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葉秋臣
終于抽出空來寫這篇《獵罪圖鑒2》大結局的深度解析了,雖然劇集的最高熱度已經褪去,但由于片尾這個略帶開放式的設定給觀眾留足了討論空間,所以很多人至今也走不出來。秉著有始有終和分享觀點的想法,遂有了以下的文字。我把追劇過程中所有的截圖又仔細看了一遍,同時二刷了部分劇情和細節。
沒看懂大結局的朋友們可以來看看葉秋臣這篇文章你會發現細節解讀全是伏筆,或許可以找到你想要的答案。
1.關于小紅裙
編劇其實是在用小紅裙與沈翊之間的互動情況,來體現他對人性圖譜的執著,以及量化其與瘋魔之間的距離。
小紅裙每次來夢里找沈翊,都是為了告訴觀眾一個進度條。
即沈翊距離釋放自己的心魔,究竟還有多遠。
第1集開篇,他與小紅裙只是對視,兩個人沒有對話和交流,接著就是沈翊從噩夢中驚醒。
除了交代這是沈翊的心魔之外,也開啟了本季他要探測人性深度的篇章。
于是就有了那個粉絲為偶像作案的單元,其中沈翊是利用繪畫來喚醒小蛋殼的。
換言之,沈翊與小蛋殼之間也只是如小紅裙那樣簡單的“對視”。
這個案件的中間部分,專門交代了小紅裙的名字孫幼寧,年齡為7歲。說明這是杜城與沈翊曾經辦理的案件,而沈翊正是因為嗅到了危險氣息但卻沒有預先干預,才釀成了大禍。
在沈翊的心里,預判罪犯的種子已經悄然萌芽,也成為了他后續辦案的執念。
此后的盲童案(情緒顏色)、墜崖案(沙盒測試)、人工智能案(罪犯側寫),都像養分一樣助這顆種子慢慢開花。
沈翊堅信自己走對了方向,夢里的小紅裙也不再是冷冰冰的凝視,變成了燦爛的笑容。
這里值得一提的細節,是小紅裙從黑夜走到了陽光之下。
得到小紅裙的啟示后,沈翊已經不再滿足用畫作來揭示真相了,他開始親自下場,盡管沖在第一線很危險,但似乎距離終點已經越來越近了。
于是,我們看到沈翊深度參與了網吧縱火案并與惡女近距離溝通,也主動與奧莉接觸。
當夢中的小紅裙坐在地上向沈翊哭泣并渴求被解救的時候,那些求助的聲音變成了眾多受害人的聲音。
沈翊更是主動對小紅裙表態,這次不會扔下“你”不管了。
小紅裙已逝,沈翊這個“你”字明顯講的是潛在受害人。
這個潛在受害人,就是被綁架在浴缸里險些喪命的郭媛。
為了拯救郭媛,沈翊必須說服他才是趙云的命定人選,遂有了那出地下室里的《龍鳳呈祥》。
沈翊在小紅裙的“指引”之下,開始越陷越深。
也是從這個階段開始,杜城對沈翊的擔心愈發明顯,有時候還會阻撓他去參與案件,目的就是不想他一不小心誤入歧途。
至此,小紅裙的夢魘已經徹底消除,她再也沒有出現在沈翊的夢中。
小紅裙的進度條被拉到了最末端,但現實里的“小紅裙”卻悄然出現在了沈翊的生命里。
2.關于方凱毅
方凱毅,就是現實里的“小紅裙”。
這個角色的首次亮相,就是與沈翊在畫展上偶遇。
此時便已經給兩人的關系定下了主基調,他們就像靈魂契合的一面鏡子。
連名字里,都是“毅”和“翊”的同音。
方凱毅懂得沈翊的藝術天賦,也對他敏感的觸覺非常欣賞,并且坦言“如果不做J察”,可能是“犯罪天才”。
再次相見時,方凱毅已經買走了沈翊那幅畫。
目的就是與其建立關系,畢竟得知這個世界上竟然還存在另一個自己,實在太驚喜了。
方凱毅用刀劃開沈翊的畫,鏡頭切換到《獵罪圖鑒》第一部收尾處黑衣人入室的部分。
由于第一部結局中那幅被劃開的畫作里,沈翊還有另外神態的半張臉,以此來暗示沈翊“可正可邪”的特點。
關鍵看路要怎么走,岔路口要怎么選。
原本已經在正道上走著的沈翊,突然出現了方凱毅這個岔路口。
因此沈翊才會在繪畫課上教學生,這條裂痕將畫作從二維變成了三維,并打開了一個全新的未知世界。
這就是方凱毅為沈翊帶來的變數,讓其從原本走著的正路,慢慢有了偏離的可能性。
方凱毅的基因編輯案,是本季的謝幕演出。
先是通過曹建的案子引出基因編輯等產業鏈,再用唐可盈的命案將一切鋪到明面上,接著就是沈翊在岔路口選對的結果。
沈翊只是想通過人性圖譜預判犯罪,但方凱毅的野心就大了許多,他想要以基因編輯為手段去創造更好的人類(類似科學瘋子)。
方凱毅的離經叛道,已經從想法的層面順利過渡到了具體實踐,他將被基因編輯過的胚胎重新植入了人體,企圖以此為試驗來不斷改善他的研究。
由于他看沈翊就像鏡子里的自己,所以從不對其設防,才有了沈翊臥底成功的前提條件。
劇集中已經有了一個選錯路的方凱毅,就必然會有最終選對路的沈翊。
沈翊在與杜城的對話中提到,雷隊改變了杜城的命運,讓他從一個小混混變成了J察。
杜城則改變了沈翊的命運,讓他從一個擁有“犯罪天才”基因的人,變成現在始終走在正途的J察。
正是因為太懂方凱毅,沈翊才提議通過談話讓其自首。
他也想成為那個改變方凱毅命運的人,畢竟從欣賞的角度來講,這兩個人是惺惺相惜的。
沈翊畫給方凱毅的那幅畫,其實是《獵罪圖鑒》第一部大結局的反向表達,沈翊那幅是陰暗藏在光明之下,而方凱毅這幅是光明藏在了陰暗之下。
所以沈翊才會說,畫方凱毅是在與過去的自己告別。
因為他也很清楚,自己與方凱毅就像鏡子的兩面,彼此都看到了對方的靈魂。
可惜的是,方凱毅選錯了路。
值得慶幸的是,沈翊選對了路。
3.關于結局
讀懂了小紅裙和方凱毅,我們才能開始大結局的解析。
葉秋臣在網上看到有人分析沈翊是雙胞胎,這個可能性極低,不論是第一部還是第二部的主線劇情里都沒有任何的伏筆和暗示,若真是如此未免太過突兀。
鑒于《獵罪圖鑒》第一部末尾處黑衣人的身份在第二部也并未揭曉,猜測該系列的最終結局其實并非現實中真實發生的事件,而只是一種表意的作用。
表意在藝術領域本身就被廣泛應用,譬如繪畫中的構圖和色彩等相關解讀,與這個系列的主基調剛好相符。
在影視作品里,表意則是通過鏡頭語言向觀眾傳達一種觀點。
通過上述分析可知,《獵罪圖鑒2》的大結局實際想表達的,并不是我們看到的內容。
杜城過生日和張局通電話,并走在一個幽暗的小巷子里,胡同中到處都是“岔路口”。
沈翊走在光的下面,給杜城打電話顯示對方一直在通話中。
接著是一個模糊的鏡頭,穿著灰色帽衫的男性靠近杜城并捅了一刀,杜城倒地微笑。
首先,模糊的鏡頭意味著此人并不是真正的沈翊,而是另一個走錯路的“沈翊”。
他們同樣穿著灰色的衣服,相似的發型,的確很有迷惑性。
但大家別忘了,此人與杜城擦肩而過時,觀察力敏銳的杜城卻并沒有意識到旁邊是自己的熟人,說明那張臉根本就不是沈翊,否則就不合理了。
雖然有一張非常清晰的圖能看出是檀健次的臉,但基本已經是出現在了被捅之后。
被捅就會神志不清,所以杜城倒在地上時看到的也不是現實,只是表意。
他不可思議地看向灰衣人的背影(沒有露臉),然后匆忙捂住自己的傷口。
此時的灰衣人剛好在暗處,而沈翊則站在同一條路的明處。
憑沈翊的直覺和敏銳度,又怎么會察覺不到距離他那么近的路中間有人受傷了呢。
杜城被捅了一刀,至少也會發出聲響吧。
沈翊連普通的犯人都能去共情,又怎會對惡性事件不管不顧。
所以這場戲,就只是在表達“岔路口”的概念。
也許杜城確實受傷了,但傷他的人絕對不會是沈翊。
如此一來,第三部開篇還可以用杜城的噩夢來做引子,剛好與第二部的沈翊驚醒做個相互呼應,也不失為一個好手段。
杜城看到的,是沒有遇見自己之前的沈翊(畢竟只有陌生人才會出手傷人),身體里有著犯罪基因,是個狠毒的惡人。
而他之所以微笑,就是慶幸沈翊沒有走上這條路,這是欣慰的笑容。
另外歌詞里“是誰迷失在了黑暗”,剛好與這個猜想相對應。
迷失在黑暗的沈翊永遠不會出現了,取而代之的是走在光明之下的沈翊。
當沈翊向杜城坦言自己只是在做臥底的時候,那段話就是結局最恰當的解釋,其實劇情早已經告訴我們正確答案了。
一條路的兩端,人生的兩個方向。
過去,現在。
幻想,現實。
一切的一切,都是告訴大家,沈翊在人生的“岔路口”選對了路。
4.關于碎碎念
這部劇里面,有一些隱喻不知道是不是我想太多了,感覺《獵罪圖鑒2》在以一種新的呈現方式講述三角關系。
比如某些臺詞的設計,處處都彌漫著不同尋常的情感氣息。
像“袒露”的措辭,講“我很釋放”時的視角,以及圓規和圓心那段如同表明心聲一樣的天臺對話。
更別提他們站在一起時的微妙氛圍了。
也有一些有意思的發現,比如沈翊畫的那幅獅身人面像,某個角度很像蔣欣。當“斯芬克斯”的名字出來時,我瞬間聯想到謝可寅也在此劇中出演,竟然立刻腦補了檀健次和THE9一起跳這首歌的畫面,癲不癲。
劇中似乎有一些重合度很高的設計,比如京劇那個案子就很像另一種祭壇。不過也有一些不太懂的地方,比如林小茵阻止火化的動機真的很奇怪,那不是明顯把自己也搭進去了嗎,如果想拉安陸然下水也沒有相關的劇情來承接啊,可能她就是個腦筋不太好使的單純姑娘吧。
在分析了《獵罪圖鑒2》的大結局后,其實我還有一個猜想,就是這樣略帶開放式的設計,其實也能給演員們的后續選本留有余地和空間。
可只有沈翊和杜城的合體,才是完整的《獵罪圖鑒》呀。
雖然擔心沒辦法原班人馬再來一輪,但為了養娃賺錢的金世佳,應該也不會拒絕續集的出演吧。
希望我們還能繼續看到那個不愛敲門的杜城。
期待《獵罪圖鑒3》。
文/葉秋臣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葉秋臣)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注明出處—抄襲必究—歡迎轉發評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