教育”和“@郭兆凡-C計劃”。藍方老師每周會通過視頻為你和孩子解讀熱點事件、推薦經典書籍,帶你進入批判性思維的世界;郭兆凡老師每周會通過直播探討育兒痛點,帶你用理性輕松育兒。
成長,始于思考。
C計劃潛心打磨課程
C計劃思辨直播課,以批判性思維和經典書深度閱讀為核心,幫助孩子懂閱讀、愛思考、善溝通、會選擇、負責任,適合小學一年級到高三學生。
點擊這里查看購買,越早購買,優惠越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