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人工智能AI技術的發展非常迅速,并且對各個領域都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在文藝方面也不例外,AI既有很高的先進性,也有它的優越性。” 在即將召開的省兩會前夕,省政協委員、安徽藝術學院音樂學院副教授、民進安徽藝術支部主委黃鳳霞,向記者介紹了她的提案——人工智能技術賦能文藝事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不久前,在北京中關村舉辦了一場大型科技文藝演出,演出中的歌曲、舞美、燈光、音響等均由AI創作,為現場的觀眾帶來了全新的視聽享受,也讓黃鳳霞受到了極大的震動。在黃鳳霞看來,AI在文藝領域的先進性和優越性十分顯著。例如,AI能在短時間內創作出大量作品,降低人力成本。“不具備樂理知識的普通人,在AI的輔助下也能實現音樂創作,只需一臺電腦和軟件訂閱費即可。此外,AI還能通過數據模擬創造出不同風格的文藝作品,涵蓋美術設計、大樓設計、產品設計等多個領域,這不僅有利于其他行業發展,更能傳承和推動中國文藝事業發展,彰顯中華民族文化自信。”
對于AI技術在文藝領域的應用存在的一些不利因素,黃鳳霞也有自己的總結:其一,人工智能的文藝創作會擠壓原創者的生存空間;二是AI創作依賴網絡大數據整合,作品多為模擬,質量難以提高且同質化嚴重,這不僅構成對原創者的侵權,還因缺乏真情實感和原汁原味,降低了作品的思想性,影響文藝事業發展。同時,AI創作還可能導致抄襲等行為的發生,對原創者造成損害。
針對這些問題,黃鳳霞認為,首先在高校開設AI課程很有必要:“讓文藝創作者與AI科技擁抱協作。通過這種方式,文藝創作者可借助AI獲得靈感,同時人工可彌補AI創作在思想性、原汁原味等方面的不足;還為原創者提供空間,AI數據要為原創者在網絡上提供建立鏈接的軟件,原創者可根據自身對生活的感受創作出具有風格和個性特點的作品,放入鏈接中。這既對原創者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促使AI提升水準,推動文藝作品向高質量發展。三是加強法律邊界界定,保護原創者的創作權。對于模擬他人作品的情況,要標注作品出處,對近似或雷同的作品要顯示數量,通過法律法規避免或減輕侵權行為,營造AI創新與尊重人類藝術價值的共生環境。”
黃鳳霞表示,自己作為高校文藝工作者和教育者,一直關注中國文藝事業的發展,希望通過自己的提案,為文藝事業在AI時代的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記者 張亞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