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趙匡胤定下重文輕武的國策,和他自身經歷有很大關系。
讀中國古代史你會發現,每個朝代都有自己的弊端,而每一個朝代和個人都在盡量填補前朝的不足,以史為鑒,嘗試更好的統治方式。
比如,秦朝不懂得愛惜民力,大修大建浩大的批量工程,依靠強力控制百姓,最終官逼民反,秦朝二世而亡。
劉邦建立漢朝后,鑒于秦朝滅亡的教訓,輕徭薄賦,漢初幾代皇帝采取了與民休息的基本國策,出現了中國古代史上第一個治世:文景之治。
唐朝自從安史之亂后,中央失去對地方的絕對控制力,藩鎮割據,最終唐朝滅亡后演化成五代十國。
地方割據和武將取代君主的案例在五代十國比比皆是,王朝統治者像走馬觀燈一樣,你方唱罷我登場。
后周建立者郭威和繼任者柴榮都是武將出身,取代了后漢,趙匡胤身為柴榮手下的武將,見證了這一政權更替。
柴榮去世后,趙匡胤趁后周小皇帝年幼之際,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當了皇帝,建立了大宋王朝。
眼見著一個個武將權力很大,眼見著一代代武將奪權,身為武將的趙匡胤,自己也親自參加了武將奪權篡位。
黃袍加身的趙匡胤想,如果自己將來去世了,手握兵權的手下大將,如果也來一個陳橋兵變黃袍加身,自己奪取的江山不是又拱手讓人了嗎?
為了防止手下將領學自己黃袍加身,吸取前面教訓,決定采取重文輕武的政策,削奪手下將領的權力,削減地方節度使的權力,避免中央將領和地方將領擁兵自重失去控制,以求得宋朝的長治久安。
趙匡胤隨后杯酒釋兵權,解除了手下大將的權力,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增強皇帝對地方的控制。
比如,將地方分路、州、縣三級。路是地方最高行政單位,設有轉運使司、提點刑獄司、提舉常平司等機構,分別負責財政、司法、倉儲等事務,這些機構長官相互牽制,將地方財政、司法和軍事大權分化,避免了安史之亂以來,節度使獨攬地方大權的現象。
在中央,同樣采取將各部分職能分開,分為中書、樞密院、三司等,各部門之間的權力互相制約。
其中,中書負責政務,與樞密院、三司并稱“二府三司”。中書省長官為同平章事,通常設好幾位,他們之間相互牽制。
樞密院則負責掌管軍事,樞密使為其長官。樞密使權力看似比較重,卻要和宰相共同負責軍國大事。
三司則分管財政,負責王朝的經濟命脈,包括鹽鐵、度支、戶部三個部門,三司使為最高長官。
軍事上,還采取了兵將分離的政策,平時訓練士兵的將軍和戰時帶兵打仗的將軍并不是一個人,而且軍隊要經常換將領,避免了兵員和將軍的利益關系綁定。
除此之外,還采取了強干弱枝的政策。將地方軍隊里強悍有能力的人,抽調到中央禁軍,以弱化地方軍的實力,強化皇帝身邊禁軍的實力。
宋朝采取的一系列重文輕武政策,的確避免了地方軍事官員擁兵自重的現象,也避免了中央禁軍的軍官擁兵自重的可能,宋朝的軍隊牢牢掌握在中央,最后又集中掌握于皇帝手中。
重文輕武政策是對唐朝安史之亂節度使擁兵自重,以及五代十國時期武將奪權篡位的一種反思和漏洞填補。
萬事過猶不及,過分的重文輕武,的確起到了防止內部將領取而代之的風險,但也造成對外戰爭中的一敗再敗。
萬事有利也有弊,都有一個度,過猶不及,以史為鑒沒有錯,但太過注重歷史的經驗教訓而改過了頭,就是另外一種災難了。
宋太祖趙匡胤重文輕武政策,在歷史上前所未有,是對唐朝末年以來重武輕文的一種糾正,只是糾偏了而已。
對此,大家認為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