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錯,不是一回事兒。雖然只是“名相之爭”,但也值得說道說道。
首先,蚱蜢是個啥玩意兒?
李清照詞曰: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無須考證,猜也猜得到舴艋源自蚱蜢,看中華蚱蜢/Acrida cinerea即可知也,身形恰似兩頭尖尖的小船。
圖1 中華蚱蜢
梅花大鼓《王二姐思夫》有“呱嗒扁兒甩籽就在蕎麥梗兒上”之句,“呱嗒扁兒”即中華蚱蜢,我鄉稱“老扁”。然 此獠“甩籽”于土中,并非“蕎麥梗上”,最早似為“蕎麥埂”,即蕎麥地里的田埂,后訛傳為“蕎麥?!保踔凉戮V還唱了個“蕎麥葉”,更是離譜。
圖2 中華蚱蜢
“中華蚱蜢”之名出現在很多學術論文中,未知引自何種權威典籍,而我在四十多年前就記住了。當年鄰居阿姨執掌學校標本室,曾利用職務之便放我進去看過,標本盒上就這么寫的;對花鳥魚蟲的錯愛,大概也是彼時種下的蠱,至今仍未稍減。
其次,“蚱”和“蜢”又是什么情況?
蚱蜢或是不可分的連綿詞,分類學家借此2字命名兩個相近類群,再加上蝗,直翅目蝗亞目蝗下目3總科就湊齊了:蝗總科、蚱總科和蜢總科。如何區分?So easy,下面用“三個代表”簡要說明之。
圖3 棉蝗
棉蝗?/Chondracris rosea,人送綽號“蹬倒山”,國內蝗蟲之體型No.1。前胸背板在頭部之后,兩側向下延伸呈馬鞍狀;觸角長于頭部,蝗總科識別要點之一。
圖4 日本蚱
日本蚱/Tetrix japonica,北方最常見的蚱。蚱總科的突出特點是“前胸背板向后延伸,蓋住腹部”,其微小軀體基本都被“金鐘罩鐵布衫”所籠罩。
圖5 變色烏蜢
變色烏蜢/Erianthus versicolor。蜢總科相貌怪異,一言以蔽之:驢長臉,觸角短,腹部末端像難產。你看,后面有一個大“疙瘩”,好似憋了一坨屎,而蝗總科并不這樣。
蝗總科和蚱總科均廣布南北,所在多有;蜢總科產于西北、西南、華中以及華南地區,華北不見其蹤跡,本磚家未曾有緣得見,希望有生之年能填補這項空白。
蚱蜢屬于蝗總科
俗語中的螞蚱,通常指蝗總科,有時也泛指蝗亞目。
圖6 二色戛蝗
最先出場的中華蚱蜢,其實非蚱非蜢,更常用的名字是中華劍角蝗,見于《中國動物志》;類似的尖腦殼還有短額負蝗/Atractomorpha sinensis、二色戛蝗/Gonista bicolor等,觸角均長于頭部,符合蝗的特征。
圖7 淡紅尖蝗
國內的蝗多數樸實無華,少有設色艷麗之輩,這位妖孽來自非洲,名曰淡紅尖蝗/Taphronota ferruginea,腦袋尖似蜢總科,然觸角太長,暴露了蝗總科的身份。
圖8 長角蝗
長角蝗科也是蝗總科的異類,竟然擁有螽斯一般飄逸修長的觸角。上圖中Tanaocerus koebelei,產于美國沙漠地區,連個中文名都沒混上。另請參閱:
怪物扎堆的蚱總科
大部分蚱的前胸背板略呈菱形,故又名菱蝗。
圖9 鉆形蚱
兒時常鉆草窩逮螞蚱,大小通殺,碰到蚱也不放過。除日本蚱外,或許還有鉆形蚱/Tetrix subulata,夜晚在昏暗的燈光下亂飛亂撞的可能也有它。
圖10 鉤角股溝蚱
蚱總科主場在熱帶亞熱帶,北方種類寥寥且平平無奇。請看南方的鉤角股溝蚱/Saussurella decurva,前胸背板不但向后延伸,還在頭上多出“一把刀”!不要太驚訝,還有背上插倆“匕首”的......
圖11 莫西干葉蚱
莫西干葉蚱/Paraphyllum antennatum,產于妖孽叢生的婆羅洲,前胸背板脊呈薄片狀,如同莫西干發型,“目的”是模仿葉片,干擾捕食者視線。具備此項技能的蚱不止一種,蚱亞科、短翼蚱亞科中皆有之。
圖12 長頭蚱
最后推出的是某長頭蚱/Ophiotettix limosina,完整中文名不知,也出自印尼。本來尖腦袋在螞蚱堆兒也不算出格,偏又頂上一對燈泡似的“大眼睛”,詭異至極。
圖13
昨天看網文《中國蜢總科昆蟲初級識別圖鑒(2024版)》,文中提到蚱總科特征之一是觸角較短,顯然不太對。各種蚱觸角長短不一,有些甚至與體長相仿,你看長頭蚱,那家伙的頭固然比較長,然而觸角更長。
蜢總科也不遑多讓
圖14 蜢總科代言人,草蜢(Grasshopper)組合
蜢總科多數種類的頭部形似馬首,且觸角較短,又名短角蝗、馬頭蝗。鄰省河南有蜢總科分布,我蔥省無之。
圖15 比蜢
某種比蜢/Pielomastax spp.,枕蜢科比蜢屬。該屬在我國已知14種,分布于華中以及西北地區,成蟲完全無翅。要是養殖供食用的蝗蟲也“缺翅”就好了。
圖16 雙凹脊蜢
雙凹脊蜢/Chorotypus biemarginatus,臺灣好像叫擬葉短角蝗,產于東南亞。也是靠模仿樹葉躲避天敵,前胸背板隆起且向后伸展,有點像蚱類;但你要是把那勞什子掀掉,剩下的部分就很像普通的蜢了。
圖17 ?蜢
南美熱帶雨林中的Proscopiidae科,有人稱之為“枝蝗”,并列入蝗總科,誤矣;這是標準的蜢總科,因為長得細腳伶仃像個圓規形似竹節蟲,故名?蜢科。國內有人養作寵物,不知道通過什么途徑引進的。
圖18 火柴棍蜢
澳洲的“火柴棍蜢(Matchstick Grasshoppers)”,學名Callitala major,頭部削尖,整個身體直不籠統。其長相比較偏門,乍看并不符合蜢總科的特征,就連觸角都比腦袋長一點,然而它也是貨真價實的蜢。
記憶中的黑色小螞蚱是什么?
有人曾問我,印象中有一種黑色的小螞蚱,螞蟻般大小,倏忽來去,轉瞬不見,會是什么呢?我猜是蚤螻。
圖19 日本蚤螻
蚤螻屬蝗亞目之下的蚤螻下目蚤螻總科,個體普遍較小。如日本蚤螻/Xya japonica,僅3毫米左右,渾身烏漆嘛黑,前足和后足分別為開掘足和跳躍足,集土遁和輕功兩大技能于一身。我好像也見過,但又有點陌生......
圖20 東方螻蛄/Gryllotalpa orientalis
蚤螻與螻蛄大小懸殊,但形態略相似,前人誤以為是一家,后發現蚤螻與蝗關系更近,而螻蛄則是土行孫化的蟋蟀,屬直翅目螽亞目螻蛄總科,有時置于蟋蟀總科中。
螽亞目比蝗亞目狠多了
直翅目有蝗亞目和螽亞目,前者溫良賢淑,后者好狠斗勇。視頻中的“藍臉竇爾敦”正是螽亞目螽斯總科的優雅蟈螽/Gampsocleis gratiosa,俗稱蟈蟈,正逮著短額負蝗活啃,可謂生猛矣。赤手抓這玩意兒也得小心,一不留神就是血光之災,蝗蟲的牙口就沒這么厲害。
①
②
③
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