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4日,知名作家瓊瑤在新北市淡水區的家中離世,享壽86歲。
這位被譽為愛情教母的作家,一生創作了66部小說,其中55部被改編成了電影,34部被改編成電視劇。整個華語圈子里,長達30多年都刮著一股「瓊瑤熱」。
而她本人的情史也是相當曲折復雜,一點也不輸她筆下的精彩故事。
瓊瑤一生中三段刻骨銘心的戀情,有不惜與父母決裂的師生戀、有痛苦不堪的失敗婚姻,還有與有婦之夫長達十多年的的婚外情。
有人說瓊瑤筆下的故事是三觀不正,也有人說瓊瑤是「唯愛至上」她這一生究竟經歷了什么?
看完今天這篇文章,我想你會更了解瓊瑤,也更能理解她所創作出來的愛情故事了。
窗外的青春
1938年4月20日,瓊瑤出生于四川成都,她的本名叫陳喆。父親陳致平是歷史學家,著有《秦漢史話》、《三國史話》、《中華通史》等著作,但出身貧寒。
母親袁行恕則是一個大家閨秀,出生在北京的名門世家,從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二人之所以會相識,是因為陳致平是袁行恕的國文老師。
但師生戀在當時的大環境下被視為是離經叛道的,不過好在陳致平有一個很給力的父親,其父親自給袁行恕的父親寫了信,代子求婚。
對方看完信后大為贊賞,覺得虎父無犬子,就這樣接受了陳致平。1936年,袁行恕與陳致平結婚,那一年袁行恕20歲。
1938年4月20日,袁行恕誕下一對龍鳳胎,因為他們夫妻相識于「兩吉女中」,所以就將女嬰取名陳喆、弟弟取名陳玨,而瓊瑤就是這名女嬰。后來瓊瑤父母又生了一兒一女,四個孩子中,瓊瑤是大姐。
1949年,11歲的瓊瑤跟隨家人離開大陸遷居臺北,父母都在臺灣當起了老師。
沒過幾年,父親的課教得越來越好,還陸續開始出書。
受家庭氛圍的影響,瓊瑤也很熱愛文學,孩童時期最愛的就是買書、看書、看電影。讀小學時,她的小說《可憐的小青》就已經被登在了《大公報》的「現代兒童」專欄上。
18歲起,「瓊瑤」就正式成為了她的筆名,這個名字出自《詩經》詩句「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意為細膩純潔的極品美玉。
不過母親卻不太支持瓊瑤寫作,一心希望她能按照傳統的路徑,考上大學,可偏偏瓊瑤的功課壞透了。
她在自傳《我的故事》中寫道「我可以很專心的去寫一篇稿,就是無法專心的去研究X+Y是多少?我可以一口氣看完一本小說,就是無法看懂水是由什么組成,人是什么碳水化合物?」
有一次,瓊瑤數學只考了20分,學校下發了一張通知書,讓瓊瑤拿回去給父母蓋章,要求家長嚴加督導瓊瑤的學習。
回到家后,瓊瑤看到小妹正坐在玄關抱頭痛哭,瓊瑤問發生了什么,不想小妹說到自己這次只考了98分,沒考到100分。
瓊瑤目瞪口呆,當天她磨蹭到了深夜才把通知書遞給了母親,可想而知,母親的臉色瞬間就沉了下去,她對瓊瑤說「你要我們做父母的拿你怎么辦?為什么你一點都不像你妹妹?」
瓊瑤在自傳中寫道「人生就那么現實。當你有四個孩子,你絕不會去愛那個懦弱無能的,你一定會去愛那個光芒四射的!一天又一天過去,母親越來越愛小妹,父親越來越愛小弟。而且,他們也不再費力掩飾這個事實。」
臨近高考時,瓊瑤的母親曾不斷對瓊瑤說「你一定要拼出你全部的力量!萬一考不上,不是你一個人的失敗,是全家的失敗!你好自為之,千萬不要讓父母失望!」
但這反而給了瓊瑤無盡的壓力,她被學業折磨得面容憔悴,同學都戲稱她是林黛玉。
就在這個脆弱的時候,比瓊瑤大整整25歲的國文老師蔣仁闖入了她的世界。
蔣仁結過婚,妻子已去世。喪偶后,42歲的他孤身一人來到臺北當中學老師。對于瓊瑤來說,蔣仁學問淵博、滿腹詩書,會詩詞歌賦,是她崇拜的對象。
而蔣仁對瓊瑤,則是充滿了憐惜之情。二人的感情很快變質,孤獨和寂寞之中,一段師生戀悄然展開。
但可想而知這段戀情依舊是不被世俗所接受的,當時瓊瑤只有17歲,還未成年。她也曾多次嘗試與蔣仁分手,但最終還是沒能割舍掉這段感情。
最后蔣仁抓著瓊瑤的肩膀,對她說:「為了我考上大學吧,大學四年后,你如果沒有變心,我還在這兒等你!」
然而,萬眾期待之下,瓊瑤還是落榜了,整個家庭都陷入了低氣壓。更糟糕的是,這段師生戀在此時被瓊瑤的父母知道了。
憤怒的袁行恕把這一切的責任都歸咎于蔣仁,她先是一狀告到警察局,說蔣仁「引誘未成年少女」,接著又一狀告到教育部,說蔣仁「誘拐學生」,師道尊嚴何在?
教育部最終解聘了蔣仁,蔣仁從此身敗名裂,逃去了南部。臨行前,他給瓊瑤寫了一封信,說要找個地方「舔平他的傷口」。后來這句話被瓊瑤用在了很多小說里。
瓊瑤因為這件事整個人都陷入了崩潰,她并不懷疑母親對自己的愛,但卻感到自己被撕成了一片一片。
她想,自己和母親一樣,都是在年少時愛上了自己的國文老師,只是蔣仁的年紀比自己大了太多,而相比之下父親只比母親大了8歲,而且自己的父母不像外祖父母那樣灑脫。
蔣仁離開后,母親要求瓊瑤再考一次大學,但這次瓊瑤依舊是名落孫山。母親又要求瓊瑤三戰高考,可瓊瑤知道自己根本就不是上大學的料。
徹底放棄考學后,瓊瑤開始在家里嘗試寫作。這時,一個叫慶筠的男生意外出現在她的生活里。
慶筠本名馬森慶,原籍浙江,自幼失去父母,家境貧困,17歲高中畢業后跑到臺灣投奔舅舅。他靠著自己的努力,考入了臺大最熱門的電機系,但因為熱愛寫作,毅然選擇轉入了外文系。
那時26歲的慶筠,為了寫歷史小說,在別人的介紹下,來到了歷史學教授陳致平的家查閱資料,就這么和瓊瑤相識了。因為兩人都熱愛文學,有共同話題,感情逐漸升溫。
但瓊瑤的心里仍舊放不下初戀蔣仁,她覺得自己不會再戀愛了。有一天,瓊瑤生病躺在床上,廚房煤球冒出的煤氣讓她不停地咳嗽。
慶筠看到了,連忙給廚房的門加了一條彈簧,讓它能自動合上,還拿著膠紙,把門縫密密地貼起來。
瓊瑤覺得他好傻,畢竟那扇門一天要開開關關幾十次,貼膠紙有什么用?但突然想到,自己在這小屋里住了快十年,第一次有人想幫忙阻擋煤氣,便潸然淚下。
后來慶筠向瓊瑤求婚,說:「我們結婚吧!與其分在兩處,各自孤獨地寫作,不如聚在一起,結伴寫作!」
瓊瑤受不了母親一直逼她再戰高考,也不想接受父母為自己安排的婚事,于是為了躲避家里的壓力,就點頭同意了。
婚前,瓊瑤想要坦誠一點,她對慶筠講述了自己初戀的故事,并且坦白說「老師會永遠活在我的心里」。
這么炸裂的消息,讓慶筠當場暴怒,他表示不能接受、婚禮取消。
可或許是放不下瓊瑤,隔天慶筠就反悔了,對瓊瑤說「昨天我說的話取消,不算!只要你肯對我好,我們有的是天長地久來培養感情!我就不相信你對我的愛,不會越來越深!」
瓊瑤很感動,她下定決心要做一個最好的太太。
1959年,二人結婚了,但婚姻生活并不如想象中美好,后來瓊瑤曾經用「貧賤夫妻百事哀」來形容這段婚姻。
那時兩人都只靠寫稿為生,掙不了多少錢。一天的菜錢,只有七塊錢,超過了這個數目,月底就會沒錢用,有時甚至會為了要不要買一個吃粽子而發生爭吵。
為了生計,慶筠在高雄的臺灣鋁業公司找了個工作,但心里滿是怨氣,覺得是瓊瑤「謀殺了他的寫作生命」。
最關鍵的是,瓊瑤的初戀就像一根刺,每每兩人爆發矛盾,慶筠就會說:「我知道你對我什么都不滿意!因為你心里始終有個人!你忘不掉他!」
就在這個時候,22歲的瓊瑤懷孕了,兩人的婚姻勉強維持了下去,但慶筠在瓊瑤生產前又被派往國外工作,二人感情更加惡化。
慶筠飛走的第二天,瓊瑤就生下了兒子陳中維,然后一邊寫作,一邊照顧兒子,收到稿費后還要時不時地給遠在異國的慶筠寄去生活費。
在陳中維19個月大的時候,瓊瑤就把他送到了托兒所,以便讓自己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寫作。
對于瓊瑤來說,她主要的生活來源就是稿費,而瓊瑤發現愛情小說的退稿率低,于是就越寫越多。
1962年,瓊瑤陸續在《皇冠》雜志上發表《情人谷》、《黑繭》、《幸運草》等中短篇小說。
慶筠外派歸來后,帶著瓊瑤和兒子,舉家搬到了公司所在地高雄。
上班之余,他也兼職寫稿,不過卻沒能有什么發表的機會,而科班出身的他,對于瓊瑤的作品卻很是看不起,他對瓊瑤說「如果一天到晚寫這些沒深度的東西,一輩子都不會進步。你會陷在流行通俗的窠臼里再也跳不出。」
還責怪瓊瑤,如果不是為了上班養活你,我早就成作家了。慶筠的這番冷嘲熱諷實則就是在掩蓋自己的郁郁不得志,他后來還染上了牌癮,玩牌玩到徹夜不回家。
反觀瓊瑤這邊,事業越來越風生水起,《皇冠》雜志社向她約稿長篇小說,她開始更加積極地投入創作。
1963年,瓊瑤結合自己自身的經歷,完成了第一篇長篇小說《窗外》,開始在《皇冠》上連載。小說講述的是女高中生江雁容與年長自己二十多歲的國文老師康南相愛,無奈父母極力阻攔。
分手后,江雁容草率與他人結婚,康南則因世俗流言被學校辭退。江雁容婚后不堪疑心重的丈夫的凌辱,又前往南部尋找初戀,卻不想康南已經老態龍鐘...
如今很多人都將《窗外》視為瓊瑤的成名作,但這篇半自傳性質的虐戀故事卻在瓊瑤家庭內部引發了軒然大波,也拉開了一段三角戀的帷幕。
煙雨蒙蒙的愛恨
在《窗外》發表后,瓊瑤的父母很快就表達了強烈的反對。父母寫信對她說:你以為大家是喜歡這部「作品」,而買這本書嗎?大家不過是要看看你的風流自傳而已!
丈夫慶筠更是對瓊瑤公開初戀經歷感到羞憤,他對瓊瑤說:「你恨不得向全世界宣布你的真愛,把我置于何地?你有沒有顧全過我的自尊、我的感覺?」
慶筠甚至在報紙上公開指責瓊瑤,兩人的關系到了冰點。瓊瑤覺得,丈夫是在嫉妒她的成功。
就在這個孤立無援的時候,瓊瑤遇見了平鑫濤。平鑫濤1927年7月24日出生在江蘇常熟,1949年遷居臺北。
他的本行是會計,最早任職于臺灣肥料公司南港廠,在那里認識了年輕漂亮的同事林婉珍,二人結為夫妻。
出于熱愛,工作之余平鑫濤和朋友一起創辦了文藝雜志《皇冠》。
1954年,《皇冠》初創,條件異常艱難,由于利潤太少,平鑫濤手下,只有一個職員,看稿、編輯、美工、印刷、校對,這些工作他樣樣都要親力親為。
太太林婉珍則幫忙管賬,以及負責訂閱客戶登記、打包郵寄等等雜務。
1961年,瓊瑤第一次在《皇冠》上發表了短篇小說《情人谷》,平鑫濤很快就注意到了這位感情充沛的作家,并以編輯的身份,鼓勵瓊瑤書寫長篇小說。
1963年,瓊瑤的《窗外》在《皇冠》雜志刊出,一夜爆紅,可以說也拯救了原本瀕臨倒閉的皇冠雜志。
1963年初冬,皇冠雜志邀請瓊瑤來臺北做電視采訪,瓊瑤坐火車從高雄到臺北,是平鑫濤去車站接的她,二人第一次見面。瓊瑤這樣描寫到當時的場景:
「我到了臺北,鑫濤親自到火車站來迎接我。我們素昧平生,但已通過數不清的信。鑫濤站在那兒,很肯定的注視著我說:你一定就是瓊瑤!我問:怎么會認出我來?
他說:從《窗外》里認識的,從《六個夢》里認識的,從《煙雨蒙蒙》里認識的!后來,我才知道,鑫濤是個相當沉默寡言的人。但他第一次見我,卻說了很多話。」
平鑫濤同樣在自傳《逆流而上》中寫道:「我一眼就認出她是瓊瑤。我們雖然從未見過,卻是似曾相識。本來只是對她文才的仰慕,沒有任何私情的羈絆,但那不忍,尤其知道不忍后的故事,難免憐惜,撥動了心弦的第一個音符。」
做完節目后回到高雄,瓊瑤發現家里寄來了一臺高級電唱機,還有幾張平鑫濤挑選的鋼琴曲唱片。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瓊瑤那已支離破碎的婚姻。
1964年,瓊瑤和慶筠分居了一段時間,帶著兒子,搬到臺北去住,平鑫濤幫瓊瑤租了一套房子,地點就在皇冠雜志社的斜對面。
那是一棟兩層小樓,對瓊瑤來說實在是太豪華了,她擔心付不起租金。平鑫濤卻鼓勵她,只要你不停下筆,你就負擔得起!不只負擔得起這棟房子的房租,你將來還會擁有一個你想象不到的世界!
當時平鑫濤還不知道瓊瑤和慶筠在鬧離婚,為了讓瓊瑤專心創作,沒有家庭的后顧之憂,平鑫濤甚至提出讓慶筠到自己認識的報社去上班,但慶筠沒有接受。
在經歷了分居和無數爭吵之后,瓊瑤還是和慶筠在1964年離了婚。瓊瑤的母親也是支持瓊瑤離婚的,當時她對瓊瑤說:一個壞雞蛋,你咬一口知道它是壞的,難道你還要把它吃完嗎?
離婚后,瓊瑤和平鑫濤越走越近,平鑫濤既是瓊瑤的出版人、經紀人、老板,也是瓊瑤的讀者、朋友。
瓊瑤的書,都交給平鑫濤出版,平鑫濤給瓊瑤百分之十五的版稅,二人從沒簽過任何合約。
瓊瑤說,平鑫濤看起來有用不完的能量,平鑫濤則對瓊瑤說,自己一生貧苦,立志要成功,所以工作得像一頭牛,「牛」不知道什么詩情畫意,更不知道人生里有「轟轟烈烈的愛情」。
直到遇見瓊瑤,這頭「牛」突然發現了他的「織女」,顛覆了他的生命。
只是幸福歸幸福,痛苦歸痛苦,不要忘了,平鑫濤已經結婚了,還和妻子育有三個子女。瓊瑤也覺得極度愧疚,多次嘗試分手,卻總被平鑫濤挽留。
況且二人的事業已經高度綁定,瓊瑤是《皇冠》的核心支撐,這個經濟糾葛同樣復雜。
瓊瑤的母親得知這段孽緣后,大罵平鑫濤不是男人,還對瓊瑤說:「這種男人又要家庭,又要兒女,又要事業,又要風流名氣,最后毀掉的是你。」
瓊瑤在自傳中寫過這樣一段她試圖和平鑫濤分手的插曲:車子在烏來的環山公路上疾駛,平鑫濤說了幾百條無法分手的理由,瓊瑤還是一定要分手。
爭執到激烈處,平鑫濤急踩剎車,讓瓊瑤下車,接著關上車門轟起引擎,瓊瑤情急之下整個人撲上了引擎蓋,平鑫濤也從車里沖了出來,兩人在懸崖邊擁抱痛哭。
平鑫濤對瓊瑤說,孩子還小,請瓊瑤等他幾年。
很多讀者會好奇,瓊瑤筆下的愛情故事為何總那么驚天動地,男女主角為何動不動就歇斯底里,只能說,藝術源于生活啊。就這樣,瓊瑤在甜蜜的糾結中,做了平鑫濤多年的情婦。
平鑫濤的妻子林婉珍,顯然也是知道這段婚外情的。林婉珍小的時候家庭貧寒,青年只能寄居在長姐家,養成了堅強務實的性格,婚前就是很難得的職場獨立女性。
在婚后、平鑫濤創辦《皇冠》初期,她是丈夫堅定的支持者和忠實的工作伙伴,她形容這段婚姻是「他努力推動他的夢想,我照顧好我們的家庭」。
一天,平鑫濤帶著當時 剛出版《窗外》的瓊瑤來家里吃飯,林婉珍像招待其他皇家作家一樣做了一桌菜。
席間,瓊瑤還跟林婉珍提到自己的兒子跟他們的小兒子同年,一番話讓林婉珍深感親近,彼時的林婉珍沒有想到她的家庭之后會因為這個女人而破裂。
林婉珍在她的回憶錄《往事浮光》中寫道「那天我正在上班,瓊瑤忽然穿著一身中國式的織錦緞上衣到家里來問鑫濤,好不好看?家里的幫傭歐巴桑當時正在掃地,看到這一幕跑來跟我說,她覺得很奇怪。我也覺得莫名其妙,你有新衣服,為什么要跑來叫別人的老公看?」
還有一次,瓊瑤給平鑫濤家打電話,林婉珍不知道平鑫濤已經在客廳接了,她在樓上也同時接了分機,聽到瓊瑤問平鑫濤你在做什么,平鑫濤說在看報紙,問瓊瑤在做什么?
瓊瑤說,我在吃牛肉干,要不要從電話里送一點給你吃?林婉珍不愿再聽下去就掛了分機。
又到了某天深夜,平鑫濤一直不回家,林婉珍鼓起勇氣打電話到瓊瑤家中找人,瓊瑤卻說平鑫濤正在她這里打麻將,讓林婉珍來把他領走。
林婉珍聽了很震驚,因為結婚那么久,她從來不知道平鑫濤竟然會打麻將。
林婉珍曾經出面與瓊瑤談過一次,瓊瑤當場答應退出這場三角戀,但到了第二天,平鑫濤照舊會來找瓊瑤,一切都沒改變。
據瓊瑤所說,她是真心想要退出這段關系,甚至不惜要與他人結婚,來逼迫平鑫濤結婚。結果平鑫濤聽聞她要結婚的消息很是著急,連忙阻止。
1976年,平鑫濤以「妻子林婉珍堅強,而瓊瑤很脆弱」為理由向林婉珍提出了離婚。
1979年5月9日,41歲的瓊瑤與52歲的平鑫濤結了婚。結婚那天,瓊瑤沒有穿婚紗,只在胸口別了一朵蘭花,希望兩人能一直相伴到晚年。
值得一提的是,關于這段三角戀情,三位當事人都各自出書講述過屬于自己的版本。
瓊瑤于1989年完成了《我的故事》,之后多次再版,更新其內容,也包含了更多瓊瑤晚年的趣事。平鑫濤2005年出版了《逆流而上》,林婉珍2018年寫了《往事浮光》。
有趣的是,三人對這段情感糾葛的描述都各有不同,尤其瓊瑤和林婉珍的版本可以說是大相徑庭。
比如,林婉珍在書中說,有一次她在書房里發現了瓊瑤寫給平鑫濤的信,其中一句是「窗外正稀里嘩啦下著小雨,你來了,寂寞就從門縫里出去」。
但瓊瑤卻表示,林婉珍所說的這信純屬是杜撰的,她在《我的故事》中寫道:「有人假冒我的名字,杜撰過我寫給鑫濤的情書,我在網絡上看到,立即啞然失笑了。
我笑著問朋友:“人不是來了嗎?大門沒開嗎?為什么寂寞還要鉆門縫呢?” 這種假造的情書,還公然上市,算不算“冒名侵 權”呢?值得探討! 」
關于瓊瑤所寫的「平鑫濤欲將車開到懸崖逼她不要分手」的橋段,林婉珍則表示,不可能發生這樣的事,因為據她了解,當時瓊瑤的弟弟也在車上。
但說實話,這樣一段長達十幾年的感情糾葛,是很難用一句孰是孰非來評斷的,個中真相外人恐怕也很難知曉了。
不過可以肯定的一點是,瓊瑤與平鑫濤結婚后,不管是瓊瑤的事業,還是皇冠出版社的經營業績,都很快走上了巔峰。
瓊瑤熱潮
在與前夫的那段五年的婚姻中,苦悶的瓊瑤相當高產。1964年,瓊瑤就出版了《煙雨濛濛》、《六個夢》、《幾度夕陽紅》等六部暢銷書。
隔年,導演李行把瓊瑤短篇小說《六個夢》中的《追尋》《啞妻》改編成了電影《婉君表妹》和《啞女情深》,正式開啟了瓊瑤作品影視化的道路。
邵氏影業很快也買走了《船》、《寒煙翠》、《紫貝殼》的拍攝版權,《船》在上映之后成為當年香港國語片票房亞軍。
1976年,瓊瑤與平鑫濤等人合資成立巨星影業公司,專門把自己的小說作品翻拍成電影,那段時間,林青霞成為瓊瑤指定的女主角,也因此小有名氣。
不過這些電影很快就因為故事太俗套被市場淘汰,1982年,瓊瑤宣布不再拍電影。但即便如此,短短20年間,瓊瑤的小說就已經被改編成了50多部電影。
折騰了幾年,瓊瑤覺得累了,她只想找個地方安靜寫寫書,不過平鑫濤的事業心很強,拉著瓊瑤開始轉戰電視圈。
1986年,瓊瑤和平鑫濤一同創建了怡人傳播公司,推出首部瓊瑤作品改編的連續劇《幾度夕陽紅》,創下了前所未有的高收視,隨后他們又趁熱打鐵,拍攝了《婉君》、《啞妻》、《三朵花》、《雪珂》。
這幾部瓊瑤劇,大多都在臺灣的八點檔播出,可以說無一例外都是虐戀。
《婉君》里,三兄弟同時愛上婉君,婉君陷入痛苦的四角戀;《啞妻》中,方依依被丈夫背叛,抑郁而終;《三朵花》中,二姐發瘋;《雪珂》中,雪珂在羅家被強迫...
但這些劇往往越是虐心,越是有收視率。畢竟在那個白色恐怖的壓抑時代,瓊瑤這些突破傳統愛情觀念、突破階級相愛的劇情,還是相當有娛樂性和吸引力的。
到了1998年,《還珠格格》出現了,瓊瑤的作品終于開始不那么苦情了。
《還珠格格》的爆火,成了一代人的青春記憶,那個時候只要打開電視,無論什么時候都有頻道在播,甚至日本、韓國、還有不少東南亞國家的觀眾也看得如癡如醉,趙薇、林心如、蘇有朋等明星也因此一炮而紅。
2000年,瓊瑤又將舊作改編重制,推出《情深深雨濛濛》。2007年的《又見一簾幽夢》、2011年的《新還珠格格》,每一部都是家喻戶曉。
「瓊瑤式愛情」甚至成為了一種火遍亞洲的概念,給了無數少女愛情的幻想。
2013年,瓊瑤推出原創新戲《花非花霧非霧》,集齊林心如、李晟、張睿等演員,還為了迎合潮流,加入了韓國元素。
然而這部劇卻成為了瓊瑤劇的拐點,播出后觀眾吐槽說劇情老套、節奏慢、臺詞肉麻,簡直是「雷劇」。
有人調侃說,50年過去,瓊瑤還在編織同一個夢,已經從「苦情阿姨」變成劇情夸張的「雷劇奶奶」。
緊接著,瓊瑤過去作品中的不少劇情和臺詞,又被翻出來,被評價為「狗血」和「三觀不正」。
比如《水云間》里,女主懷孕后,對爭做孩子父親的前夫和情人說:「你們可以照顧我,照顧孩子,但是就是不要搶做誰是孩子的父親」;
在《情深深雨蒙蒙》中,何書桓面對如萍和依萍的感情,回應稱「我不是天下唯一一個為兩個女人動心的男人吧!」
《又見一簾幽夢》中,費云帆在面對綠萍的質問時,竟然說出了:「那時候的你,只不過是失了一條腿,紫菱呢,失去的是她的愛情啊!」
除此之外,瓊瑤小說中女主人公也曾經說過不少雷人的話,比如:「他是強盜,我愛他,他是土匪,我愛他,他是殺人犯,我也愛他,沒有他我就不要活了!」
其實這也是瓊瑤作品中比較受爭議和矛盾的一點。瓊瑤劇中女性的角色,往往一方面控訴封建男權對女性的壓迫,另一方又愛情至上、忍辱負重,把婚姻看得比什么都重。
只是時代變了,這種想法自然就顯得有些過時。演過不少瓊瑤作品的趙薇就曾說:「當時我們演的時候,沒人覺得何書桓是渣男,但現在所有人說他是個渣男,好像觀念變了,以前就只覺得他是個癡情男子。」
在劇集被罵之后,瓊瑤沒有過多回應,只是漸漸淡出了娛樂圈,回歸家庭生活。
雪花飄落
2002年,75歲的平鑫濤開始疾病纏身,帶狀皰疹、前列腺癌、中風一樣樣都來了。2015年,平鑫濤被診斷患上血管性失智癥。
2016年2月29日,平鑫濤在重度失智的情形下,躺在床上突然意識完全不清,再也沒有醒過來。
各種檢查過后,醫生發現平鑫濤在原有的疾病基礎上,又患上了「大中風」,腦中有大面積血管栓塞。
醫生對瓊瑤說,這是不可逆的病,他不會再醒來了,如果插上鼻胃管,他可能可以活很多年,如果不插管,就會慢慢地走了。
2014年10月,平鑫濤確診失智癥之前,曾讓瓊瑤代筆給兒女們寫了一封信,交代身后事,其中提到「當我病危的時候,請不要把我送進加護病房,無論是氣切、電擊、插管、鼻胃管、導尿管……通通不要,讓我走得清清爽爽。」
瓊瑤陪伴了平鑫濤半輩子,她認為丈夫想要體面地離開,于是堅決反對插管。然而平鑫濤的子女們認為醫院并沒有下病危通知書,父親只是昏迷了,覺得父親活著比什么都重要,提出要插管。
妻子對丈夫的愛和子女對父親的愛,兩種愛沒有孰對孰錯,只有立場不同,但瓊瑤和平家子女間的關系卻因為平鑫濤插管一事降至了冰點。
雙方互嗆了好幾個回合,后來從「就事論事」,演變為了「舊事重提」,平家子女說「身為子女,我們從來不曾忘記當年發生過的種種事情,以及自己母親所受到的委屈和痛苦,如果一段愛情是建立在傷害另一個人上,那么這樣的愛情無論如何并不偉大,也不值得拿來歌頌炫耀」,
瓊瑤也不甘示弱地表示「人在做,天在看,不要如此殘忍和惡毒!你們畢竟是鑫濤的孩子,自從他2002年生病后,是我每天在照顧他,沒有功勞也有苦勞!」
最終瓊瑤選擇了讓步,讓平鑫濤插鼻胃管,但隨后也宣布與皇冠出版社分家,將自己作品的版權獨立運營,同時開始支持安樂死立法。
2017年8月,瓊瑤出版《雪花飄落之前:我生命中最后的一課》,以自己的親身經歷,訴說病人自主權的重要性,并借此呼吁「善終權」。
2019年5月23日平鑫濤去世,享年92歲。
據媒體報道,平鑫濤在生前曾明確了遺產的分配,皇冠出版部分交給平家子女,可園和影視產業則給瓊瑤。
可園是平鑫濤和瓊瑤共同生活的獨棟別墅,坐落在臺北市寸土寸金的忠孝東路四段,2013年時的估價為25億新臺幣。
2022年3月,瓊瑤離開了可園,搬去了淡水豪宅雙映樓居住。她說「搬離可園是一種放下,離開可園,對我也好。我對我的期望就是放下和快樂,快樂是最重要的,不是那些金錢和地位」。
2024年12月4日,瓊瑤也離開了人世,但另一場未完的「戲」正在上演。
2024年5月,瓊瑤去世前半年,最后一次修訂自傳《我的故事》,增加了最新內容。
其中提到,平鑫濤葬禮后的第三天,平家兒女給瓊瑤送來了一份平鑫濤的手寫遺囑,除了給瓊瑤這個第一順位繼承人的特留份外,其余部分都給了三個孫輩。
瓊瑤說:「收到這張意外的遺囑,我有點納悶。一直以來,我和他都是夫妻財產共有制,當我們逐漸老去時,我覺得我們的財產都是統管,糊里糊涂分不清。曾經提議去改為“夫妻財產分有制”,以防止將來兒孫有爭執。
他總是笑而不談。原來他已經這樣清清楚楚地寫明白了。我只有政府保留給第一順位繼承人的特留份,外傳有別墅、公司、x億x千萬都以訛傳訛。
我想想,這就是鑫濤吧!他把所有的愛都給了我,把所有的錢都給兒孫,在他內心,可能認為這樣是公平的,只是,沒有事先和我討論,讓我在他去世后才知道,也未免太用心機了!」
除了遺囑,瓊瑤還發現平鑫濤在銀行里有兩個秘密保險箱,她不知道里面有什么東西,鑰匙掌握在平家子女手中。
如今,瓊瑤去世,在遺囑中未提及遺產分配問題。據媒體報道,瓊瑤版權費或超44億新臺幣,她的遺產歸屬權也存在不確定性。
對此,兒媳何琇瓊發聲,「嚴禁投機行為,遏制侵權」,表示瓊瑤生前,就已經委托她管理版權事務,平鑫濤的子女并非瓊瑤的合法繼承人,自己會保護這些知識產權的完整性。
但平家子女于12月18日發表了一封公開信,信中首次將瓊瑤稱為「瓊瑤媽媽」,他們認為「父親和瓊瑤媽媽的合作是我們家庭共同經歷的一部分,那些成功的背后也有我們的付出和支持。
記得有一次我們在討論遺產分配時,氣氛變得有些緊張,我們并不是貪婪的想要爭奪什么,只是希望能夠得到應有的尊重和認可。」
可想而知,這場版權遺產之爭在未來可能還要再糾纏一段時間。
回過頭來看看瓊瑤這精彩的一生,浪漫、虛幻、風花雪月,始終是她廣為人知的關鍵詞。在瓊瑤離世的6天前,她還曾在臉書發文《憶亡夫》,講述與平鑫濤56年的情史。
對于瓊瑤而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她依舊愿意相信愛情,也相信平鑫濤是愛了她56年的,她寫道:
「你曾說,我教會了你什么叫浪漫,其實在我心里,你一直是個浪漫的人!如果你不浪漫,怎會在我家有賓客時,扮成北極熊來突襲我!說實話,扮大熊的你,實在丑極了!我藏著你扮大熊的照片,從來不肯公開,因為你把自己化裝得太丑太丑了。可是,現在當我看這照片時,我落淚了!那只北極熊,是很可愛很可愛的!」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瓊瑤其實經歷過一個非常混亂、完全與浪漫無緣的童年。
在那個戰亂的年代,瓊瑤曾在東安河里,險些經歷死亡;在山溝里,母親差點被日軍擄去;白牙鎮上,兩個弟弟失散;桂林城內,一家終于擁抱團圓...
這些復雜的成長經歷和家庭背景,似乎讓瓊瑤格外早熟、情感也格外濃烈。
在平鑫濤為瓊瑤小說所做的序言當中,他這樣寫道:「常常覺得,她雖然年紀大了,對工作還維持著年輕時的熱情。每次寫作或編劇時,她全力以赴,好像在燃燒著她的生命。
她對我說:但我愿生之時如火花般熾烈燃燒,死之際如雪花般飄然落地。活一天,就要維持熾熱的心。死的時候,要保持沒被污染的靈魂,像雪花般飄然落地,化為塵土。
這樣的人生,就是我要的人生!」如今「春來春去俱無蹤,徒留一簾幽夢」,瓊瑤好像也真的,過上了自己想要的人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